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13篇

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13篇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  武汉大学生对泰山文化及精神的了解及调研调查的背景  泰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象征,泰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泰山山体的视觉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13篇,供大家参考。

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13篇

篇一: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

  武汉大学生对泰山文化及精神的了解及调研调查的背景

  泰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象征,泰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泰山山体的视觉形象端庄凝重,雄伟壮丽。泰山融汇五千年中国文化,历来被视为天下安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明和信仰的象征,“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郭沫若说。泰山处于中华文明圈发祥地的核心位置。在广袤空间内,从东海之滨往西、从黄河顺流向东,泰山在地理上处于平原、大河、海洋的关键结点。正如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言:“泰山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泰山的山体形象,给人以高大、厚重、敦实、坚毅、稳固、安定、壮观、壮美的感觉与审美效果。这是作为“国山”、作为“中华国山”应有的要素、必备的要素、不可缺少的要素。这是一个东方大国的国山啊!正因如此,汉武帝临泰山才发出肺腑的最强音:“高矣!极矣!大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作为一位名声显赫、功业卓著、不可一世的汉代君王,八次来泰山,如此动情,如此感慨,虽然情中交织着迷惑不解,但那强烈的倾情赞叹和崇敬之意,记录下来,实在是跃然纸上,让人如临其境,如观其山,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又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佳句,让泰山更加熠熠生辉,为世人所知。这里也是历代君王封禅之地,更体现出它的价值。泰山文化的底蕴、内涵博大精深,多元一体:泰山,融儒学、道家、佛教于一山一体,这就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化内涵、底蕴、根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其“多元一体”的特性、特质、特色和状态。泰山文化所特有的这种包容性成就了泰山文化作为“国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容乃大,有了包容才有了博大所带来的精深。这也叫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正是和谐文化、历来有生命力或者说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当代泰山文化繁荣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首先,推动当代泰山文化繁荣发展,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泰山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泰民安”的内涵和自强不息、包容开放、融合和谐、开拓创新的特质,正是推动民族文化复兴中需要发扬光大、传承创新的重要优秀品质。因此,繁荣发展泰山文化,对深化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提炼聚合民族文化优秀特质、推动民族文化复兴意义重大。其次,推动当代泰山文化繁荣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会当凌绝顶”的攀登意志、“稳如泰山”的价值取向(周郢语),是中华精神文化的载体,也是推动中华文化、中国精神走向世界的重要资源。发展和弘扬

  好泰山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推动泰山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为提升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然而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心浮躁,这种精神是否还在延续,是否还在流传,这个值得我们思考,也值得我们了解。

  一.泰山文化及精神的意义

  泰山文化与儒家文化一脉相通。泰安与曲阜、泰山与孔子同处一个共同文化空间,是中华民族文明摇篮。从泰山中轴线穿泰安城区中轴过岱庙,经古驿道,过云亭山,越大汶河古石桥,至曲阜少昊陵,基本处于南北一条主线上,历代帝王尊孔文祀到泰山祭祀都要经过这条路,可以说是是一条文祀之路。儒家推崇的所谓内圣外王,泰山已经成为其物象代表,可谓“泰山,山中之孔子,孔子,人中之泰山”完美结合。泰山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林林总总,其内容包括帝王封禅文化、平民祈福文化,石敢当镇宅保平安民俗文化,一山三教合一宗教文化、石刻文化、古建筑文化等等。在区域空间内有大汶口文化、福寿桃文化、水浒文化、大禹治水传说、“和”文化等等。泰山文化影响极其深远而广泛,全国各地、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都建有泰山东岳庙。泰山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26处、摩崖刻石3000余处。历史名人、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不朽名作,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等传颂至今。北朝经石峪、宋代天贶殿、泰山书院等等文物遗迹灿若星河。凡此种种,都是泰山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载体,都是泰山文化的分支。泰山文化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国泰民安”。“国泰”是国与家的概括,是家国情怀。其始于原始部落对于自然山川崇拜和敬畏,先民们通过祭拜泰山以求天下太平和子嗣繁衍,慢慢的形成了群体共同心理认同、共同记忆和价值取向,演变成为共同行为习惯。“泰山与中国情感、民族心理的形成息息相关,堪称是中华民族心理的结晶,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杨辛语)。统治者顺应民众心理,历代帝王通过国家层面封禅祭祀以求“天下太平,江山永固”。“民安”是平民平安文化,是百姓对幸福、平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泰安县志》所谓“贫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岁,贾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其民间具体表现为祭拜碧霞元君,许愿、还愿。祈求石敢当镇宅辟邪。“国泰民安”其本质上是“国求安泰,民求幸福”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天下情怀。泰山文化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包容天下的气度,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泰山文化儒释道三教并存,相互交融。泰山文化历史、人文共存,水乳交融。文化与自然“情景交融”,体现了尊重自然的“天人合一”精神,多元一体的“和而不同”精神。“泰山安则天下安”、“稳如泰山”的团结统一情怀,与中华民族融合和谐的人文精神相契合。二是源远流长、兼收并蓄的胸怀,是中国文化开放性的体现。泰山文化涵盖了从远古先民智慧、大汶口文明之光、文人志士著书立说、宗教文化到现代文明成果集于一体,兼容万物、海纳百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三是泰山文化拼搏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性,是中国力量的体现。泰山雄伟的气势显示了阳刚的力量。泰山挑夫传说这个非遗项目体现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意志力,“泰山顶上一青松”的生命力等等,可以说集中反映了这种自强不息精神和坚韧品格力量。四是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是中国精神家园。泰山文化五千年来一脉相承,没有断代、不断发展的文化现象,具有时代的、历史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变化发展,推陈出新。

  五是泰山文化是主流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重要支柱之一。泰山文化的内核“国泰民安”与中国梦的时代主题相吻合。石敢当习俗体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的担当精神,凸显了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六是卓尔不群的文化禀赋,显示其独立性、独特性特质。泰山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规定性,体现着鲜明独立性、不可通约性。因为不同的人群在泰山自然环境、生存空间内,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创造,构成了其独立性、独特性的基础。

  三.调查的方法

  1.实地考察及走访游客。2.文献查阅。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泰山文化及精神的现状

  泰山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林林总总,其内容包括帝王封禅文化、平民祈福文化,石敢当镇宅保平安民俗文化,一山三教合一宗教文化、石刻文化、古建筑文化等等。在区域空间内有大汶口文化、福寿桃文化、水浒文化、大禹治水传说、“和”文化等等。泰山文化影响极其深远而广泛,全国各地、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都建有泰山东岳庙。泰山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26处、摩崖刻石3000余处。历史名人、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不朽名作,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等传颂至今。北朝经石峪、宋代天贶殿、泰山书院等等文物遗迹灿若星河。凡此种种,都是泰山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载体,都是泰山文化的分支。泰山文化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国泰民安”。“国泰”是国与家的概括,是家国情怀。其始于原始部落对于自然山川崇拜和敬畏,先民们通过祭拜泰山以求天下太平和子嗣繁衍,慢慢的形成了群体共同心理认同、共同记忆和价值取向,演变成为共同行为习惯。“泰山与中国情感、民族心理的形成息息相关,堪称是中华民族心理的结晶,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杨辛语)。统治者顺应民众心理,历代帝王通过国家层面封禅祭祀以求“天下太平,江山永固”。“民安”是平民平安文化,是百姓对幸福、平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泰安县志》所谓“贫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岁,贾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其民间具体表现为祭拜碧霞元君,许愿、还愿。祈求石敢当镇宅辟邪。“国泰民安”其本质上是“国求安泰,民求幸福”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天下情怀。泰山文化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包容天下的气度,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泰山文化儒释道三教并存,相互交融。泰山文化历史、人文共存,水乳交融。文化与自然“情景交融”,体现了尊重自然的“天人合一”精神,多元一体的“和而不同”精神。“泰山安则天下安”、“稳如泰山”的团结统一情怀,与中华民族融合和谐的人文精神相契合。二是源远流长、兼收并蓄的胸怀,是中国文化开放性的体现。泰山文化涵盖了从远古先民智慧、大汶口文明之光、文人志士著书立说、宗教文化到现代文明成果集于一体,兼容万物、海纳百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三是泰山文化拼搏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性,是中国力量的体现。泰山雄伟的气势显示了阳刚的力量。泰山挑夫传说这个非遗项目体现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意志力,“泰山顶上一青松”的生命力等等,可

  以说集中反映了这种自强不息精神和坚韧品格力量。四是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是中国精神家园。泰山文化五千年来一脉相承,没有断代、不断发展的文化现象,具有时代的、历史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变化发展,推陈出新。五是泰山文化是主流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重要支柱之一。泰山文化的内核“国泰民安”与中国梦的时代主题相吻合。石敢当习俗体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的担当精神,凸显了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六是卓尔不群的文化禀赋,显示其独立性、独特性特质。泰山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规定性,体现着鲜明独立性、不可通约性。因为不同的人群在泰山自然环境、生存空间内,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创造,构成了其独立性、独特性的基础。综上可知,泰山有着优良且由来已久的文化底蕴。夜爬泰山时其实我对泰山文化并没有特别深厚的体会。但是,当我走过那长长的望不到头的十八盘,数着那一级级险陡的台阶,经过1789道磨炼终于见到了那耀眼的日出,我想这便是泰山的文化吧。

  (二).泰山文化及精神的影响

  泰山文化的精华可谓“泰山精神”,其本质特征可概括为:崇高求美、厚德尚法、艰苦奋斗、端庄稳重、和谐本真。国泰民安、重于泰山是其象征意义。泰山文化的精华可谓“泰山精神”,其本质特征可概括为:崇高求美、厚德尚法、艰苦奋斗、端庄稳重、和谐本真。国泰民安、重于泰山是其象征意义。泰山地处山东中部,现代科学测定,生成于25亿年前的地球造山运动,由于山前出现造山断裂带,所以山势陡峭山形集中,加上周围地势相对较低,从而使先人对泰山产生雄大、厚重的感觉。黄河流域经常发生大水,先民借泰山以躲避水灾,在他们心里泰山是他们生命、种族、生活的地理依托,形成了依靠泰山的心理,泰山的保佑使古人产生敬畏,渐渐被神话;从历史上看,由于先人活动范围和泰山在这个区域的第一高度,使泰山出现祭天崇拜,这种崇拜并没有随生产力和知识的进步消失,反而因为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禅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的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须的大事之一。虽然到宋朝之后不再进行封禅,但崇拜活动却进一步扩大,黎民百姓无不知神山泰山。人类利用泰山环境及实物所进行的一切能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活动感受认知及古迹遗存等,均可视为泰山文化。泰山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个朝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与泰山有联系。泰山作为一种形象和精神已经根植于中国社会的演进之中。泰山在我国人民心中是高大,神圣的象征。从古至今的许多为人熟知的成语及典故中,常引用泰山作比喻,来形容稳定和重要的内容。例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天地交泰”,“人心齐,泰山移”,“有眼不识泰山”等等,这一切都说明泰山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这也正是泰山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历史使然,泰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意识的载体,一个不可替代的象征物。一个中华民族传统理念的标识物。泰山位置是崇高的。泰山突起于华北大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相对高差达1300多米,与周围平原、丘陵形成高低、大小的强烈对比,在视觉效果上显得格外高大。群峰起伏,主峰突起,明代皇帝朱元璋描述泰山的气势时写道:"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几千百里"。基础宽阔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

  生厚重感。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上述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古代,特别是夏商以前,当时,东夷人认为,这里是天的中央部位,所以叫天脐,天脐流出来的水,就是天的肚脐流出来的水,所以它的温度比较高。从天脐渊(民间)祭天到泰山(帝王)祭天,这是个发展的过程,是人们的视野逐步扩大的过程,对大自然的认识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面向东部沿海的半壁江山,有一条新月形的环太平洋古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里,最高的大山就是泰山,古人把天地之中的陆地称为齐州,齐就是脐,也就是肚脐眼,中国古称齐州,中国人是居住在天地的肚脐眼上,据史书记载,泰山位于齐州正中,是众心所向的天地肚脐眼上的天柱。当文明的曙光从天地的肚脐眼上升起的时候,泰山作为肚脐眼上的天柱,就理所当然的成了中华民族先民的神山,一座最有凝聚力的祭天圣坛。这些原因,促使封建帝王不断东巡,封禅泰山。帝王封禅泰山,使泰山的地位至高天上,加之神道设教,泰山的宗教活动也日益昌盛。泰山的景观建设因此带有“天人合一”的浓重色彩。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具有一贯性。自古至今,一直为中国历代帝王所推重。远古有七十二君封泰山之说。封建社会有十二个帝王亲至泰山。近代伟人也是由登临。泰山是中国文明的一个缩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当中,泰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过去历代皇帝都来祭泰山。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封,即在高处筑坛祭天,禅,即在低处辟基祭地。封禅泰山有史可考,是由秦始皇始。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清楚地看到东方六国君主的残余势力对秦政权的不利影响,因而登临泰山,举行封掸,加以震慑,所谓“东南有天子气,因东游以厌之。”汉武帝刘彻七次到泰山封掸,他既想以此来祈求边境战争的胜利,又企图升天成仙,长生不死。被史学家半誉半毁的唐玄宗李隆基,举行泰山封禅时,正值开元盛世。玄宗的封禅队伍备有千乘万载,仪仗长达百里,浩浩荡荡由长安行往泰山。所过之处,“原野为之震动,草木为之风生”。行礼时,群臣高呼万岁,声音撼动山岳。宋代以后,帝王封禅渐渐演变为神道设教,而清帝的东巡泰山,则更带有浓重的游览色彩了。封禅文化是泰山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泰山的显赫名气正是源于此。泰山丰富的文化举国上下,老幼皆知。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很大。正是因为泰山具有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宗教文化,封禅文化以及建筑文化使得泰山成为人们心中的一座神圣的山。自从舜帝在泰山之巅点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把象征凝聚统一的柴望之火,四千多年来,无论是盛世时报功,还是衰弱时求安,不管是时代变迁,还是朝廷更换,上至帝王君主,下至庶民百姓,在历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泰山象征民族统一,国泰民安的圣火,始终没有熄灭,有学者统计,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封禅泰山两千多年来,全国统一的时间是1400多年,封建割据的时间只有600年左右,由此推论,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民族统一是主流和大趋势。泰山,它和中国大一统的局面联系在一起,在人们心目中,慢慢形成五岳独尊的形象,而不仅仅是说泰山雄伟,高大,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含义,显得更深刻了,泰山本身就具有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从最高统治者到平民百姓,登泰山留下多少足印,而且泰山鼓舞了我们中华民族多少人。今天的中国人,不再像古时候那样把泰山看成是天地肚脐眼上的天柱了,也不会再有人到泰山极顶,燃起祭祀太阳的柴火,然而,登泰山观日出的人却越来越多,尤其是每年五一节、国庆节期间,登泰山观日出的人,已由起初的几千人,几万人,逐步发展到十几

  万人。人们从五湖四海,带着心中的泰山来了,又带着心中的泰山走了,不少人走了又来,来了又走。泰山是一种文化的凝聚力,他代表共同的心理,共同的要求,很多海外人都来寻根,有的到故乡去,那是根,父母,祖父母,出生地,但是文化的根从哪来,周围有很多地方,有很多点可寻,但是有代表性的就是泰山,黄河泰山。不管是重大节日,或是一个平凡的日子,每时每刻都有人在登泰山,漫漫山路,茫茫长夜,巍巍泰山吐纳过多少人生命的气息,背负过多少人的希望和祈求。每当走过漫漫山路,渡过茫茫长夜,站在拔地通天的泰山之巅,迎着朝阳,披着霞光,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舒展纵观古今的高远气概的时候,才能真切的体味到,什么是历史的流动,什么是凝聚的魂魄。(三).泰山文化及精神的延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核心,它为当今中国未来发展提出了不同层面的要求。就公民层面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价值可以在泰山文学中得以体现,泰山作为“政治山”、“宗教山”的主体地位相对应的泰山文学几乎都以崇山祀岳相对应。“爱国”:对祖国的依恋、爱护,它不仅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还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祖国的灿烂文化。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都体现了公民要具有爱国的品质。泰安市革命烈士陵园建在泰山南麓,烈士陵园里埋葬的大都是在抗日战争英勇牺牲的革命战士。泰安烈士陵园内每年有十万余群众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缅怀祭奠革命烈士。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理解到了幸福的来之不易,从而实现了对游客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及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因此,泰山成为了泰安市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并获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荣誉称号。“诚信”:诚实守信的行为方式。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离不开交往,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贯彻“诚信”这一传统美德,做到不说谎、守信用。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体现了公民要具有诚心的品质。在泰山的民间信仰中,碧霞元君是民间信仰影响最广泛的文化之一。传说中,碧霞元君可以惩罚恶人,祈祷子嗣、保佑善人、弱者。因此,在碧霞祠内到处都挂着“平安锁”等物件,人们怀着一种精神寄托,来到泰山碧霞元君面前,虔诚的祈祷,并及时还愿。当然这只是民间信仰中的传说,但是恰恰能警示人们为人处世要讲求诚信,因此泰山这个充满仁爱的山也是一座诚信山。“敬业”:兢兢业业行为方式。它是每个公民从事劳动时所必须践行的传统美德。诸葛亮的《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了公民要具有敬业的品质。古代由于没有高山运输设备,所以处处需要人力。当今社会,泰山上仍可以看到挑着扁担的登山者,他们朴实善良、吃苦耐劳、埋头苦干,也许会有怨言,但是在工作上他们仍然保持一丝不苟的态度。挑夫们这种兢兢业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鲁迅称埋头苦干的人为民族的脊梁,从一定意义上说,泰山上的挑夫便是民族的脊梁。“友善”:友爱和善的交往方式。人与人之间要坚持“友善”的处理方式,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理念。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公民要具有友善的品质。从公民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想达成和谐的状态,必须要学会用以邻为善的方式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具有包容精神的泰山文化中,儒释道三教能够做到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友善方式去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三教合流,并以儒家文化为主。这些都可以为公民的友善价值准则的培育起到促进作用。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它可以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五.结论及建议

