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30例体会

肱骨髁上骨折是10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骨折,若处理不当,易引起神经、血管并发症,后遗肘关节功能障碍及肘内翻畸形。我院自2000~2006年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失败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12岁,均为闭合性骨折;伸直型23例,其中伴尺侧移位15例,桡侧移位3例;屈曲型7例。术前经多次手法复位失败,骨折部高度肿胀,手部皮温略低于对侧21例;手法复位后外固定期间肿胀加重,皮肤出现张力性水疱,皮温低于健侧,手部触痛迟钝,被迫解除外固定,骨折再次移位9例。伤后24小时内手术8例,2~5天手术9例,8~11天手术10例,11~16天手术2例,16~21天手术1例。

手术方法:采用肘关节外侧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沿外上髁嵴切开骨膜并做骨膜下剥离,将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牵向前侧,将肱三头肌牵向后方,清除积血,不需要切开关节囊,即可清楚显露骨折部。清除骨折端间的肌肉纤维、筋膜、骨膜碎片或肉芽组织等,将骨折断端充分游离后,把肘关节略作屈曲并向下牵引前臂,同时以骨膜剥离器撬动两骨折端,使骨折部位正确复位。在保持骨折端良好对位的情况下,将1枚克氏针由外上髁斜向上内方钻入,通过骨折线达上折段,使钢针在距骨折线上方3~5cm的内侧骨皮腩处穿出少许(约2mm),不可穿出过长,以免刺伤尺神经或其他软组织。然后,再于内上髁部另做一皮肤小切口,按上述方法由内上髁另穿一枚克氏针,使两钢针呈交叉固定。松开止血带,彻底止血。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缝合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与肱三头肌之间的筋膜,再缝合皮下组织、皮肤。剪掉多余的钢针,使针尾留在皮外1~2cm。包扎后用功能位长臂石膏托固定。3周后祛除外固定锻炼,5周后拔钢针。

结 果

3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5年。结果优15例:肘屈伸受限10°内,肘内翻0°~5°内;良10例:屈伸受限11°~20°内,内翻5°内;可3例:屈伸受限21°~30°内,内翻10°内;差2例:屈伸受限30°以上,内翻10°。总优良率83%。

讨 论

手术适应证的选择:肱骨髁上骨折,除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需要迅速处理外,对其他无并发症的骨折如手法复位失败后应手术切开复位,钢针内固定。反复手法复位失败后应手术切开复位,钢针内固定。反复手法复位容易加重局部的软组织损伤,导致骨化性肌炎的发生。手术切开复位,在复视下可良好对位,避免日后畸形发生,其次是钢针固定确切,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但手术切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感染,若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应用抗生素,感染是不应用抗菌素。二是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然而对解剖熟悉,按骨科原则进行手术操作,一般也不会损伤血管、神经。

肘内翻发生原因的探讨:本组5例,发生率为16%。原因一是术中尺偏未完全矫正,二是克氏针固定不牢,反复多次穿针,使钢针松脱,术后又出现尺偏。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于穿针前尽量牵开前后两侧的软组织,充分显露骨折部后面,在直视下准确进针。也可用手指触摸骨折部的前后面,如有针尖穿出,即应退出钢针,经调整方向后,再另行穿入。三是尺侧骨质缺损过大,复位不稳,极易尺倾。为此,应修整桡侧骨皮质,复位稳定后再穿针,矫枉过正5°为宜。据我们观察,伤后手术时间与肘内翻发生率无关。

推荐访问:肱骨 骨折 手术治疗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