  泰山是我国著名历史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一座屹立不倒的文化精神丰碑。去了解泰山,感受泰山,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缩影,泰山已成为中国文字语言“稳重安定”的具象隐喻;泰山文化已成为一种中华民族家国情怀共同价值取向,而泰山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意识的载体。泰山文化不仅是具有泰山区域地域性文化特征,而且具有中华文明的文化共性,是全民族层次上、国家战略层次上的文化共同价值,和儒家文化、齐鲁文化一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中华民族文化凝聚的魂魄。

  成员信息表

  学校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专业电信学院通信工程电信学院通信工程电信学院通信工程电信学院通信工程电信学院通信工程学号姓名电话

篇二: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

  泰山石与泰山石文化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泰山的历史由石头萌发,泰山的文化从石头写起。悠悠五千年,泰山石融进几多百姓的憧憬,帝王的梦幻,神奇的传说。漫漫七千阶,泰山石铭刻着万千大众的辛苦,无数志士的呐喊,永远登攀的壮歌。《诗经·鲁颂》中歌道:“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岩岩,是山石叠磊、突兀的意思。凡是攀登过泰山的人无不对泰山石留下深刻的印象。

  泰山石是神奇的。泰山北麓磨山上有过一座奇特的石圈,志书载“巨石环列”,“夜有呼号相力声”,人类学家考证,它与法国布列塔尼卡石阵、红山文化石圈一样,是远古人祈求与上天沟通的场所,属“世界巨石文化”的代表遗址。在古人心目中,泰山石是有灵性的。“夏将亡,泰山石泣”,“泰山巨石自燃,汉亡之兆”等记载,不绝于史书。秦皇汉武封禅泰山,对“状博平,圆九尺”的立石顶礼膜拜,以为泰山和泰山石能福佑社稷平安。

  唐宋以后,泰山制石开始流行于民间。在晋冀豫鲁、江浙闽广的农村,多于村落街口立石,曰“泰山石敢当”,百姓们认为泰山石可镇灾厌殃,保佑村宅安全。这一泰山石崇拜现象逐渐演变为民间风俗,至今在华北地区的农村,仍可看到泰山石敢当的影子。泰山石敢当风俗还波及至东南亚华人中间,日本京都民族博物馆就收藏有冲绳出土的泰山石敢当制石。

  今天,在泰山上常常可看到那些鬓发斑白的海外游子,神态庄重地拣起一枚泰山石收藏起来,带它漂洋过海,供奉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泰山石成为炎黄子孙表达对祖国眷恋之情的信物。

  泰山石是瑰丽的。精卫矢志,沧海桑田。25亿年前,泰山还沉寂在茫茫大海之中。古泰山运动中,泰山呼啸着跃出海面,亿万年地火的锻冶,亿万年岁月的洗礼,泰山石变得雄奇瑰丽、五彩缤纷。

  泰山山体主要由花岗石组成,并有藏量丰富的玉石、燕子石、景观石、麦饭石等。泰山石质地坚硬,结构细密,纹亘富于变化。主要有红、绿、黄、褐、白、黑等色调,且光润亮泽、图美纹丽。分布在泰山上下著名的巨石景观有210多处。如红门石、黑石埠、醉心石、试剑石、虎埠石、龙纹石、仙桃石、罗汉石、鹰石涧、群龟石、极顶石、试心石、丈人石、象鼻石、玄圭石、元宝石、骆驼石、八

  戒石、朗公石、祖孙石等。山之林,石为骨。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江南山水不同,泰山以

  巨石突兀、绝壁青松为主要特征。雄浑苍黑的山石,壁立千仞的绝岩,给人以静穆深沉、雄伟浑厚的壮美感受。

  泰山石是深邃的。“泰山之高,非一石之积”,春秋时代齐国名相晏婴第一个赋予泰山石以文化内涵。他说,要办好国家的事情,需要许多像泰山石一样高尚坚韧的人辅佐。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用“人固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歌颂视死如归的精神。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则用“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表达对伟大人格的崇敬。孔子登临泰山以后,从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到李白、杜甫、苏东坡;从一代文坛盟主元好问,到党怀英、唐仲冕等,都曾登临泰山,颂山石,抒壮志,赋予泰山石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几乎所有的古典文学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老残游记》、《金瓶梅》等,都对泰山石有过精彩的描述,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名山大川中是绝无仅有的。

  千百年来,重如泰山、安如泰山、稳如泰山、泰山北斗等典故词谚广泛流传,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内容。泰山石宁毁不折、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民族大业奋斗不息。人们敬仰泰山,歌颂泰山石,并用泰山石寄托自己的希冀与愿望。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的基石特意选用泰山花岗岩,它象征着人民英雄和领袖重如泰山。河北李大钊烈士墓、湖南雷锋墓、上海龙华烈士墓等,均选用泰山石筑砌,人民群众歌颂为国捐躯的精神像泰山一样崇高,如泰山一样永存。泰山是一部石头写成的大书。

篇三: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

  GeneralDiscussiononTanakaYiping'sTaishanArticles

  作者:樊丽丽

  作者机构:泰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出版物刊名:泰山学院学报

  页码:51-55页

  年卷期:2018年第5期

  主题词:田中逸平;《山东丛谈》;泰山

  摘要:田中逸平为日本汉学者,日本伊斯兰教开创者之一。曾长期旅居中国,主张五教(儒、道、佛、基督、回)合一。居济南期间多次登泰山,并在所著《山东丛谈》中记有《十登泰山之巅》《从神通寺经泰山至灵岩寺》《泰山的进香与其祭神》,诸文赞美泰山美景,记述泰山民俗,评述泰山文化,其中既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对华思想,又体现了作为汉学者对泰山文化的敬仰之情。

篇四: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

  泰山文化专题研究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承载着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在地理上,它是华北平原上生态葱郁的巍巍巨人;在历史上,它是中国历代帝王登山封禅、遣官告祭的国事重地;在文化上,它更是各朝文人墨客、名家学者争相瞻仰、顶礼膜拜的心灵圣地。

  1泰山基本信息

  1.1地理区位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主峰玉皇峰,在泰安市城区北,东经117°6′,北纬36°16′。贯穿山东中部,主脉,支脉,余脉涉及周边十余县。

  1.2历史名称

  泰山又称岱宗,岱宗:万代山岳之宗的意思。古称大山、太山、岱山、岱岳、东神、东岳、东泰、东圣、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与我国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并称五岳。

  1.3山体信息

  海拔:1532.7米(国家测绘局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布的数据)。极顶玉皇顶-玉皇峰。面积:426平方公里。

  1.4重要景点

  老县衙、岱庙、红门(一天门)、南天门、十八盘、大观峰、碧霞祠、玉皇顶、桃花峪景区、天烛峰景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

  1.5泰山由来

  约25亿年前,鲁西地区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在海底堆积的上万米厚的泥砂质岩层和一些基性火山岩被隆起,形成山系,古泰山第一次露出海面。这些岩石随后又遭受多次强烈的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变成了今日在泰山上所看到的各种变质岩和混合岩。峙立于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经过近二十亿年的长期风化剥蚀,地势渐趋平缓。到距今六亿年前左右的早古生代,华北广袤地区大幅度平衡下降,古泰山又沉沦于大海中,并被2000多米的沉积岩所覆盖。在又经历了几次沧海桑田的变化后,距今约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欧大陆板块挤压和俯冲,泰山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泰山山体沿着百余公里(自今莱芜至泰安市)的泰前大断裂快速抬升最后在山体高处,原来覆盖着的2000多米沉积岩全部剥蚀掉,古老的泰山杂岩重见天日,开始形成了泰山的雏形,受变质影响的花岗岩,因抗蚀性强,就构成了嵯峨峻拔的峰峦高崖。这个抬升的过程持续了漫长的岁月,到了距今约三千万年时,今日泰山的轮廓才基本完成,以拔地通天、影照大海的雄姿屹立在欧亚大陆的东方,磅礴于太平洋的西岸,横空出世。所以如今泰山主峰及其周围的山峦,海拔多在千米以上,而且古老杂岩裸露。据测定,泰山南麓虎山水库周围的花岗岩同位素年龄是26.8亿年,中天门的花岗岩同位素年龄是20.75亿年。

  2泰山的地位

  2.1“五岳独尊”

  泰山海拔1532.7米,在中国大山中排行16,在五岳中屈居第三,成为五岳独尊,而被颂以“拔地通天”“擎天捧日”“峻极于天”的美溢,主要原因有:,,A.一柱擎天。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北倚燕山、太行山,南到长江,西靠华山、伏牛山和源远流长的黄河,东到烟波浩淼的大海,在这个广袤的土地上,泰山踞高临下,一柱擎天,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方一柱”。B.文明中心。从历史上看,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这里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是中华民族及古人类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及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原”“中国”所在地。代表:“沂源猿人”,大汶口文化,几千年以来,这里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东方文明的代表。C.位据东方。在地理位置上,泰山位于神州大地的东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方具有特殊含义。与太阳崇拜、东方崇拜相符。D.泰山形体以雄伟高大为基调,这种阳刚之美,往往和国家、社稷相连,而成为国家稳定、社稷牢固的象征。E.相对高度。泰山绝对高度不高,但相对于海拔较低的齐鲁丘陵和平原来耍说相对高度很高,地貌以岩层的断裂突起为主要特征,山南分布有三大断层,形成了泰山南坡陡峻高拔的地貌,深谷陡壁,危岩千仞,使人感觉拔地通天,气冲霄汉。F.景色壮美。泰山属于暖风带季风性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泉溪众多,奇松古柏,郁闭成洞。泰山气象变化万千,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云海玉盘”、、、“雾淞雨淞”四大自然景观。G.帝王推崇。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活动,把泰山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加上传统的宗教意识,使泰山不仅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强有力的庇护者,而且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护佑者。总之,泰山既是一座名山,又是一座圣山、神山,当之无愧的成为“五岳独尊”。

  2.2世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是世界首例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作为中国首批入遗唯一名山,泰山的文化与自然价值双高度在国际知名!

  2.3中华民族象征

  泰山是中华文化寻根之旅泰山活动营地,中华成人礼仪式举办地,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2.4泰山国际影响

  摆放泰山石敢当的风俗在东南亚、日本、韩国及欧美唐人街都有所流行。环中国国际自行车大赛设泰安泰山站,泰山国际文化登山节,泰安-泰山东岳庙会都在泰山举行,证明了泰山的巨大国际影响力。总之,就像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授予泰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时评语所说: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3泰山文化内容

  3.1封禅文化

  3.1.1帝王封禅的由来3.1.1.1封禅的含义。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神的礼仪活动,“封”就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神,表达对浩荡天恩的感激;“禅”是在泰山之前的梁父、社首等小

  山上扫开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祀土神,酬谢大地之神对万物苍生的恩赐。作为泰山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封禅,实质上是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帝王强调君权神授的一种政治手段。3.1.1.2封禅来源于人类的原始崇拜原始崇拜(包括自然崇拜、祖宗崇拜、生殖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准宗教形式之一。崇拜的对象是日、月、星、辰、山河、土地等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自然物。在山区,大山往往成为崇拜的对象,即大山崇拜。“崇”字就是由“山、宗”组成的。在自然崇拜的中后期产生出自然神灵的观念,大山崇拜发展为山神崇拜。但泰山崇拜主要是和太阳崇拜、东方崇拜结合在一起。太阳为世上万物带来光明、温暖和生命,人类自古就有太阳崇拜。太阳升起于东方,所以东方就是万物发育、阴阳交替之所,于是又产生了东方崇拜。在地理位置上,泰山位于神州大地的东方,因此就成为历代帝王与天对话的最佳场所。3.1.1.3封禅制度的前身-“柴望”“柴望”是最古老的祭天仪式,是原始崇拜与原始统治结合的产物。当原始社会进化到氏族部落并向国家的雏形发展时,部族首领往往要通过大山崇拜等原始崇拜来体现自己的统治区域。这种统治手段,有史记载的形式为“巡狩“我国《尚书》记载:在父系社会后期,舜在代替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要祭祀上帝和六宗。六宗为天宗日、月、星和地宗岱、河、海。据记载,作为部落联盟首领,舜必须五年巡狩天下四方,即四岳。春天巡狩东岳岱宗,夏天南岳,秋天西岳,冬天北岳。目前能确认的东岳是泰山,其他三岳不详。巡狩是一种带有视察性质的政治典礼,巡狩要到四岳,主要与原始自然崇拜中的大山崇拜有关。巡狩到泰山,舜在极顶亲手燃起柴火,“燔柴以祀天”,意味和上天沟通,代天理民,为天行远,替天行道,愿天保佑。此谓“柴于上帝”。同时,舜依次四面遥望。同时,四方部族也各自登上境内高山向泰山遥祭。此谓“望秩山川”。整个仪式合起来就叫“柴望”显然,巡狩和柴望的结合,是部落联盟时期的统治手段。它的制度化,表明了原始国家雏形的出现。这种宗教仪式,使生活在黄河领域的部落逐渐形成了朦胧的民族意识,培养了共同体的向心力、凝聚力,为这一地区最终进入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进行了神学和世俗的政治准备,完成了文化和意识的铺垫。而作为东方最高大的山岳,泰山把原始宗教中的太阳崇拜、东方崇拜、大山崇拜集合起来,从而形成统一的泰山崇拜。并理所当然的成了中华民族先民的神山。此后,祭祀泰山成为历代君王的心中梦想。《史记"封禅书》《论衡》和《韩诗外传》等典籍均记载了自炎帝以来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实。3.1.2封禅祭祀泰山的历代帝王秦始皇、秦二世胡亥;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刘秀、汉章帝刘炟、汉安帝刘祜;隋文帝杨坚;唐玄宗、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宋真宗赵恒;清圣祖玄烨、清高宗弘历。3.1.2.1中国首位封禅泰山的皇帝-秦始皇时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即帝位的第三年,秦始皇巡行东方,依照“五德终始”理论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泰山封禅大典。步骤:封禅大典分两步进行,首先辟山修路,从泰山之阳登上山顶,“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是为封礼。从泰山之阴下山,”“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天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是为禅礼。遗迹: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镌刻着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撰书。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

  字残泐。秦泰山刻石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公元219年,秦始皇东巡封禅,并在岱顶“立石颂秦皇帝德”,碑文宣扬他一统天下“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的丰功伟绩(《史记》。李斯以丞相职从随至泰山,并为始皇撰写了颂德碑文,共144字。10年)后(公元209年),李斯以丞相职从随秦二世胡亥登封泰山,于先前秦始皇刻石上加刻了秦二世诏书,仍由李斯撰写,全文为“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共79字。意义:其一,秦始皇的封禅活动将原始简朴的泰山封禅说改造成政教合一的受命就职典礼,扩大了封禅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封禅大典的神圣性。其二、封禅泰山使秦王朝的宗教完成了由多神崇拜(如秦的四帝祭祀)向一神崇拜的转变有利于全国思想的统一其三,秦始皇的封禅活动拉开了齐鲁文化进军华夏继而独霸天下的序幕。3.1.2.2中国封禅泰山次数最多的皇帝-汉武帝汉武帝在为期间曾八次封禅泰山,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封禅泰山必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扫平宇内、一统天下;第二,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第三,必须不断有吉祥的天象出现。时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遗迹:汉武帝封禅泰山留下的遗迹,比较有名的有三处:明堂、汉柏和无字碑。3.1.2.3唐高宗和女皇武则天同封泰山。自659年起,武则天就令心腹屡请高宗封禅。664年,高宗下令次年携皇后同封泰山。武则天封禅泰山,开创了中国女性在封禅历史上的先河。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封禅的时间,选取在一年的开始——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并且随从众多,各国的蕃王和少数民族的首领皆参与盛会,令人瞩目。遗迹:现存岱庙中的“双束碑”,俗称:“鸳鸯碑”。这块碑上刻着高宗李治、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代宗李豫、德宗李适等七人在泰山建醮造像诸事。3.1.2.4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在即位之初,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国富民强,天下祥和。显然,封禅时机成熟。自开元十二年(724)起,文武百官密集上奏,吁请玄宗封禅,报功于天。玄宗经过一番谦让之后,欣然首肯。时间:公元725年11月异事:据《旧唐书•礼仪注》记载,当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来到泰山西侧的时候,突然东北风大作,从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随从人员住的账蓬被风撕破,支撑账蓬的柱子也被吹折。官们因此大惊小怪,十分恐慌,乱作一团。“先是车驾至岳西来苏顿,有大风从东北来,自午至夕,裂幕折柱,众恐。”然待封禅车驾行及泰山脚下,天气转好,“及至岳下,天地清晏。”然而,到了玄宗斋戒沐浴的晚上,气候突变,“至斋次日入后,劲风偃人,寒气切骨”。恶劣的天气使玄宗心神不宁。“玄宗因不食,次前露立,至夜半,仰天称:‘某身有过,请即降罚。若万人无福,亦请某为当罪。兵马辛苦,乞停风寒。”玄宗祈祷之后,果然风’静树止,“应时风止,山气温暖”。封禅得以顺利进行。遗迹:唐摩崖碑,高13.3米,宽5.7米,碑文书24行,满行51字;碑额高3.95米,

  隶书“纪泰山铭”。摩崖碑上刻序言、铭文及额款共1008个字,是唐玄宗东封泰山歌功颂德的纪事碑,曾多次贴金。它体伟幅巨,飞龙蟠首,金光夺目,蔚为壮观。碑文共分五段:首先叙述封禅的始因及唐玄宗东封泰山的气派“张皇六师,震叠九寓,旌旗有列,士马无哗,肃肃邕邕,翼翼溶溶,以至于岱宗”;第二段考证了封禅的来历,改革“秘而不传”的封禅旧制,公开宣称自己是为“苍生之祈福”;第三段叙述了封禅仪典的过程,并颂扬天下太平、国富民强;第四段是李隆基向昊天上帝表示“永保天禄”的决心;第五段则以铭文的形式歌颂了高祖、太宗、高宗及中宗、睿宗等五圣的功绩,进一步表明“至诚动天,福我万姓”的改革精神,并谆谆告诫后来者“道在观政,名非从欲”,反映了唐玄宗开元盛世时的雄心壮志和务实的特点。碑文通篇为隶书,文词雅驯,字体遒逸,既有古隶遗意,又有唐代新态。明代史学家、文学家王世贞评论说:“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午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由于此碑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所以保护较好。3.1.2.5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皇帝--宋真宗赵恒澶渊之盟后,为平息朝野不満,转移全国注意力,和从心理上震憾辽国君臣,镇服四海。宋真宗亲自策划和主演了封禅泰山的大戏。总导演为当时枢密使王钦若。王钦若导演的第一幕为降天书,即“祥瑞”。据《宋史》记载:1008年正月初三、四月初一、六月六号,写有文字的三块黄帛从天上坠下,前二块落在皇宫屋顶上,第三块落在泰山醴泉之北,内容为歌颂宋真宗统治文字。宋真宗下诏于皇城西北天波门外建造玉清昭应宫来奉安“天书”。第二幕为百姓请愿。王钦若接着动员泰山、孔府所在地的兖州百姓1287人诣阙请封禅。又让兖州并诸路进士840名出场诣阙请封禅。再让文武百官、诸路将校、州县官吏、蛮夷、僧道、耆寿等24370人皇宫请愿封禅,曹州、济州的父老2200人又诣阙请皇帝临幸。此种活动多达五次。在如此铺垫之下,宋真宗下诏封禅。时间:公元1008年十二月不同之处:与历代封禅不同的是,山上的坛址没有选在极顶,而是日观峰;祭天时辰也别出心裁的选在日出时分,以便面对东方太阳而祭。这主要想利用契丹族对太阳神崇拜的心理,通过和太阳的直接祭拜勾通震慑辽国。遗迹:护驾泉,碧霞祠宋真宗耗全国之力,封禅泰山,把泰山崇拜推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也为延续了上千年的泰山封禅活动划上了句号,他成为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皇帝。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3.1.2.6把泰山由“帝”变“神”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历史记载: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第一次派官员祭祀泰山神,立碑《去东岳封号碑》在去东岳封号碑文中说:皇帝制曰:‘磅礴东海之西,参穹灵秀,生同天地,形势巍然。古昔帝王登之,观沧海,察地利,以安民生。„神之所以灵,人莫能测,其职受命于上天后土,为人君者何敢预焉!惧不敢加号,特以“东岳泰山之神”名其名。依时祭神,惟神鉴之’在另一个诏书中,朱元璋说:“岳镇海渎之封,起自唐宋。夫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受命于上帝,岂国家封号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五称东岳泰山之神„”朱元璋虽去掉了泰山神的封号,不再来泰山封禅祭天,但仍不断派人来泰山祭泰山神,《洪武祭祀碑》说的是朱元璋立国十年后,,派遣他的外甥曹国公和两个道士来祭祀泰山神。洪武祭祀碑立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系朱元璋遣李文忠、吴永舆、邓子方代祭泰山神时所立。碑高5.3米,宽1.43米,厚0.58米,立于岱庙天贶殿院内。碑文剥蚀3字:第4行“于

  今十年”的“今”字全泐;第5行“秋报之礼”的“秋”字全泐;“于斯之际”的“斯”字全泐。其他字尚清晰可读。明代后,泰山渐渐走向了世俗,走向了人间。及至发展到清代,皇帝眼中的泰山,更成了诗赋的题材,绘画的摹本,他们为泰山的拔地通天、雄伟盖世而折服,为大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而惊叹,泰山的形象成为他们抒怀与寄托情感的最佳对象。3.1.2.7清代皇帝和泰山康熙一生六次南巡,三至泰山,两登岱顶。写下《登岱》《登岱对月》《望岱忆旧》等诗篇。乾隆前后共11次来泰安,其中6次登上泰山峰顶,留有咏颂泰山的诗篇170余首,御笔碑碣130多块。抒发了一代帝王对泰山的崇敬之情。乾隆帝登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摩崖诗刻,其中最著名的见朝阳洞万丈碑,上刻御制朝阳沿诗,高山峻崖,摩刻宏伟,高20余米,宽9米,每个字长一米,在山下亦清晰可见。3.1.3封禅所留遗物随着历代帝王、官员的纷至沓来,给泰山遗留下的祭祀用器日益增多。这部分专用于祭祀泰山神灵的祭品、供器种类繁多,形式华贵,主要有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玻璃器、木器、金银器、印玺、服饰等,统称其为“泰山祭器”。在所有来泰山的帝王中,清乾隆皇帝创礼祭之最。据《岱览"颁赐》《泰山志"盛典记》、记载,自乾隆七年至乾隆六十年,包括皇太后在内,朝廷共御赐岱庙祭器30余次,物品有“锦袍、黄袍、龙袍、带、七珍八宝、海炉、满达尊、卣、瓶、鼎、壶、碗、香盒、烛台、磁轮、珠幡、竹如意之属„„”达300余件之多,这些祭器珍贵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3.1.4封禅对泰山的意义第一、封禅文化使泰山变成了历史文化名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泰山具有一种雄浑、粗旷、壮阔、博大之美。但纯从自然的角度看,泰山在名山中的自然之美并不是最出众的。和黄山相比,黄山除了拥有泰山的雄浑壮阔之美外,还多了一些秀丽阴柔、精巧雅致、变幻多端、博大精深之美。故有“五岳归来不山”“黄山归来不看山”之说。但是,没有最出众自然之美的泰山却具有“五岳之首”“圣山”和准“国山”的地位,并成为世界双遗产。其中,历朝帝王的顶礼膜拜,及因封禅所遗留众多文化古迹,是泰山在众多名山中出类拔萃的原因之所在。泰山与黄山这两个中国冠有“双遗产”称号的名山相比,黄山的世界自然遗产当之无愧,而泰山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号更加名副其实。从这一意义上讲,五岳之首”也更多地强调了泰山在中国名山中的政治和文化地位,而封禅则正是这政治文化意义中最最厚重的一笔!第二、封禅文化把泰山从名山的代表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从尧舜时的巡狩、柴望到始于秦的封禅。从先古时的七十二君主祭祀泰山到秦皇汉武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泰山以其壮伟雄姿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随着帝王的封禅活动而成为中国的名山,民族的镇山。虽然泰山封禅的帷幕在宋以后永久的落下了。但是,泰山作为国家民族象征的历史地位却并未磨灭。这是因为,泰山封禅大典所标志的,乃是四海联合,国家统一的这一崇高宏伟的政治成就。封禅文化使泰山作为“国泰民安”“江山一统”的精神支柱的作用无论何时也不会消失,泰山作为国家社稷的镇山这一神圣的地位将永续存在。几千年来,封禅文化已把泰山崇高的身影投射到整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和亿万人的精神世界中,从而使泰山成为中华民族和古老中国的象征。而这就是封禅文化使泰山成为历史文化名山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3.2泰山宗教文化

  泰山宗教的内容琳琅满目:中华传统文化中起主要作用的儒、释、道三教,都在起源阶段就与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泰山经历了三教的兴起、繁盛、衰落的全过程。颇具地方色彩的民间宗教也在泰山广泛传播,经久不息。凡此种种,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泰山宗教文化。可以说,泰山宗教文化在泰山文化中有着特殊的位置。3.2.1泰山宗教特点第一、宗教历史悠久,古神今神都有。神话是宗教的土壤,是宗教的前史。关于泰山,有许多古代神话,自然神、始祖神兼有之。如泰山玄女、西王母、夷人祖神伏羲、不屈的战神蚩尤、风神飞廉与穷奇、神射手后羿等等。后来又增加了佛教、道教等宗教的神祇,以及众多民俗神。第二、教种齐全,在中国流传的正规宗教几乎在泰山都有痕迹。如佛教有著名的普照、灵岩、朗公、神通、竹林诸寺,供奉释迦牟尼、弥勒、药师、观音、文殊、普贤、韦驮、罗汉等。道教宫殿有岱庙、王母池、斗母宫、关帝庙、碧霞祠、三官庙、老君堂、地主祠、阎罗祠等,所祀神仙有玉皇大帝、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真人、太上老君、西王母、后土、地主、东华帝君等。为纪念儒教鼻祖,泰山上下都建有文庙,主祭孔子、亚圣(颜回、子思、曾参、孟轲)、及“十二贤人”。到了近代,泰安城又兴建基督教堂和伊斯兰教堂,拜祀上帝和真主。这样世界三大宗教,泰山都有了。第三、三界(天界、地界、人界)神全。如玉皇、天尊、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八仙等,属天神序列。而后土、城隍、酆都大帝、阎王等,属地神序列。象三皇、人祖、泰山老父、孔子、颜子、鲁班等,属于人神序列。总之,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泰山神包容的范围都是深远广大的,这种古今兼备、天人合一的神谱结构,在中外名山中绝无仅有。3.2.2泰山与道教道教传入泰山始于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在张陵创五斗米道同时。张陵弟子崔文子利用治病救人的手段开始在泰山传播道教。道教视泰山为神仙所居之洞府和道士理想的修行地,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二洞天。在泰山修炼过的著名道士有崔文子、张炼师、邱处机、张志纯、张三丰、王三阳等几十人。3.2.2.1道教对泰山的设计秦汉封禅泰山,出谋划策的是方士,唐宋封禅泰山,张罗其事的是道士。由于道教把持了封禅这一国家大典,道教也就成了泰山的显教。从岱麓至岱顶,山阳这条中轴线上的形胜之地,基本上都成了道教的据点。道教对泰山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文化设计。第一,泰山被包装成赤足可上的“人间天堂”,登山的体育活动演变为登天的精神体验。在登天线路上选择红门至岱顶的中轴线,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君人南面”这一需求。强化了泰山本来就有的稳重、平衡、对称的山体形象,符合中国人朝天心理的需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构造设计出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三重天的登天意境,逐步暄染登山者登天的心理体验。同时,在登山盘道的设计上也松紧结合深化人的朝天心理。在线路上通过各式各样的庙宇、楼阁和牌坊的点缀,呼应,把一座自然山改造成了一座充满宗教意境和园林意趣的文化山,把枯燥沉闷的登山过程变成充满惊喜和诱惑,淫浸建筑艺术、石刻文化、书法魅力的文化之旅。第二,道教根据远古信仰中的“中国人死者魂归泰山”和“泰山治鬼”的说法,巧妙利用泰山的地形、地貌,把泰山塑造成了一个包含天堂仙界、人间闹市和阴曹地府的完整宇宙。把泰山神神性二元化。泰山神即主生,又主死。道士张志纯在蒿里山建祠,使之成为地府。3.2.2.2道教在泰山景观建筑

  王母池、关帝庙、斗母宫、三阳观等。3.2.2.3泰山神泰山神又叫东岳大帝。是道教中的重要山神,山神原来并无封号,以山为名。公元725年,唐玄宗东封泰山时,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泰山为“仁圣天齐王”,公元1011年,又晋封为“天齐仁圣帝”,公元1291年,元世祖再次加封泰山为“天齐大生仁圣帝”。于是泰山由山变神,由神变王,由王变帝,其地位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泰山神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道教产生后,纳入道教神祇系列。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东岳大帝是盘古氏九世苗裔金轮王少海氏与妻弥纶仙女所生之子,初名金虹氏,后称东岳帝君。《三教搜神大全•东岳传》称,东岳帝君金虹氏曾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时封为太岁,掌天仙六籍。汉明帝时,封为泰山元帅。在现存岱庙的《五岳真形图》碑上,刻划有五岳的象形符号,并给五岳山神的职司进行了分工。分给泰山神的职权最大:“主于世界人民官职及定生死之期,兼注贵贱之分,长短之事也。,”“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也。”3.2.2.4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俗称“泰山老母、泰山圣母、泰山娘娘、泰山奶奶。”宋真宗皇帝封号“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按道家之说:男子得仙为“真人”,女子则为“元君”;泰山老母上通乾象,降灵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红裙,所以全称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据《岱览》载:秦始皇封禅泰山时,丞相李斯在岱顶发现一尊石雕女像,遂称“神州姥姥”,并进行祭奠。宋真宗封泰山时,因浚疏山顶泉池,发现了一尊损伤了的石雕少女神像。真宗令皇城使刘承珪更换为玉石像,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在池边建石龛保护,建昭真祠(今泰山碧霞祠)进行祭奠,其泉源就叫”玉女池“了碧霞元君的圣诞为农历的三月十五日,是时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庙观均要举行隆重的庆典。对泰山老母的崇拜至宋始盛。苏辙”车途八方至,尘飞百里内”。3.2.3泰山与佛教3.2.3.1佛教传入泰山佛教是随着帝王封禅活动而传入泰山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56年东封泰山;汉章帝刘炟公元85年、汉安帝刘祜公元124年祭祀泰山。于是泰山开始有了佛教。3.2.3.2泰山上的佛、道之争佛教在道教先入为主的泰山,采取避实就虚的发展战略,你占山之阳,我占山之阴,你占山之巅,我占山之谷,你在山头闻天风习习,我在谷底听流水潺潺,你让信徒登山攀崖,借以象征得道成仙是多么艰难,我让施主元山信步,预示苦海慈航,绝无多少风浪。3.2.3.3泰山现存著名佛寺泰山现存著名佛寺有灵岩寺、普照寺、谷山玉泉寺、竹林寺及四门塔、经石峪等佛迹。灵岩寺位于山东济南市长清县方山(又名玉符山)之阳灵岩峪中。建于东晋。为朗公率众所建,取名“灵岩寺”。北魏太武帝446年灭佛法,寺院被毁。至520年法定和尚又在方山之阳甘露泉西侧重建灵岩寺。唐贞观年间(627~649年)高僧慧崇将寺院迁至西南山麓。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始移建于现址。唐宋时期记载,灵岩寺的僧众,最多时达到上千人。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到泰山封禅时,曾住毕于此。宰相李吉甫把灵岩寺和天台国清寺,江陵玉泉寺,南京七霞寺合称为域中四绝,并且置于四绝之首,足以说明灵岩寺在当时的声望。灵岩寺墓塔,有从唐代到清代的墓塔167座,墓志铭81块,墓塔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类型之丰富,造型之优美,在中国塔林中实属罕见,尽管数量仅次于少林寺,但是灵

  岩寺的石塔林比少林寺的砖塔林更有特色。规模庞大的灵岩寺墓塔林,为研究中国的佛教历史,和墓塔建筑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建于1200年前的慧崇禅师塔,是塔林中最早的一座,也是灵岩寺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塔身为全石结构,高5.3米,东西两侧各有半掩式假门,东门中雕有一执仗老妪做推门而入状,西门中雕有一年轻女子做出门状,这一老一少,一进一出,也许象征着佛教的人生轮回转世。辟支塔始建於宋代公元994年,历時六十三年。塔高五十四米,是八角九層的楼阁式磚砌建筑。一至四层为空心,由塔心柱设登塔楼梯。自第五層起,塔心柱与外牆合二為一,成為實砌塔体。辟支是佛的称呼,意为“独觉”。塔的下部为石砌基,四周雕有阴曹地府和各种酷刑,估计和泰山地狱传说有关泰山佛寺为避免与道教争锋,选地一般都在岱阴或泰山的西北麓或东南麓,建在泰山之阳的只有两座,而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普照寺。普照寺位于位于环山路北、凌汉峰前,取“佛光普照”之意而得名。寺创建于六朝,或传创建于唐。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组成三进式院落;两侧配以殿庑、禅房和花园等。是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山门前高台垒砌,石狮对峙。门上悬匾。匾曰:“长松筛月不辨今古,黑豆未芽何分儒佛”玉泉寺,该寺名称繁多,因南有谷山、东有玉泉,故名谷山寺、玉泉寺,亦名谷山玉泉寺,俗又称佛爷寺。它位于岱顶北,直线距离6.3公里,山径盘旋20余公里。南北朝时由北魏高僧意师创建,后屡建屡废,1993年在旧址上重建大雄宝殿及院墙。3.2.4儒学与泰山提到儒教,不得不提的就是圣人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泰山与名人结缘,肇始于孔子。孔子登临泰山,抒怀畅志,开阔胸襟;考察封禅,学习礼仪;了解民情,观知时政,活动内容与历史遗迹十分丰富。明代《泰山志》说:“泰山胜迹,孔子称首。“登泰山而小天下””,成为千古名言,演变成为传统的文化中的一大景观。3.2.4.1孔子与泰山孔子在泰山一带有较多活动。主要有一下几种:其一:孔子曾登泰山,考察封禅制度。孔子一生以周公为榜样,以恢复周朝政治和礼乐制度为己任,准备随时辅佐国君实现这一主张,而封禅大典是必须掌握的重要国礼。其二:孔子在泰山一带从事政治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泰山东侧莱芜境内的夹谷之会。前500年,孔子任鲁国司寇,这使齐国十分不安。齐景公邀请定公在夹谷聚会,想趁机以武力使鲁国屈服。孔子以司寇代行相事随行鲁定公,按照“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方针,调集军队随行。齐国随景公赴会的是著名政治家晏婴。会见开始后,齐国请演奏地方歌舞,“於旄羽祓矛戟剑拔鼓噪而至”,意在威胁定公。孔子迈上台阶义正词严的予以阻止。过了一会儿,齐国要求演奏宫廷雅乐,“优倡侏儒为戏而前”,以此侮辱定公。孔子又迈上台阶严正交涉。由于孔子态度严正,掌握礼节严密合度,军事上又有充分准备,使齐景公感到鲁定公不是可以轻易挟持的,便匆匆结束了会见。归国以后,齐景公认为失礼于人,埋怨臣下考虑不周。并将以前侵占鲁国的汶阳田、龟阴田归还,表示谢过。现泰城东十余里傅家村附近还有谢过城遗址,就是因此事而修建的。其三:孔子咏泰山的诗歌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哀公遣使以重金迎孔子自卫返鲁。孔子路经泰山,登高远望时,不禁感慨系之,遂作《邱陵歌》此诗历代皆传为孔子第一首专门吟咏泰山的诗歌,它开创了咏山水以抒情言志的先例。登彼邱陵,峛崺其阪。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遂迷不复,自婴屯蹇。喟然回顾,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枳棘充路,陟之无缘。将伐无柯,患滋蔓延。惟以永叹,涕落潺爰。“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这是孔子晚年删定的《诗经》中对泰山的赞叹。孔子临终,说“泰山其颓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把自己的生死与泰山联在一起,足见泰山在孔子心目中不同寻常的地位。3.2.4.2孔子遗迹之一:虎山。在泰山南麓王母池东侧。《礼记.檀弓》篇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慨叹“苛政猛于虎”。清乾隆皇帝在此立“乾隆射虎处”石碑,声称曾在此亲射猛虎,不少人信为史实,其实是附庸风雅,借题发挥,寓革除“苛政”之意罢了。之二:泰山文庙。岱顶天街东首,碧霞祠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庙中除奉孔子外,还祀颜回、曾子、孟子、子思,是为“四配”,另有“十二贤哲”列祀。之三:望吴圣迹。《孔子家语》载:有一年,孔子与他的学生颜回登泰山,举目向东南瞭望,眼前仿佛出现了海市蜃楼的幻景一般,吴国首都的苏州阊门望吴圣迹坊后毁,1983年重建。之四:瞻鲁台。在岱顶南侧,是孔子登山眺望鲁国的地方。《孟子.尽心上》载:“孔子登东山面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游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与言。”这是讲知识境界要不断递进,才能有更高的道德修养。此处曾有“孔子小天下处”刻石。之五:“孔子登临处”牌坊。在红门宫前。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山东都察御史朱安等人建。坊上镌联:“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明人在此建坊是以儒家文化”晓喻游人,“代圣人立言”,扩大孔子在泰山的影响。

  3.3泰山建筑文化

  秦汉以来,随着帝王的封禅,儒、释、道教的相继传入,泰山建筑亦陆续营建。这些建筑始终围绕着“朝天”“升仙”“祈福”“登览”的主题,因山就势,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与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名山文化的例证。3.3.1宫观建筑宫,原本是房屋的通称,秦汉后指帝王居所。观,本是台观(高大的建筑物)。唐宋后,“宫观”多用于道教庙宇的称谓。中国的高山建筑,大部分是宫观建筑,多与宗教有关。3.3.1.1岱庙建筑群岱庙是东岳大帝的下庙,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南北长406米,东西宽237米,总面积96222平方米。东北角被御座宾馆占用13343平方米,庙为帝王宫城形式,四周城堞高筑,基石五层,上砌磨面大青砖,断面呈梯形,下宽17.9米,上宽10.8米,最高处达8.2米。据史书载,庙创于汉,拓于唐宋,后历代重修。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重修岱庙,历时21年,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庙除垣墙外,全部毁于火,大定十九年至二十一年(1179~1181年)按旧制重修。明、清两代屡加修葺。建国后,对天贶殿、仁安门、东御座、后寝宫、厚载门及门楼、正阳门及五凤楼、西南、东南角楼进行了修补或重建。现存建筑保存了明末清初的风格。岱庙平面布局可分中、东、西三路,主体建筑均在中路轴线上。中路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天贶殿与仁安门之间以廊庑连接。东路有汉柏院、东御座;西路有唐槐院、雨花道院。整组建筑高大雄伟,俨然帝都。庙前有遥参亭。岱庙有八门。南向五门,即中为正阳,两侧为掖门;掖门两侧,东为仰高,西为见大。东门名东华,又称青阳;西门名西华,又称素景;北门名厚载,又称鲁瞻。各门之上均有楼,前门称五凤楼,后门称望岳楼。庙墙四角有角楼,按八卦各随其方而名:东北为艮,东南为

  巽,西北为乾,西南为坤。门楼、角楼均于民国年间毁坏。1985年重建正阳门和五凤楼,黄瓦盖顶,点金彩绘,富丽堂皇,高耸巍峨。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楼,五彩斗拱,飞檐凌云。3.3.1.2红门建筑群王母池庙。古称群玉庵,唐代称瑶池,也称王母庙,位于泰山南麓红门宫东南。创建年代无考,三国时已有建筑,魏曹植《仙人篇》有“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句,经历代重修,遂成现在规模。1959年翻修王母殿、东西配殿和悦仙亭,保存了清代风格。王母庙是三进式庙宇,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3.6米,东西宽53米,面积3900.8平方米。由大门、王母池、王母殿、东西配殿、东西耳房、悦仙亭、七真殿和蓬莱阁组成。关帝庙。位于泰山南麓,自此登山始有盘道。庙踞盘道西侧,原名关帝祠,又称山西会馆。相传山西商客建祠祀关羽,创建年代无考,明清拓修而成。红门宫。位于关帝庙北,创建无考,明、清多次重修。宫分东西两院,东为佛教寺院,西为道教庙宇。两院由飞云阁相接。飞云阁为门楼式,上下两层,跨道而建。下层为南北相通的拱形门洞,高2.6米,宽2.95米,进深11米,镶“红门”石匾。上层名飞云阁,建在洞门平台中间,五脊筒瓦硬山顶,带卷棚悬山前廊,面阔3间,西侧有石阶通红门西院。东院由山门、弥勒殿、更衣亭、南穿堂等组成西院是碧霞元君的中庙,由庙门、元君殿、且止亭、南茶亭等组成。3.3.1.3斗母宫建筑群斗母宫位于岱阳登山盘道东侧。明以前称龙泉观,以龙泉山水流经此而得名。斗母宫分前、中、后三院。中院西向开西山门,两侧分列钟鼓楼,院中有正殿、东配殿、南穿堂。前院有山门、寄云楼、禅房等;后院有正殿、东西配殿及龙泉亭。斗母殿为中院正殿,以祀斗母而名。3间,面阔10米,进深8米,通高8.2米,建在高0.7米的台基上。3.3.1.4壶天阁建筑群壶天阁位于泰山中路回马岭下,明嘉靖年间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改名壶天阁,1979年重建阁楼。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下层为石筑,由12层条石砌成,东西宽14.5米,高4.75米。跨道拱形门洞,高3.1米,宽3.5米,总进深7.95米,其中北面2.4米系后拓展而成。拱脚角上施仰覆莲墀头石,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壶天阁元君庙。在壶天阁北,始建年代不详。3间,建在高0.8米的台基上,坐北朝南,与壶天阁相对,四柱五架梁前后廊式,五脊硬山顶,面阔11.5米,进深7.2米,高7.46米,正间内须弥座神台上供元君铜坐像,高1.88米,铸造工艺精细。三大士殿。在壶天阁北步天桥南药王殿西。创建年代无考,明清时重修。1981年重建。殿三间。坐北朝南,前廊式五脊歇山顶,内供观音、普贤、文殊三菩萨,称作“三大士殿”。3.3.1.5中天门二虎庙旧传泰山多虎,古人遂在中天门坊东建二虎庙,祀黑虎神,以镇山兽,后殿毁。1972年拆除小庙扩建回廊式售货亭;1989年恢复二虎庙名,现名为财神庙。内塑财神赵公元帅手持铁鞭、身跨黑虎,并绘壁画。3.3.1.6南天门关帝庙现名末了轩,祀泰山神

  3.3.1.7岱顶建筑群之一:碧霞祠。于泰山极顶之南,是碧霞元君的上庙。碧霞祠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的规模及明代的铜铸构件,殿为铜瓦,碑为铜铸,建筑风格多为清代中晚期的风格。祠以照壁、火池、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左右分列东西神门、钟鼓楼、御碑亭、东西配殿等建筑。结构严谨,布局紧凑,南北长76.4米,东西宽39米,总面积2979.6平方米。东西配殿各3间,面阔13米,进深7.7米,通高8.4米,东配殿供眼光奶奶和二侍童铜像,西配殿供送生娘娘及二侍童铜像。大殿,5间,面阔24.7米,进深15.1米,通高13.7米,正间和西次间均设石雕仰覆莲纹须弥座神台:正间神台装木构雕花神龛,供碧霞元君和二侍女铜铸像;东次间神台供眼光奶奶及二侍女铜像,西次间神台供送子娘娘和二侍女铜像。正殿内悬康熙帝巨匾“福绥海宇”。之二:玉皇庙。位于岱顶天柱峰顶,庙将峰顶围在院中,内有极顶石一块,是泰山最高处的一组古建筑群。据古籍载,此处是汉代帝王封坛遗址,有后人立《古登封台碑》。后在极顶石上建玉皇庙。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重修,隆庆六年(1572年)都御史万恭将玉皇殿后移,露出极顶石。清代又多次重修。建国后,于1955年和1978年分别翻修大殿和亭子。1982年再度翻修大殿。南北23.5米,东西28.5米,面积669.75平方米。由山门、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和东西禅房组成。山门1间,面阔3.57米,券石砌拱形门洞,高2.35米,宽1.5米。门额嵌“敕修玉皇顶”,内额嵌“泰山极顶”石匾。玉皇殿面阔3间10米,进深8米,通高6.1米,殿内石砌神台,木雕神龛,龛内供明代铸玉皇大帝铜像及二侍童像。3.3.1.8普照寺建筑群三阳观,三阳庵,以明嘉靖时东平道士王三阳所建而名。位于凌汉峰西全真崖上,离五贤祠1.5公里,依山势而建。《泰山道里记》载,此观创建于明嘉靖年间,万历年间扩建,清代重修,1977年毁。现存混元阁、山门禅房残墙及碑碣。观有前、后、中三院。3.3.1.9后石坞元君庙为岱阴道观,俗呼姑子庙、娘娘庙。位于玉皇顶东北尧观台东,背依天空山,东靠九龙岗,南临乱石沟。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修圣母寝宫楼,隆庆六年(1572年)供昊天上帝像,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重修,同治年间又重修,改称石坞青云庵。光绪年间重修,称后石坞庙。清初庙产几次被豪家侵夺,后经官府宣判而立告示碑和执照碑。建国后因常年失修顶部塌毁,只存残墙。1994年,重修元君殿及西配殿。庙分东西两院。西院有正殿和东西配殿,东院由透天门、正殿、东配殿、圣母寝宫楼等组成3.3.1.10元君下庙-灵应宫3.3.2楼台建筑万仙楼。万仙楼位于红门宫北,又名望仙楼。跨盘道而建,门楼式建筑,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清多次重修,1954年翻修,1973年维修门窗,1980年彩绘。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万仙楼下层是石砌拱形门洞,高3.4米,宽2.9米,石额南刻“万仙楼”北刻“谢恩处”,。整个下层东西宽17.4米,进深13.65米,高4.4米。门东砌为隐真洞,深1.76米,高1.95米,宽0.9米。万仙楼上层建在下层顶台偏北处,面阔3间13米,进深6.3米,通高11米,殿墙下部四周镶满明代朝山进香施财合山会题名碑63块。下层东北角有石阶与上层相通。3.3.3古亭建筑3.3.3.1高山流水亭

  位于斗母宫东北、经石峪西炮高岭上。为明隆庆六年(1572年)都察院右佥都御使总理河道提督军务万恭所建。亭为四柱方形石亭,边长6.1~6.6米,通高4.4米。柱上施角梁、扶角梁、金枋、单脊四注顶,浮雕瓦垄、勾头、滴水等,柱间上部施额板。3.3.3.2西溪石亭位于泰山西路黑龙潭南平台上,清道光年间建。全石建筑,北向,方形,封闭式,东西开窗,块石垒砌,四角攒尖顶,瓦垄和宝顶皆浮雕,勾头、滴水为浅浮雕。3.3.3.3洗心亭在五贤祠东侧,清嘉庆二年(1797年)泰安知府金BD56重修三贤祠时创建。亭东额“迎旭”,西额“送爽”,北额“洗心”。方形基,边长3.57米,高0.5米。亭四角柱两侧立抱柱,柱上施角梁,角梁上施二横三竖短扒梁,四角攒尖顶,方形宝顶,高浮雕角脊,浮雕筒瓦、勾头、滴水。3.3.3.4寿星亭在升仙坊西南侧。单间前出廊,砖石建造,面阔2.6米,进深2.32米,通高3.25米,单脊硬山顶。顶铺石板,雕瓦垄状。亭上为神龛,有方形门;下为香火洞,石作拱形门状。前廊南山墙内嵌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碑1块,系直隶河间府宁津县张福善重修时所立。3.3.3.5长寿桥石亭位于桥两端,1925年张培荣建无极庙时所建,1965年从无极庙移此。东为云水亭,西为风雷亭,均建在方形石台基上。全石四柱方形,边长2.5米,通高4米,方柱上置角梁、扶角梁、坊等,四层叠涩,中盖一方石,上雕束腰莲蓬式宝顶。攒尖顶四角脊突出,浮雕屋面、瓦垄、勾头、滴水。柱间施连接枋和雀替。原立三亭,另一亭移于建岱桥北,形式与此同。3.3.3.6五松亭又名憩客亭位于中天门北,因亭前有五大夫松而得名。此亭南近云步桥,北邻朝阳洞,创建无考,明、清重建。原为3间,1956年扩为5间,1978年又翻修屋顶。亭面阔16.1米,进深6.05米,通高5.75米,建在四层条石垒砌的石基上,台基高10.4米。亭四柱五架梁七檩前廊式,重梁起架,檐柱为方形石柱,内柱为圆形木柱,卷棚歇山顶,前后两面每间均装四隔扇门。亭两端也各开一门,装隔扇门四扉。亭东北有房屋3间,面阔8.65米,进深5.14米,通高5.3米,三柱五檩五架梁前廊式,重梁起架,单脊仰瓦硬山顶,装四隔扇门,次间开窗3.3.4古坊建筑3.3.4.1遥参坊位于泰城通天街北首、遥参亭前。坊为四柱三门式,宽9米,通高5.8米。额板上题“遥参亭”,落款“乾隆三十五年”。其下有方石台基,长9.6米,宽2.9米。方柱置石座上,座长2.3米,宽0.65米,高0.6米。柱下部施滚墩石,上部有门楣、额板和额枋、雀替。中门额枋正中有三宝火焰纹珠。靠额板柱子两侧饰单浮云,柱顶有望天吼。3.3.4.2岱庙坊位于遥参亭与岱庙之间,清康熙年间建。四柱三门式,宽9.8米,进深3米,通高11.3米。坊建在两个石座上,座长3.3米,宽3.15米,高0.8米。每座立两柱,柱两侧施滚墩石,中间两柱上施过梁,梁下有门楣、额枋,门楣下施铁梁承托,过梁上置6个坐斗。斗上承托重昂五踩斗拱交单菊花头式梁头。斗拱上施三架梁三檩,斗拱梁檩均为透雕。中门楣上透雕二龙戏珠,拱眼雕成圆腹的宝瓶状孔。上为九脊歇山顶,正脊两端雕螭吻,中间立雕宝瓶,两侧立雕四大金刚拉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有3个走兽。屋顶浮雕瓦垄和勾头、滴水。两侧柱的滚墩石上立雕大狮子和2至3个形态各异的幼狮。石鼓面上浮雕麒麟、羊、鸟、缠枝

  莲花、梅花等。柱侧两面和额枋、门楣、过梁上浮雕缠枝莲花、麒麟送宝、仙鹤、云龙纹等。3.3.4.3岱宗坊位于岱庙北,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创建,隆庆年间及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全石四柱三门式,建于长16.55米、南北宽14.2米的长方形台基上。坊通高7.5米,宽9.8米,进深4.41米。中门宽3.2米,两侧门均宽1.77米。额板上篆刻“岱宗坊”,落款“雍正八年岁次庚戊季春谷旦奉敕敬建”。坊为方柱,柱下施滚墩石,柱上施额枋、额板和过梁,过梁上置6个大斗,斗影作一斗三升,斗上置五脊四柱顶。浮雕筒瓦、垂兽,额板上施雀替,正脊上浮雕宝相花。3.3.4.4玉皇阁坊位于岱宗坊北,红门路西侧。宽2.82米,通高4.78米,额书“玉皇额”,又书“白鹤泉”。坊为全石双柱单门式,方柱立于基石上,柱下施滚墩石,柱上施额枋、额板和过梁,上置五斗,五脊四注顶。浮雕筒瓦大脊、勾头、滴水,正脊上浮雕宝相花等纹饰。一天门坊位于红门宫南的盘道上,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建,巡抚都察院李树德题额“一天门”。坊宽3.55米,门宽2.65米,通高4.7米,二柱单门式石坊。方形柱上部有额枋、额板和横楣,柱下施两层条基石,柱两侧施滚墩石。额枋上置四斗,斗上托仿木结构五脊四注,浮雕瓦垄顶。滚墩石上浮雕忍冬纹、团花和云纹等。3.3.4.5孔子登临处坊在一天门坊北,为四柱三门式石坊。额板上书“孔子登临处”,落款“巡抚山东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万安朱衡、钦差总理河道都察院右佥督御史南昌胡植、巡抚山东监察御史襄阳刘存义同立,嘉靖三十九年岁次庚申冬月吉旦罗洪先谨书”。坊宽6.8米,通高6米,侧顶高5.25米。中门宽3.17米,高3.15米;侧门宽1.1米。方形柱上部有额枋、额板和门楣。柱下施两层条石,柱侧有滚墩石,上立内向雕狮;滚墩石鼓面上浮雕忍冬、云气、宝相花、凤凰、鹿、马、麒麟、人面兽等纹饰。门楣额枋上置斗,中门上四个大座斗,大座斗上浅浮雕一斗三升,斗上置五脊石顶,石浮雕瓦垄、勾头、滴水。勾头上饰莲花纹,滴水上饰宝相花纹,正脊上有螭吻剑把。中门的额枋下施雀替,两侧门额枋下为半臂拱形雀替,门楣上施二斗,斗上施仰莲瓣纹,斗上浅雕一斗三升。3.3.4.6天阶坊位于孔子登临处坊北,红门宫前。额书“天阶”,落款“嘉靖癸亥年阳月巡抚山东按察使„„”。坊为双柱单门式石坊,宽3.6米,通高6米;门宽2.5米,高2.8米。柱呈八角棱形,柱侧施较高的滚墩石,柱下施长方形基石。柱上部有门楣、额板和额枋等。额枋外出部分为霸王拳状,枋上置四个大斗,其上浅浮雕一斗三升,斗上为石雕五脊四注式顶,勾头、滴水上饰莲花和宝相花纹。3.3.4.7红门宫坊位于红门宫西院正门前。宽3.1米,通高4.35米,额书“瞻岩初步”落款,“康熙癸亥秋”。坊为双柱单门式石坊,方柱,柱下施基石,柱侧施滚墩石,柱上有门楣、额板和额枋等。额枋上有五个大斗,斗上托石雕五脊顶。3.3.4.8回马岭坊位于壶天阁北盘道上,额书“回马岭”,1937年重建。坊为全石二柱单门式,宽2.9米,通高5米。方柱两侧施滚墩石,柱上部有额枋和额板,施过梁,梁上立七个斗,斗上承托五脊四注顶,四翼角飞翘。3.3.4.9中天门坊

  在中天门,额书“中天门”3字集经石峪大字而成。坊为全石双柱单门式,方柱两侧施滚墩石,柱上有额枋、额板,施过梁,雕方斗及五脊筒瓦顶。望吴圣迹坊3.3.5古塔建筑四门塔、辟支塔、龙虎塔3.3.6古桥建筑八仙桥、母池南、高老桥、斗母宫北、东西桥、步天桥、云步桥

  3.4泰山石刻文化

  作为石的宝库,石刻文化在泰山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泰山得以获得世界双遗产的美名,其中石刻文化功不可没。1987年底的世界遗产大会,泰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分类。在泰山文化,石刻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的一项,因为若没有了登山盘道两旁几乎步步可见的刻石文化,泰山的文化氛围就会大打折扣,泰山也就与普通大山没有了区别。3.4.1泰山石刻种类和数量泰山石刻种类繁多,从形制上分,可分为石碣、石阙、碑刻、摩崖碑刻、墓志、经幢、造像记及石造像、画像石和题名题诗题记等九种。从内容上分,泰山石刻主要包括历代帝王封禅告祭文、寺庙创建重修记、石经墓铭,颂岱诗文、题景及楹联等5类。从数量上看,泰山存在碑碣800余块,摩崖石刻1000余处。大体分布如下:岱庙157块;岱阳215处;登山东路575处;岱顶258处;岱西80余处;岱阴44处;灵岩寺400余处;神通寺100余处。从形式看,既有洋洋数千言的长篇巨制,也有一字之惊;既有雄伟高大的”万丈碑”,也有盈尺小碣;既有龟跌螭首、精雕细磨之作,也有粗犷片石之刻。从书法艺术看,既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揉融;既有如斗大字,也有蝇头小楷;既有古拙若痴,也有龙飞凤舞;既有大家之手,又有石匠之书。3.4.2泰山著名石刻3.4.2.1封禅祭祀碑封禅祭祀石刻是泰山石刻中一道独特风景线。保存至今的有:秦《泰山刻石》,汉无字碑,唐《双束碑》《垂拱残碑》《纪泰山铭》、、,宋《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青帝广、生帝君赞碑》《宋封祀坛颂碑》《祥符碑》、、,明《去帝号碑》《祝文碑》、,清《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等。其中: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垂拱残字碑》,于唐玄宗垂拱元年。大宋封祀坛颂碑立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七月十五日。碑文追述宋王朝自宋太祖以来的功德,记述宋真宗封禅泰山的盛举。对研究封禅大典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宋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摩崖碑。此碑刻于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赵恒撰书并篆额。铭文原刻2处。一在岱顶唐摩崖东侧,俗称宋摩崖,其铭文被明人刻“德星岩”等大字覆盖,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又称祥符碑,碑名《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因宋真宗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所立,立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晁迥撰文,尹熙古书并篆

  额。碑阴为明代张允济和王贤题“五岳独宗”碑现立于岱庙配天门院西碑台上,形制雄,伟,与炳灵门外的宣和碑遥相对应,并称岱庙两大丰碑,为岱庙第二大碑。位于岱庙配天门西侧唐槐院门口。青帝广生帝君赞碑此碑立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今与秦泰山刻石东西对峙。残碑额剩5字,赞铭、祝文尚存56字。是研究青帝主泰山的唯一碑刻。3.4.2.2创建重修碑这类碑刻均为碑碣。泰山庙宇寺观所存之碑多属此类,是考证和研究泰山古代建筑和祠庙建置沿革的实物资料。较著名的有:唐《齐州神宝寺碑》,宋《天贶殿碑》《宣和碑》、,金《重修东岳庙碑》,元《天门铭》,明《重建七佛神通寺碑》等。神宝寺碑立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重修神宝寺记。宋天贶殿碑立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十一月。此碑述得天书建天贶殿经过,是研究岱庙和天贶殿的宝贵资料。《宣和碑》是宋徽宗于宣和六年即公元1124年立的御制碑。为岱庙碑刻之最大碑。仅石龟就四万斤。天仙金阙铜碑位于碧霞祠院内香亭以东《金阙碑》是明神宗朱翊钧为其母慈圣太后禳目疾还愿。建泰山灵佑宫铜碑位于碧霞祠院内香亭以西,碑文记载了修建灵佑宫(即碧霞祠)的经过。3.4.2.3石经碑铭此类石刻主要包括纪事传经和墓志铭等。纪事碑著名的有汉《张迁碑》晋、《孙夫人碑》、民国年间《泉》字摩崖等。传经布教的有《经石峪金刚经》、灵岩寺《圆通经》等。墓志铭有汉《衡方碑》、元《神道碑》、明《重开山记碑》等。《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孙夫人碑》立于西晋公元272年,它与“历城郛休碑”“河南太公望碑”同为晋代三、大丰碑。衡方碑全称《汉卫尉卿衡府君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九月立,为著名汉碑之一。圆通经刻宋元符二年(1099年)立,今镶嵌于灵岩寺御书阁前壁。3.4.2.4颂岱诗文泰山各风景名胜点都有歌颂泰山和风景名胜的题刻,以诗为最多,其次为颂文题句。比较著名的诗有唐杜甫《望岳》;北宋苏轼的《黄茅岗》,苏辙的《题灵岩寺》;另清乾隆皇帝有多处颂岱诗刻;近现代有任克溥的《岱宗颂》,郭沫若的《登岱六颂》。颂文有清泰安知府朱孝纯撰书的《泰山赞碑》,有1930年袁家普题《高瞻远瞩》等,都是名人佳作,堪与山川竞美。泰山还有众多颂岱题句。如孔子登临处的“登高必自”,万仙楼北有清济南名士刘廷桂1565年隶书“洞天福地”、及正书字迷“虫二”。杨降霖1881年题“步玉清”。经石峪有陈纪勋1857年题“梵呗清音”。中天门有清光绪年间吴大徽题大篆“虎”。3.4.2.5题景及楹联题景石刻中有王母池“王母泉”“虬仙洞”、、冯玉祥“朝阳泉”、五贤祠“卧像石”,普照寺“云门”“石堂”等。红门北有“小泰山”,云步桥“秦松”。岱顶有“鲁班洞”“瞻鲁台”

  等。岱西有“黑龙潭”等。泰山楹联主要分布在景区内的石坊、石亭上,现在的十几处石坊、石亭,存有楹联的仅四、五处。如岱庙坊、玉皇阁坊、天阶坊、红门宫坊等。亭联有普照寺的筛月亭、五贤祠洗心亭等。3.4.3泰山石刻文化的意义3.4.3.1泰山石刻的艺术价值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而且珍藏了像秦朝的《李斯碑》、汉代的《张迁碑》《衡方碑》、、晋代的《孙夫人碑》,以及北齐的经石峪《金刚经》大字和唐朝的《纪泰山铭》等一大批名碑。3.4.3.2泰山石刻文献史料价值。从秦始皇的一统天下,到南北朝的战乱纷争,从汉唐盛世到北宋朝的没落,乃至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元明清各代,无论是帝王将相的封禅祭祀之举,还是平民百姓的朝山之愿;无论是文人墨客对秀山丽水的吟唱,还是官逼民反、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从泰山石刻的文字中都有准确、可靠的记载,这些都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3.4.3.3泰山石刻的美学价值泰山沿途众多的摩崖石刻,或托物咏志,或题景留名,或赞泰山拔地通天之雄,或颂幽奥旖旎之秀,使自然之美融合在石刻艺术之中,石刻艺术又浑然于自然之景,成为连结游人与自然山水的纽带,充实丰富了泰山美的内涵。3.4.3.4泰山石刻文化是泰山文化的核心季羡林:泰山,在世界上没有哪座山能和她相比,其原因,就在于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存留的泰山石刻数量之多、形制之巨、历史之悠久、年代之连续,也是绝无仅有的。泰山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东方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举足轻重。从远古到现在,人类进步的脚步,都能在泰山上反映出踪迹,之所以如此,应归功于泰山石刻。泰山石刻是泰山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是在石头上书写的泰山文化,文字记载的泰山文化,是泰山文化的核心。

  3.5泰山石文化

  3.5.1泰山石的概念及寓意泰山地区,统指泰山为中心的泰安市周边县市,包括泰山山脉以及泰山支脉,和泰山余脉。其山岩石以及附属矿产泛指泰山石,或泰山矿产。泰山岩石地质年龄在30多亿年,为太古代时期,堪称元老石!地质遗存丰富,矿产多样,主要有景观石,奠基石,石膏,大理石,近一亿吨的泰山玉(墨玉),在中国,亚洲都占有重要地位!泰山石寓意: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恩重泰山!泰山北斗!国泰民安!3.5.2泰山石敢当文化泰山石敢当文化源于古代的一种灵石崇拜,是一种十分原始且流行广泛的宗教习俗,它形成于史前社会,阶级社会有其习俗延续,这取决于当时落后的科学水平,人们无力对抗自然,只能以石头作为自己崇拜的象征。相传古代认为泰山石具有独特的灵性和神力,因此泰山石敢当是一种灵石崇拜。汉朝时汉武帝登泰山,带回四块泰山石,放置在未央宫的四角,以辟邪。由于泰山被认为有保佑国家的神功,因此泰山的石头就被认为有保佑家庭的神灵。泰山石敢当习俗从内涵上体现的是“平安”二字,它源于泰山,遍布全国,远播海外,

  至今全国、港澳台、日韩琉球东南亚、华人街都有摆放泰山石的习惯。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泰山石敢当”故事群,在民间广为流传。泰山石敢当习俗以石刻为有形载体,与无形的口传民间故事共同存在。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山石敢当”习俗榜上有名。3.5.3石敢当的传说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关于石敢当的民间故事甚多,神话故事也在各地演绎成多种版本。据民间传说,“石敢当”的起源与“黄帝”有关。相传在黄帝时代,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所向披靡。蚩尤猖狂之极,登太山而渺天下,大呼:“天下有谁敢当?”女娲娘娘要制其暴,于是投下炼石,上面镌刻“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喝道:“泰山石敢当!”蚩尤看了甚怒,要毁坏此石块,却不能损任何一角,仓皇落败,怅然遁逃。黄帝见状,于是遍刻“泰山石敢当”四处设置,用于震慑蚩尤,并最终打败蚩尤。还有这样的版本:传说泰山脚下住着一个壮士,姓石,名敢当,勇猛无畏,好打抱不平。当地王员外“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金小姐被一妖精作祟,贴告示求救:“谁能降此妖,愿将女儿许配为妻。”石敢当决心除害,手持宝剑藏于小姐房中,当妖精进来时,他举剑大喝一声:“泰山石敢当在此!”妖精闻言,狼狈逃走。王小姐和石敢当小两口过起了美满日子。谁知妖精逃走后,又跑到别村去祸害,甚至到它省去行妖。石敢当前去除妖,妖精又跑到其它地儿去造孽。石敢当没有分身法,怎么办呢?后来,聪明的王小姐对他说:“何不把你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放在宅墙上镇妖呢。”于是,人们纷纷在泰山石上雕刻“泰山石敢当”五字,立于墙根、街巷、桥头、要冲,以保村宅平安。

  3.6历史名人与泰山

  3.6.1周成王与周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玉台新咏·木兰辞》:“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史记·封禅书》载,齐桓公称霸诸候之后,欲行封禅,问丞相管仲封禅事,管仲说,古时封泰山禅梁父(泰山前的小山)七十二家,我所能记住的仅十二家,最后一位是周成王封泰山。周明堂在岳之东北,山谷联属四十里,遗址今尚存。故址在今泰安市泰山区大津口乡明家滩村(原称明堂村,后讹今名)。这里群峰环峙,双溪绕流,林深树茂,被称为泰山奥区。《史记•封禅书》“泰山东北址有古时明堂处,齐有泰山之明堂也。:”3.6.2孔子游泰山相传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多次登泰山《孟子》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记载。据儒家经典《礼记》载,孔子在泰山见到有个妇人在路边哭泣,便让学生子路问其缘故,妇人说:从前我公爹被虎伤害了,丈夫又死于虎口,如今,我儿子又这样送了命,孔子问:为什么不搬走呢?妇人说,这儿没有苛捐杂税,孔子听了感慨道:“苛政猛于虎也!3.6.3赤眉军与天胜寨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不少农民沦为奴隶流民,王莽篡权改制后统治更加黑暗,公元一八年,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赤眉军大起义爆发了。樊崇领导饥民在山东莒县揭竿而起,经徂徕山转入泰山,占据傲徕峰为根据地,史称“天胜寨”。3.6.4张迁碑与衡方碑张迁在东汉灵帝时由谷城长调升为洛阳县吏,张迁碑是故吏捐资立的颂碑,长期埋于地下,到明代才被挖出。碑文歌颂张迁在做谷城长时“路无拾遗,犁种宿野”的政策。其中也反映了张迁镇压黄巾军的事实。衡方在汉桓帝时为保卫皇宫的御卫,汉灵帝时又任步兵校尉。统领六师之帅。衡方碑是其门生为追逃其生前事迹而立的墓碑。这两块碑成为历代书法家范本,是研究东汉时期书法,雕刻艺术的珍品。

  3.6.5武则天与双束碑唐高宗于公元666年正月到泰山封禅,并召来高丽,新疆、百济、波斯等诸国使者助祭。启行前,武则天上表高宗,要求参加封禅仪式,泰山封禅大典,第一次由皇后为亚献。封禅后,改元为乾封元年。著名的唐双束碑亦称鸳鸯碑,双石并立,暗示帝,后共治天下,碑上内容是武则天摄政、称帝、治国四十年的历史见证,也是唐王朝去泰山进行崇神话活动的历史见证。3.6.6唐玄宗与唐摩崖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为唐代的兴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安定,生产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唐玄宗李隆其于开元十三年到泰山举行声势浩大的封禅活动,并亲自撰写了《纪泰山铭》,刻于岱顶大观峰上,世称“唐摩崖碑”。碑文书写刚劲婉润,端严雄浑,是研究唐代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3.6.7李白与泰山吟李白,字太白,是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誉。他热爱祖国的山河,游踪遍及大江南北。他的诗作,以豪进奔放的热情,宏阔磅礴的气势,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李白曾在泰山东南的徂徕山隐居,是“竹溪六逸”之一。他曾登览泰山,留下了《泰山吟》六首组诗。“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闲”等,就是其中的名句。3.6.8杜甫与望岳诗杜甫,字子美,生活年代稍晚于李白,他一生正处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期,他的诗反映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他的诗歌创作上有极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反映出一个复新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杜甫早年曾在山东游历,来过泰山,写下了著名的<<望岳>>诗篇。其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颂岱诗的警句。3.6.9吴承恩与泰山古语云:泰山亦神州!是说此地乃神仙之州,神仙所在之州。吴承恩三登泰山,将泰山的民俗神话特色融入其中,而泰山在西游记中提到的泰山景点40于处之多。史学界,文学界公认吴承恩三登泰山,吸收了泰山的很多神话内容。3.6.10水浒传中的泰安水浒传中燕青打擂,就是浪子燕青和黑旋风李逵在泰安岱庙-东岳庙会上的一次精彩打擂!这段燕青打擂,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武松打西门庆一起被称为水浒传中的四大拳脚妙笔。泰安-泰山与梁山的具体联系。梁山在地质学的角度属于泰山山脉的余脉。而泰山西部的东平湖为古代梁山泊水域的遗存水域,京杭运河的穿湖而过。为新版水浒传的拍摄场地!而泰安-东平水浒文化影视城是江北著名的新建仿古影视城。3.6.11红楼梦与泰山贾宝玉醉酒喝女儿茶解酒,这里就是泰山女儿茶。泰山女儿茶是明清以来的泰山山茶贡品,是一种山中的青桐芽植物,泡制近于山茶,是泰山特产。3.6.12蒲松龄与泰山蒲松龄多次登泰山,以及将泰山神话多次演变,而且《聊斋》多次提到泰山景点。联合国所赞誉,泰山是古代中国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重要精神文化源泉,是极为贴切的。

  3.7泰山文学

  在文学史上,描写泰山的诗文数以万计,杜甫、李白、曹植、姚鼐、元好问、康有为、徐志摩、李健吾等古往今来的文学家和诗人名列其中,他们创作的名言警句更是异彩纷呈。司

  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把泰山比喻为哲学意义上一轻一重的两极之一;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把泰山当成他俯瞰天下的支点。这里,泰山不仅具有文学意义,更具哲学韵味。李白在泰山,“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这位以狂放著称的大诗人一拜再拜!而杜甫的《望岳》一诗,历来被认为是文人吟咏泰山的巅峰之作。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神往之情;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由衷赞美;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生动想象;以及末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展示的不畏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还有由此引发的万丈豪情,不仅脍炙人口,而且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近人邱山宁所作《泰山颂》更把对泰山的赞颂推向了新的高度和境界:“泰山何其雄,万象都包容。泰山何其大,万物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有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观。”3.7.1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3.7.1.1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来自于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司马迁。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司马迁的父亲作为史官,本应来泰山参加封禅,但是他却因故留在洛阳。他对参加封禅视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东行参加封禅大典,令他异常遗憾和失望,终于忧锁成疾,卧床不起。这时,恰好司马迁外游归来与父亲相见,于是他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远祖还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长,后世逐渐衰弱,难道天将灭绝于我吗?你如果能继任太史官职,那就能继承祖业了。现在汉朝的天子继承了数千年来封禅泰山的大统,封禅于泰山,而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官职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书立说的意愿。"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后来,人们使用"泰山""鸿毛"这两种轻重反差极大的物体来比喻轻重悬殊的两种事情。3.7.1.2老泰山——老岳父的由来此称谓都与泰山的“封禅”有关。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旧例,有幸随皇帝参加封禅者,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把他连升四级。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突然穿上五品官穿的浅绯色官服,觉得奇怪,便去问他。郑镒支支吾吾,不好回。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醮绿嫠回答说:“此泰山之力也!”妙语双关,唐玄宗心照不宣,事情就这样混过去了。后人因此称妻父为“泰山”。因为泰山又称东岳,是五岳之长,所以又转而把妻父称做“岳”“岳翁”“岳父”“岳、、、丈”等。据文献记载,这种称谓大致始自宋代。妻母则称做“岳母”,在书面文献中,后来也有称做“泰水”的。由此可见,“泰山”称谓的出现是来自亲属关系中政治利益的关联。3.7.1.3泰山北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又称泰斗。出处:《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3.7.1.4其他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

  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泰山不让土壤,顾成其大。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再到泰山压顶不弯腰。挟泰山以超北海。泰山,乃宗岳也,山莫大于之,史莫古于之。泰山拳石。泰山压顶。精神泰山。重于泰山。泰山昆仑。稳如泰山。意重泰山。我们也能从各种场合,建筑工地上看到“责任重于泰山”这样的标语,本身就反映了泰山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已经深入人心!!!

  3.8泰山的松柏文化

  泰山的松柏文化,超越了松柏作为自然物的范畴,形成了一种以松柏为中心的文化现象。泰山的松柏文化具有生殖崇拜、顽强生命力的体现、灵魂崇拜和泰山守护神的文化内涵。发掘泰山松柏文化,对认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再树泰山文化形象,具有深远的意义。泰山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人文积淀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泰山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与这种精神文化对应的自然物,是泰山漫山遍野的常青松柏。岱庙天贶殿前的弧忠柏岱庙天贶殿前的露台下,甬道正中有一棵不算高大的柏树,其向南的一侧有一疤痕,据说,围着前面的扶桑石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然后再往北去摸此柏树的疤缝,如果能摸准,则是吉祥之兆,向泰山神求子则得子,祈福则得福,想发财的则可发大财。但是游人多不能摸准。此柏虽然其貌不扬,看上去也不算古老,但它却有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传说,自从武则天被高宗皇帝李治召进宫后,逐渐得宠,不久便废掉了王皇后,由武则天取而代之。李治仁厚无能,上朝不能决大事,需由宰相提出建议,然后由他恩准。武则天虽为女流之辈,却精通文史,御人有术,她当了皇后以后,逐渐代皇帝批示奏折,临朝参政。太子显逐渐长成以后,对母亲干预朝政甚为不满,屡有不同政见,由此触怒了武则天而召至杀身之祸。追随太子显的大臣石忠,亦早已对武后参政十分反感,见太子被害,为了表示对太子的忠心,他拔剑剖腹而自杀,以示对武皇后的不满。石忠死后,其魂魄来到东岳泰山,面见泰山神,状告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杀无辜,连自己亲生儿子也不放过,要求山神惩治其罪。泰山神感其忠心,令其化作一棵柏树,侍立殿前,日夜守护着山神,赐名"孤忠柏"。如今游人所见树南面的疤痕,即是当年石忠剖腹的剑痕。

  3.9泰山的戏剧文化

  山东梆子《泰山石敢当》等剧目,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彰显了泰山文化的底蕴,被誉为泰安文化名片。山东梆子自清代在泰山地区“安家落户”,二百多年来,广泛吸收泰山民俗风情,以泰山为依托,以丰厚的泰山文化积淀为素材,在泰安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自2005年始,山东梆子剧团先后创作演出了《碧霞元君》《泰山石敢当》两个大型泰山神话戏,受到广泛好评。特别是泰山石敢当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被不断赋予新的精神内涵,成为泰山民俗文化的代表。为宣传推介好泰安泰山,泰安市文化产业办今年将策划推出一批反映泰山文化的影视作品,如:电视连续剧《泰山石敢当》《阿里山姑娘泰山郎》《碧霞元君传奇》以及MTV《国泰民安》歌曲等。

  4泰山特产

  4.1泰山四大名药

  何首乌(泰山首乌),四叶参(泰山参),黄精,紫草。泰山灵芝历代作为贡品,全国各地皆有,不作为本地榜上名品。泰山灵芝的文化地位高出其实际药用,所以不列入。

  4.2泰山煎饼

  泰山煎饼,是中国传统名吃之一,是著名的山东特产。山东煎饼最初源于泰山,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泰山煎饼是泰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煎饼的独道之处,离不开泰山水的滋养,泰山三美当中,以水为先,不但泡茶清香可口,生喝没有异味,烧水壶上不结水垢,只有用它孕育的五谷杂粮,制作的煎饼,才是闻名于世的泰山煎饼,才具备泰山的神韵。煎饼原料由生长自泰山脚下的玉米、高粱、谷子、地瓜干等粗粮,配适量泰山芝麻,花生,核桃,板栗,精细研磨而成,泰山味十足。泰山煎饼薄如蝉翼,几乎透明,是因为它的摊制工具与其他地区不同。保存时间也特别长,达三,四个月左右。

  4.3泰山火烧

  最出名的是:泰山范镇驴油火烧。又被称为:范镇油酥火烧。统称泰山火烧。据传范镇驴油火烧源于汉武帝东封八登泰山时的庆典宴会,后来又得到唐宋帝王的青睐,乾隆初年,范镇村民徐畅在大财主家任面食工时将其发扬光大,至道光年间、咸丰年间形成了具有十八道工序的齐鲁名吃之一。乾隆皇帝登泰山时,徐畅曾应召表演手艺,乾隆帝赐御匾“徐家烧饼铺”;建国初,舒同为第五代传人徐连功题“范镇火烧”四个大字;1965年山东省供销系统食品表演大赛,徐氏第六代传人徐太国荣获一等奖和特别荣誉奖。

  4.4泰山赤鳞鱼

  泰山赤鳞鱼---泰山赤鳞鱼,又名螭霖鱼,石鳞鱼、时鳞鱼、斑纹鱼,是泰山泉水哺育的珍贵山区淡水鱼,为我国鱼类珍品,也是我国五大名鱼之一,唐宋以来的宫廷贡鱼。现泰山建有赤鳞鱼保护区!成鱼长不过二十厘米,肉质细嫩,其味鲜美而不腥,为名贵肴馔,还可药用。《泰山药物志》:“螭霖鱼方头巨口,龙须龙目,全首似龙而无角,因得“螭”字,以其性喜雨而得“霖”字。螭霖鱼有补脑益智,生清降浊,养颜补气,延年益寿,明目聪耳,坚齿健身之功效。”是泰山独有的著名特产。这种鱼的生存环境条件要求很高,现由山东农业大学生物专家学者正研究扩大人工养殖。赤鳞鱼生长在泰山海拔270米--800米之间的山涧溪流中,亦有“赤鳞鱼东不过麻塔,西不过麻套”,喜活水,安静,气温适宜无任何污染的环境,且极其胆小,听到脚步声或见到人影晃动,便迅捷的游入石缝中躲藏,非常难以逮到。

  4.5泰山赤灵芝

  泰山赤灵芝民间称灵芝草。多孔菌科,是一种药用真菌。外形颇似一株五彩蘑菇,“蘑菇盖”呈不规则云朵形,有环纹与辐射状的皱纹相穿插;“盖”的下面有众多的细密菌管孔洞;梗侧生于“盖”下,光泽如漆。每逢夏季,泰山气温渐高,林间相对湿度逐渐增大,阳光散射,形成泰山灵芝迅速生长的有利条件。秋末,可在柞、枫朽木桩旁采到。全株入药,有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盘骨、疗虚劳、滋补强壮等功能。

  4.6泰山三美

  白菜、豆腐和水,并称“泰山三美”,可见泰山的豆腐宴和野菜宴历史之悠久。历代帝王来泰山,均“食素斋,洁身养性”,以示虔诚。仅豆腐宴一项就有150多道菜。泰安风味亦

  小有名气。

  4.7泰山山货

  肥城桃、泰山板栗、宁阳大枣,并称“泰山三大特产”;泰山板栗专业出口韩国!日本!此外,还有泰山核桃、泰山大货山楂、泰山红玉杏、泰山美人梨(俗称小白梨)

  5总结

  总之,山体雄伟,地质古老,历史悠久,古迹遍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泰山具有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作为国家直接管理并接受君主帝王亲临祭祀的神山圣地有连续三千年的历史,渗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风格独特的美学价值,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泰山遗产即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篇五: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泰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传统文化,也有部分近现代文化。泰山每年有上百万人来游览,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泰山太好了,太美了!泰山好在哪里,美在哪里,它的精华是什么?有没有糟粕?泰山已被公认为是成功的,在许多方面获得了崇高的荣誉,它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本文就这几方面做些探讨。

  一、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泰山文化的特点是:连续不断,悠古弥新,丰富多样。据地质学家考证,泰山杂岩大约出现于30亿年以前,基本形成泰山轮廓,距今约3000万年。泰山文化始于远古,一直连续不断,而今越发娇艳。

  1

  被誉为岱顶奇观“黄河金带”的祖国母亲河黄河从泰山西侧流过,祖国少有的由东而西的大汶河则流经泰山之阳,泰山周围雨水充沛。水丰方有米粮香,粮茂人兴旺,1959年出土的大汶口文化说明,早在公元6000多年以前,泰山周围已经粮茂人旺,成为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被史家认为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期间形成的文化成为祖国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史前有72君王封禅泰山。如周成王于公元前1000多年封泰山,建明堂,至今遗址尚存。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皇帝亲自或遣使来泰山封禅祭祀,给泰山留下了许多形色各异的文物古迹。秦始皇是始皇帝,也是封禅泰山的始皇帝。他于公元前219年封禅泰山,中途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树因护驾有功被封九等官爵“五大夫”,成为饶有风趣的景点。记其功德的秦刻石,原立于岱顶,后移至岱庙,是泰山现存最早最珍贵的碑刻。汉武帝8次登封泰山,在山下修明堂,今遗址尚存;在岱庙植柏千株,存柏至今苍劲繁茂;在岱顶立石,即无字碑,成为千古佳话。公元725年唐玄宗封泰山,他亲自撰文并书写的《纪泰

  2

  山铭》刻石,是汉以来碑刻之最,可谓“天下大观”。秦皇汉武封禅玉册密不宣,唐玄宗却“铭心绝岩,播告群岳”。他认为“道在观政,名非从欲”。在位期间实行兴利除弊、发展经济的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宋真宗封泰山,修建了天贶殿,为我国著名的“三大宫殿”之一;宋徽宗诏修岱庙,“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庭,合813楹”,几近现在的规模。明朝不再封禅,改派官员前来祭祀,计有40余次。期间连续修建了“孔子登临处坊”“岱宗坊”“天阶坊”“一、、、天门坊”“孔子庙”“青帝宫”“蒿里山神祠”“万仙楼”、、、、等许多宫坊楼庙;编撰了现存最早的一部《泰山志》书(1555年成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隆庆6年(公元1572年)河道总督万恭将玉皇庙北移,使埋在殿下的“极顶石”显露而出,永久为标志,一举垂千古。清朝也不封禅。清乾隆11次来泰,6次登山,写诗140多首,制碑130多座,赐给岱庙各种祭器344件,其中温凉玉圭、黄釉青花葫芦瓶、沉香狮子被誉为“泰山三宝”。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时间,泰山的林木和文物遭到了严重破坏。解放后,连续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对古建筑全面进行了维修和复建。改革开放后,又建设了部分新

  3

  景点,新上了现代化通讯设施、环保设施、防火设施、卫生设施等,使泰山旧貌换新颜。一本《泰山百年》画册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老照片,看历史泰山,古迹赫赫,也有伤痕斑斑;新照片,现今朝岱岳,美容丽姿,越发清秀娇艳。《中国大百科全书》汇编的学科和领域共66个,泰山即有其中的历史、地理、地质、文物、建筑、园林、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美学、大气、水文、生物、环境等近20个门类及其许多分支学科。如历史文化,既有远古的、封建时代的,又有近现代的;文学艺术既有诗歌、散文、小说、传说故事,又有书法、石刻、绘画、雕塑、音乐、戏曲、电影;生物有植物、动物,植物又有花草、树木、药材等。泰山地质资源丰富,是一部地质科学的万卷丛书。对于岩石学、地质学、古生物学、沉积学、构造学、地貌学以及地球历史等地质科学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泰山现有古遗址42处,古建筑58处,石刻2500多处,还有大量的陶器、瓷器、石器、玉器等藏品。共有鸟类150多种,植物1100多种,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其中,有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1万多棵,野生花卉200多种,药物140余科900多种。研究泰山的志书、文论及其各门类的书籍、文集,描写泰山的文学艺术作品林林总总,卷帙浩繁。从古至今,各方

  4

  面的专家学者、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不朽之篇,仅成书目录即可编辑多卷。泰山既有封禅文化,又有宗教文化,既有民俗文化,又有现代节日文化等。儒家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传入泰山。孔子登泰山,在山侧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感慨,此话至今经常被世人引用。明万历14年(公元1586)创建了孔子庙,奉祀孔子及其弟子,儒家学说更得宣扬。泰山书院有四处。上书院北宋初创建,宋、明、清三朝有5位学者先后在此读书讲学,皆以儒家的“仁义礼乐”为学。道佛两教,两汉时期传入泰山,唐宋进入鼎盛时期。清《泰山志》记载,泰山有道观80多处,金元时期有佛寺40多处。泰山还有很多民间信仰如石敢当、民俗文化如东岳庙会等。东岳庙会始于北宋时期,每年春天举办,以后逐渐推及全国许多省市。泰山国际登山节自1987年开始举办,现已举办21届,期间举办登山比赛、文娱、经贸等活动。综上所述,泰山文化是几千年来人类创建于斯山、成于斯山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建在山上、刻在石上、印在书上的一切风景名胜、规章及其蕴涵意义、象征意义。

  5

  二、泰山文化的本质特征

  泰山文化的精华可谓“泰山精神”,其本质特征可概括为:崇高求美、厚德尚法、艰苦奋斗、端庄稳重、和谐本真。国泰民安、重于泰山是其象征意义。(一)崇高求美崇高,是美的属性,是人类审美的最高范畴。早在公元前14年,罗马人即写过一本《论崇高》的书,以后希腊人又写了一本同名的书。到18世纪,人们即把它列为美学的范畴。崇高,包括积极向上的攀登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泰山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泰山已经达到的审美高度。泰山景观,不论其形还是其质都是美的。说它形美,是由于它的形体、形象、形式美,使人赏心悦目。说它质美,是因为它的蕴涵和象征意义丰富而深刻,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登泰山,首先迎面而来的被人们直观到的就是它的形式美或自然美,进而人们触景生情,便会感受、领悟到它的意涵,看到它的崇高。泰山文化境界高、标准高、审美价值高。泰山自古被称为“天下第一山”,泰山有许多堪称“天下第一”、国内独一无二、世上稀有珍奇的景和物,光前裕后,辉煌永耀!古建筑泰山现有58处古建筑,体现着各个时代建筑艺

  6

  术的高水平,无论从它的选址环境,还是从它的形体、空间、色彩、质料、光线等方面来看,都是尽善尽美、恰当适宜的。如天贶殿以帝制而建,已1000多年,至今卓尔不凡、卓尔不群。其规模之宏伟、修饰之辉煌几可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媲美,是全国现有三大宫殿之一。碑碣刻石泰山石刻从古到今、从山脚到山顶,比比皆是,其规模之大、品位之高、精品之多,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高都是国内大山无可比的。2007年12月被命名为第一座中国书法名山。其名刻有:秦刻石为“天下第一名碑”,经石峪大字被誉为“大字鼻祖”,唐摩崖刻石为汉以来碑刻之最,张迁碑、衡方碑、晋孙夫人碑至今为书法典范。山顶还有一座形制独特的无字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究竟是秦始皇所立,还是汉武帝或武则天所立,至今未可定论。文学作品著名的诗歌有:《望岳》《泰山吟六首》《泰、、山历代诗选》等。《望岳》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最早的诗句是“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载孔子删定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著名的散文有:《苛政猛于虎》《登泰山记》《泰山极顶》《雨中登泰山》等,皆、、、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有这么多诗文入选语文教材,这在中国也没有第二座山。《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仿宋真宗封禅泰山的情景而作,画长62米,宽3.3米,画幅巨大,色彩绚丽,

  7

  是绝无仅有的。不断创新从上所述,可以看到,各朝各代几乎都有新创新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植树造林和现代化设施的建制,使泰山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去年以来,岱庙创建了世界地质公园展室和石刻园,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容。现在的岱庙成了泰山文化的展示中心。攀登精神杜甫诗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极顶自古至今被人们公认为是妙区,是泰山最美、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人们最向往、志在必到的地方。千百年来,它激励人们登上一个高峰,再登另一个高峰,永远攀登,永不停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二)厚德尚法整个封建社会注重德治,尊崇儒道,因之,泰山上下也充满道德的内容。从泰山的总体架构看三重空间是一个崇德、美德、立

  言布德、颂贤彰德的完整体系。天堂,是人们认为最理想、最美好的地方。在这里,竖立着两杆大旗,一个是道教的重要女神碧霞元君,即民间信仰的泰山奶奶,她集美德于一身而布施众民;一个是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他举道德之要而传授于民。孔子思想在泰山的

  8

  影响广泛而深远。在人间,也是彰善憎恶的。清顺治年间泰安知州张廷芳公正廉明,人民即为他塑像一尊,安放在泰城西门包公祠内包公像侧。民国初泰安县长冯汝骥“贪酷无所不至”,民众则给他铸一生铁跪像于秦桧旁,千秋遭人唾骂。在天堂和人间,是从正面宣德扬善,在地府则是从反面告诫人们要弃恶行善。据传,人死后魂归地府,有75司审其阳间行为,行善者过银桥、得善报,行恶者受锯顶、下油锅、炮烙身。当年长安人前来观看,皆惧罪而行善。也许,这正是建造者的本意。从碑碣看泰山现有的200多座碑碣,不论是皇帝、官吏还是教门主持、门生、信众所立,大都有记功颂德的内容,“琬琰之刻,载扬芬德”,或言道德之重要,或述道德的内容,或褒道德模范。《大观圣作之碑》《帝君像赞碑》《大、、定重修宣圣庙记碑》等,对道德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许多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德胜迹、故事遍布全山泰山上下,爱国、爱民、勤劳、节俭、勤奋、好学、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清正廉洁等方面的内容到处可见。爱国方面的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烈士祠、爱国抗日人士墓,有总理奉安纪念碑、冯玉祥纪念馆等。“总

  9

  理奉安纪念碑”为纪念孙中山而建。帝王将相两千年,倾覆改天一夕间。盖世功勋大总统,高山仰止伴长安。爱国将领冯玉祥因不满蒋介石不抵抗日本侵略而两次隐居泰山,“只求为民,只求为国……此志不移,誓死抗倭”。泰山南麓的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着600多位革命烈士,被民政部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民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康熙59年(公元1720年)所立《禁止舍身碑》。泰山极顶东南有一悬崖,名“舍身崖”,常有人跳崖舍身。时任知州指出,舍身“可以成仙,可以报亲”是诬妄、迷信,遂捐俸筑墙,以阻其径,同时立碑晓谕民众,禁止舍身,并派夫轮流看守救免。此后三年,“欲投崖者不胜其人,而竟无一人损命”。阖州人民立碑记其功德。围墙后圮,解放后立石栏杆以护。近些年,泰山管理人员、公安、消防官兵多次挽救欲投崖自杀人员。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多年开展了“笑迎天下客,满意在泰山”的活动,全面整修了登山盘道,增添了现代化通讯设施、卫生医疗设施、交通标志、景观介绍图片、标牌,培训了上千名导游员等,大大方便了游人的活动。被后人称为“三贤”的宋代学者孙复、石介、胡瑗当属刻苦自励、勤奋好学的典范。孙复“笃学,不舍昼夜”,胡瑗卧石攻读,十年不归,见家书有“平安”二字,不予展读即弃涧内,可谓专心致志。冯玉祥将军在普照寺隐居期间,

  10

  不仅刻苦读书,还捐资兴办小学,招收山村穷人家的孩子“为救国救民而读书”。他当年创办的小学今更名为“冯玉祥小学”。石敢当精神是正义的代表。他见义勇为,捉妖驱邪,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晋人把“泰山石敢当”刻石立于宅基、桥头,以避邪镇鬼。以后渐成习俗,不仅传遍祖国各地,而且传至东南亚各国,乃至日本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另外,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如“姊妹松”“泰山奶奶赠、孝匾”“惩逆子”“紫草的故事”等,讲述了发生在泰山及、、周围孝敬父母、夫妻恩爱、抗婚、勤俭节约等方面的故事。水也是泰山美德的象征,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据有关部门勘察统计,泰山有溪流102条,池潭瀑布58处,泉水64眼。它们滋养万物,使泰山充满生机;它们或自成景观,或点缀其他景观之间共为美景,令人赏心悦目。水是泰山的血脉,没有水,泰山就没有生命力!虽然封建时代不注重法制,但对泰山却常有诏颁令下。如公元600年12月,隋文帝下诏保护泰山等神造像,公元937年后晋高祖下令“近庙山林,禁止樵采、放牧”,1292年9月,泰安州吏在王母池立禁约碑,禁止诸人在池下污染池水。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以法治国,各级政府连续制定发布了“保护古迹名胜”“护山护、

  11

  林条约”“游览规约”“卫生管理办法”“鸟类保护布告”、、、、“森林防火细则”“古树名木管理办法”等许多条规,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三)艰苦奋斗艰苦奋斗,即人们常说的挑夫精神,也属于道德的范畴,因为它在泰山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单独列出。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伟业”。泰山的事业从来没有离开过艰苦奋斗,即使已经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了的今天,泰山上下看到的还是挑夫的铁肩,还是林场工人日夜守候在林区,还是管理人员节假日忙碌坚守岗位的身影,还是消防人员、山林管护人员披荆斩棘奋勇灭火的艰难困苦,还是泰山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刻苦钻研、灯光伴亮晨曦的情景,还有那成千上万的游人,不畏山高路险,气喘吁吁坚持徒步攀登的情形……泰山挑夫泰山挑夫,铁骨好汉。负重踏险,汗滴满山。泰山挑夫祖祖辈辈挑山不止,从春挑到冬,从古挑到今,山上人吃的、用的是他们挑上去的,山上建筑用的物料小到一片瓦、一颗钉,大到几吨重的器物,也是他们挑上去的。烈日炎炎的夏天自不必说,即使冰封雪飘的冬天,也是挥汗如

  12

  雨,他们是吃苦耐劳的典型。看到挑夫的辛劳,就会想到高山建筑的艰难。艰难的植树造林解放前一个时期,泰山林木遭到严重破坏,森林几乎荡然无存。据专业调查,1949年仅有残林3000亩。1953年始,数千名林业工人,上万名解放军官兵、机关干部、青年学生开进泰山,翻崖越岭、风餐露宿,挖穴、植苗、播种,连续几十年,绿化荒山18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寻找繁育四大名药上世纪80年代,泰山四大名药四叶参、黄精、紫草、何首乌已属古有今无了。幸有山民张玉清自1987年始坚持二十年如一日,请教专家,走访林场职工,攀悬崖、登峭壁,不知吃了多少苦,终于逐个找到了个株,并进行了极为艰难的由野生变人工栽植的研究试验,2001到年终于培育出了种子,接着又连续几年将种子撒播泰山。几灭踪,今重茂。现在他们的名药基地成了一个新的风景点,人们可以在这里赏名药、品药膳。徒步攀登唯是步行好看景,一路斗劲勇攀登。七千台阶入云端,陡峭险曲步步汗。这就是不畏艰苦、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坐汽车、乘缆车快则快矣,但看到的不过泰山风景的十之一、百之一。只有经过斗苦斗累的徒步攀登,才能饱览泰山风光,才能体验攀登高峰的艰辛和取得成功的喜

  13

  悦。爱因斯坦说:“任何一座高峰都是可以征服的”,登上泰山极顶,更能体会巨人的正确,因而也会增强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所畏惧并战而胜之的决心和信心。(四)端庄稳重端庄稳重,礼貌待客,是泰山的一个明显特征。泰山整体雄伟端庄稳重,山上的许多古建筑、石刻和自然景观,如岱庙、普照寺、碧霞祠;经石峪大字、唐摩崖、岱顶刻石群;汉柏、唐槐、六朝松等,也都是端庄、稳重,气宇轩昂、仪表堂堂的。如南天门,建在飞龙岩和翔凤岭两座山峰峰顶中间,高接蓝天,巍峨端庄,是中国高山建筑的精华。“望人松”,风度翩翩,伸臂频频招手,年复又一年,迎送四海朋友。孔子认为庄重是最重要的礼仪,所以,反复强调待人态度要恭敬庄重。泰山向以最好的仪表、仪态礼貌待客。(五)和谐本真和谐本真也属于美的范畴,是美的原则标准之一。和谐,即多样统一;真,即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道德的最高要求。天人合一即自然与人为的合一,比如林业,既是自然的,更是人工的。泰山林木,从汉武帝在岱庙植柏千株到现在,大部分都是人工营造的,天然林木极为稀少。即使天然林也同人工林一样,都是在人的呵护下成长的。泰山的古建

  14

  筑和石刻也是天人合一的。古建筑与周围的山水环境和点缀其间的花草树木于一体,成为美的景观。山石的自然形态与字的大小、书体的样式、风格,搭配相宜。山与城协调统一泰城与泰山山城一体,从形式上看,山不压城,城不挡山;从功能上看,山是城址的最佳选择,城是山的后勤保障,二者互为依靠,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杜甫《望岳》诗曰:“阴阳割昏晓”。阴阳、刚柔等是对立的,又是互相融合统一的。比如,青松,遍布全山,既有柔美的丰姿,更有坚强的品格。京剧《沙家浜》唱道:“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烈日喷炎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逢灾受难,经磨砺劫,伤痕累累,瘢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干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再如,水是至柔的,但它却能穿山透地,滴水穿石。泰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水从一个个山峰流出,便一往无前,不知越过多少悬崖峭壁,钻入多少山洞缝隙,经百曲而不回。人的创造在于使其遵循规律,趋利而避害。比如,为了防治其横冲直撞、满溢为患,修了许多水库塘坝进行拦蓄,等遇干旱再将其放出以浇灌万物。为了使其流畅,则经常清理河道淤泥杂物。中轴线的曲与直、陡峭与平坦,一路景观的宏伟与精巧、旷与幽、动与静、紧与舒缓、前建与后筑,皆协调统一。仅

  15

  举刻石为例,云步桥、玉皇顶等处,碑石密集,其他地方则比较稀疏,可谓疏密相间;“经石峪”大字、大观峰摩崖石刻群为宏幅巨制,“天阶坊”联“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岩第一山”中天门的、“虎”字等,则精巧雅致;“登山必自”、“还我河山”为动,“东天一柱”“小洞天”则为静。、各种文化共处道佛儒共存共处,古文化与近现代文化和谐统一。最集中的代表当属普照寺周围的文化,寺内僧侣念佛法,庙外儒生诵五经,西院将军(冯玉祥)读马列,东临道士敲日钟。在高山之巅,孔子庙与碧霞祠相挨为邻,儒也,道也;圣也,神也;何尊,何卑?父权社会取代母权社会后,男性即居于统治地位,而碧霞元君却成了这样一座名山大山的统帅,成了泰山地位最高的神,而孔子是天下圣人,在泰山享有崇高的地位,山顶孔子崖有清人刻石云:“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这种协调统一的安排,是何等的一种匠心啊!可谓如天之举!(六)国泰民安“国泰民安”,是封建朝廷和广大民众都认可的、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句话,它充分表达了世代人民的愿望。泰山背北面南,凛然横亘东西,稳矣,安矣,所以自古即有“泰山如座”之说。世代人民都希望国家、希望自己的生活像泰山一样稳定太平,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为了防御邻

  16

  国入侵,修筑长城600多公里,今尚存雄姿四百程。1999年底,在“万仙楼”前新立“千年和平钟”一座,充分表达了人们热爱和平的愿望。成语“安如泰山”“稳如泰山”常被、用来比喻社会的稳定和安宁。公元1130年,金初臵“泰安郡”,泰城始名“泰安”,即蕴涵此义。泰山现存四座明代的铁钟,都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八个大字,民众时常来敲钟祈愿,风调雨顺求切切,国泰民安盼殷殷。国泰—民安—业兴,纵观泰山几千年的兴衰史,正是这样。1930年蒋、冯、阎大战,毁坏古迹、风景不计其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法规,修复保护泰山文物和林木,一直把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已连续多年森林无火灾、无虫灾,文物保护完好,索道运营安全……(七)重于泰山“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是另一句最具象征意义的话。2000年前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000年后,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了这句话,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泰山之重是无量的,可见人生意义的重大。“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记载着、

  17

  许许多多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他们的死比泰山还重,他们的英名与泰山并寿。“为人民利益而死”,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最高要求。古人云:泰山“无处无美”,杜甫诗曰:“造化钟神秀”。天地万物的主宰者,把神奇和秀美都聚集到泰山了!人云诗美,泰山如诗。

  三、泰山文化的现实意义

  泰山,赢得万代瞻仰,普天同览。泰山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泰山建设连续几千年,没有也不可能有一张统一的图纸,它遵循的是什么?马克思指出:“人是依照美的尺度来生产的”。从上所述,可以看出泰山是以崇高求美为指导,以人、以真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崇德尚法、端重稳定、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兼容并蓄、长期积累为原则和方法。这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基本经验,基本符合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崇高求美,是不论个人还是单位首先应当确立和追求的奋斗目标,在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在全县、全市、全省、全国的位次要前移,要争当第一,争创一流,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产品,一流的品牌,一流的服务;要不断创新,

  18

  不断攀登高峰,创造登上“玉皇顶”的业绩。其他几个方面属于道德的范畴。明朝兵刑两部尚书泰安人萧大亨在他撰写的《三阳庵新建门阁记碑》中说:“道德者,天下古今所共。”泰山崇德、厚德的精神做法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是可以借鉴和发扬的。有人说,泰山是神山,是有神灵的,一面又说信则灵,不信则无;一面说神是“岳府统帅”,一面又从始皇帝开始臵泰山司空到现在,一直都设专门机构、专业人员管理泰山;一面说是神创造了泰山的一切,一面又几千年连续不断地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泰山,就连神仙的房子都要人建筑好……古代思想家、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早就提出了无神的思想,他认为支配万物的是道,即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不是天帝,不是神。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从诞生的那天起,即一直坚持反对迷信,反对宿命论,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相信劳动创造世界,科学使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有人说,泰山文化是长达两千年的封建文化,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泰山文化同中华文化一样,是上下五千年人类创造的文

  19

  明成果,它的主体是带有古今人类普遍价值的真善美。今日看泰山,应既见物又见人,着重看它的精华,看它的积极意义。比如我们了解封禅文化,对大多数人来讲,主要是增加历史知识。当然,也可以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其铺张劳民伤财及其祈求“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秦始皇、武则天封禅泰山,即给泰山留下了许多积极的方面。“忆昔秦始皇,一统破天荒。九州书同文,斯篆世为榜。山高客来多,驰道修山旁。首开封禅事,源起而流长。永续两千年,达成万世光”。秦始皇做了许多前人没有做甚至连想也想不到却影响了全国乃至世代的事情。他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第一个称皇帝。以前,人们称一国之君为帝、为王,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秦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便把二者的尊称合起来称“皇帝”,并决定自己为“始皇帝”。这就是“皇帝”和“始皇帝”的来历。他第一个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六统一”对泰山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第一个封禅泰山,带起了两千年连续不断的封禅祭祀之事,形成了为泰山所独有的封禅文化。武则天入宫后,练字吟诗,潜心学问,文修武备,胆略过人,所以常可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在大唐盛世自称皇帝,并改号为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同高宗皇帝同来泰山

  20

  封禅并行亚献礼,这在前朝是没有的,她遣使建造的“双束碑”“双束共一基”,,也是独一无二的。称帝后,取得了与其他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权利,可谓封建时代男女平等之一例。尽管是狭隘的一己之利,但也明白地昭示了妇女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在位期间,她开创殿试和科举,破格选用人才,劝农桑,减赋徭,使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了盛世的局面。秦、武二人敢为人先,勇为人先,做了许多“第一个”且经世致用的事,可谓思想解放的先驱。所以,今日看泰山,要看它的积极意义,发挥它的正面作用。看人文景观如此,看自然景观也如此。比如看岱顶奇观“旭日东升”和“云海玉盘”。那个橘红的火球,从茫茫的黑夜中、从朦胧的东海中猛跳起,炫耀蒸蒸上,立即驱尽了漫天的黑黳,通亮了宇宙大地,你不为它的美、不为它那种冲破黑暗大放光明的力量所感动?不为“新一天又开始了”而感到兴奋和鼓舞?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们之所以对看日出这样执著热情,就是因为旭日能够带给人们新的生机和活力,旭日预示新的开始。再看那滚滚翻翻腾腾的云海,如蛟龙跃波,似骏马驰骋,又自由如风,聚合离散任变幻,万千奇形,你不感到云的自由、云的力量?泰山文化作为世界遗产已经显赫地立于世界民族文化

  21

  之林。所以,要十分珍惜它。要严格保护,实现科学发展,保持泰山固有的特质和古典风貌,推动泰山旅游及泰安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泰山是一流的,愿泰安的各项事业也创造一流。成功之路如登山,艰险曲折有妙观。志在绝顶最佳处,一路斗劲勇登攀!

  22

篇六: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

  他是一代美学大师,但是很多人看不懂他对泰山的评价

  《泰山颂》“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这首就是广为传颂的咏泰山诗佳作——《泰山颂》。很多人听过它,却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它的作者又跟泰山有什么割不断的情缘呢?下面小编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这首广为传颂的咏泰山佳作《泰山颂》,是北京大学教授杨辛八十年代中期在泰山考察时做的。在这首诗里,他把泰山称作“华夏之魂”,因为泰山和黄河一样,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他认为泰山象征着中国人民的伟大、质朴、勤劳、智慧和坚忍。这首诗形象而全面地展现了泰山的雄伟气魄。——《泰山颂》书法作品曾随杨辛先生在美国、日本展出,著名作曲家刘炽曾为此诗谱曲。北京大学教师合唱团演出。1999年6月《泰山颂》刻于泰山上。1987年,经杨辛先生的老友、书法家钱绍武书写,《泰山颂》悬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厅。根据了解,杨辛先生是重庆人,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书祛家、诗人。曾任中华美学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美学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出版《美学原理》、《美学原理新编》、《师岱堂集墨》、《杨辛独字书法艺术》等著作。他的书法、诗歌作品大都取材于泰山,现有记载的泰山诗稿35首,有《太阳与人》、《挑山工》等为代表的写人之作,有《玉磴颂》、《秋日登岱顶》

  等即景之篇,有《泰山遐想》、《赠泰山友人》等抒情之作。—巨手擎天门,玉磴七千层,当年凿石者,化为泰山魂,汗入两溪水,风过万松鸣,留下无字碑,悠悠伴白云。——杨辛先生杨辛先生与泰山有着不解之缘,40次徒步登上泰山,用他的话说:“每次到泰山,都有一种‘探亲’的感觉,泰山正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他对泰山敬之、仰之,情有独钟,不仅仅源于泰山的魅力,还有对他影响至深的泰山人的品格。他称泰山人为知音。也因如此,泰山成了他晚年工作、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他到美国讲学讲“泰山天下雄”,他为出版的泰山著述作序,他带研究生到泰山授课,他将自i己的书房取名为“师岱堂”。1991年秋,他在岱庙举办了“杨辛泰山诗书展',并将所有展品无偿捐献给泰安市博物馆,实现了他“原于泰山还于泰山”的夙愿。又是一位被泰山魅力所折服的大师!身为泰山人,小编以泰山为骄傲,以泰山为归属的根。各位看官还知道中外哪些大师也被泰山折服呢?欢迎来下面留言分享哦。(以上图片均来自百度)

篇七: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价值意义

  文化遗产的定义,与“文化遗产”的“泛概念”不同,从保护的角度看,一般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从1972年到现在,一直在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保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2年开始到现在,以实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建立“世界遗产名录”为主的、偏重于物质文化的保护;第二阶段,从1989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开始到现在,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主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文件及其背景来看,这两个阶段的保护,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紧密联系,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影响世界文化走向

  的深刻意义。

  一、物质文化保护的背景及其意义(1972年———现在)

  (一)世界遗产保护的提出和经济文化背景

  20世纪是科技革命的辉煌世纪,也是“全球化”重新启动的世纪。世界各地为了发展经济,攫取资源,破坏自然,正如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在地球上许多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周围有越来越多的说明人为的损害的迹象:在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中污染达到危害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和不适当的扰乱;一些无法取代的资源受到破坏或陷于枯竭;??”*)。另一方面,

  经济建设对文物的破坏,比战争更为恐怖。比如60年代,埃及在尼罗河上修建了阿旺斯水坝,致使两座千年神庙毁于一旦。据统计,当时所毁掉的文物古迹数量大大多于两次世界大战所破坏数量的总和。人类为了自己这一代的所谓“幸福”,恣意蹂躏自然、毁灭文物。面对残酷的事实和严峻的局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发布的5个月之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08(二)世界遗产的分类与价值

  《公约》规定保护的对象是“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是:文物、古建筑群、历史遗址,这些显然是物质的。后来在实践中又添加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自然遗产”显然是从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角度提出的。凡是有条件评上的,都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们平时所说的“世遗”,指的是这类名录。以下对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的性质、价值作阐释。1.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三方面。如我国被列入的有拉萨布达拉宫、安徽古民居建筑、苏州古典园林、曲阜孔府、孔庙、孔陵等,这是属于建筑群;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这是属于遗址、文物;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属于历史遗址。这些文化遗产,无论是雕塑、雕

  刻、建筑,都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都是人类创造性的天才杰作,从历史、文化、艺术或科学角度看,都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历史遗址则有人类学、人种学的价值。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莫高窟作了以下的价值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

  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

  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

  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

  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

  遗产,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遗产协会副主席卢卡斯先生来泰山考察,发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多处,还有大量历史名人赞颂泰山的石刻、碑记。他激

  动地说:“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了,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上开阔了眼界。”“世界遗产具有不同的

  特色,要么是自然的,要么是文化的。很少有双重价值的遗产在同一个保护区

  内,而泰山便是具有双重价值的遗产。”!"1987年12月,世界遗产委员会满怀崇敬心情评价:

  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

  敦煌壁画是世人公认的“墙壁上的图书馆”,丝绸之路是“和平”之路。“中国威胁论”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在,“文明冲突论”也不是世界文化发展

  的趋势。

  2.世界自然遗产指具有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自然遗产的保护具有保护物种、地理地质结构价值,还有自然审美价值。例如中国的九寨沟、武陵源、黄龙风景区等。自然遗产保护区包括:国家公园和其他早已指定的物种保护区。3.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满足上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方面条件的,可列为“双遗产”。“双遗产”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和谐的价值观念。《公约》中本来没有“双遗产”,“双遗产”是我国泰山的自然美和我们祖先智慧相结合而对世界遗产作出的贡献。1987年,中国泰山申报世界

  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

  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

  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

  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

  的象征。”

  这个评价具有深刻意义:其一,因为泰山,世界遗产多了一个种类;其二,不仅是对泰山的评价,更是对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惊叹和崇敬;其三,“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于当今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启迪。正如卢卡斯先生所说的:“这意味着中国贡献了一件独一无二的特殊遗产,它将使国际自然保护协会的委员们打开眼界,要重新评价自然与文化教育的关系,从而开拓了一个过去从未做过,也从未想过的新领域。”#$4.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提出来的概念,分为3种:a.“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

  观”,如菲律宾安第斯山上的稻米梯田、英国的布莱那维工业景观;b.“有机进化景观”;c.“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显然,文化景观更强调的是文化事像、文化精神的内蕴。我国的庐山于1996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

  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庐山属于自然物,但她的价值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在于文化精神。中国文化是以儒、道、释为代表的。庐山突出的特点是与中国的佛教、道教、理学紧密联系,成了中国文化的形象缩影。

  (三)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

  《公约》自1975年正式生效实施,到今年30来年,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它至少有以下几个重大意义:第一,《公约》的前瞻性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得到保护。目前有180个国家和地区加入此公约,130多个国家830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2006)。我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截至2007年7月,我国已有35

  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三。

  第二,《公约》唤醒人们保护自然与

  遗产的意识。从此,“世界遗产”、

  “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

  景观”概念在全球流传,引起人们对自

  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第三,从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遗产的评

  价来看,保护的对象虽然是物质文化,但

  强调的是精神文化———历史、宗教、

  思想、艺术等。这些“遗产”蕴藏着人

  类的精神和智慧,以其历史高度、文化

  厚度、自然生命告诉人们:经济的发展

  不能破坏自然和遗产,世界是人与自然、

  人与文化和谐相处的世界。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

  其价值意义(1989年—现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在20世纪后期,随着全球化的重新启动,文化歧视和文化压迫重新抬头,主要表现在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文化一元论”和“文明冲突论”。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基础是文化达尔文主义,就是以机械的进化论来评价文明,得出文明优劣论,认为西方文化高于其他民族国家文化,“帝国主义等级制度本质的一个方面,即特殊的中心文化逐渐建立起了霸权,美国人的价值观、消费商品和生活方式在四处扩散。”(弗里德曼,1994:195)&%随着经济全球化、交通、通讯网络等的发展,世界逐渐变为“地球村”,于

  是“文化一元论”者欢呼:“世界各地的爱国者和文化沙文主义者最恐怖的事情就要变成现实了:我们最终要成为‘一个世界、一个政府、一种文化’了。”(韦瑟福德,1993:117)(’“文明冲突论”是美国着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来的,认为今后世界的主要冲突不在于意识形态和经济,而在于文化。西方文明正受到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的威胁和挑战。亨廷顿虽然也承认文明的竞争与共存,但他从“西方中心主义”出发,把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对立起来。西方发达国家还将文化与经济、政治联系起来,提出“后现代国家理论”。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前英国首相布莱尔的顾问罗伯特·库珀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顾问菲利浦·波比茨,他们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后现代国家,如北美、欧洲国家和日本;第二类是现代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但它们还是民族国家;第三类是前现代国家,如非洲国家、阿富汗、中东国家。全球化时代,国家已经由民族国家变成市场国家,既然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地区不遵循市场法则以及法律权利,因此市场国家就可以通过发动战争和军事干涉的办法来确保其他地区也遵从市场法则和人权法则。波比茨的大部头历史着作《阿喀琉斯之盾:战争,和平与历史进程》刚完成不久,就发生了“九一一”事件,出版时他加了一段话:“九一一”证明了我的理论是多么正确,同时“九一一”也证明在二十一世纪是多么有必要用战争和武力的办法来解决诸如恐怖主义等问题。所以,他提出,下一个最重要的军

  事行动是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果然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使我们联想起二00二年六月一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发表的“三大要素”讲话,与波比茨完全相似,其中第二条就提出:美国价值观是普适全球的,特别包括伊斯兰国家。%&$

  世界文化是向一元化发展,还是坚持多元化是帝国文化的文化沙文主义,还是尊重民族、甚至族群文化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从文化遗产入手开展工作,终于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会议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美国和以色列投了反对票),用公正严肃的语气明确宣布:坚持“所有文化同等尊严和尊重原则”。毫无疑问,联合国以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态度,宣布“世界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保护、促进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是当代人及其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等。而这些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通过对“世界遗产”、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基础的事入手,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成为打开世界文化多元化、世界和平的钥匙。(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特征与价值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概念是在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正式提出来的。不过,在此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作了各种探讨。)’(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

  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群体,有时为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

  具体分类如下:

  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

  (1)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工具、实物、a.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如民间文学、故事、歌谣、神话谚语、语言等)。

  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b.传统表演艺术(如音乐、曲艺、戏曲、

  A、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杂技、武术体育与竞技、游戏、舞蹈、器乐等)。

  B、表演艺术;C、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c.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如民间信仰、饮食、服饰、人生礼俗、祭典仪式、庙会、岁时节令等)。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

  E、传统手工艺。

  实践(如民间知识、医药卫生、物候天

  这里,我们要注意“文化场所”的概念。象、数理知识、测量、营造、纪事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宣布人类农村渔业、狩猎和牧畜业、商贸等)。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对

  e.传统手工艺技能(如美术、绘画、雕塑、

  “文化场所”的定义如下:

  工艺、建筑、工具制作、烧造、织染缝纫、髹漆等)。

  “文化场所”的人类学概念被

  (2)文化空间(如上述的庙会、祭典

  确定为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

  仪式,是定期并在固定地点举行的民俗

  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

  活动)

  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日程表等)或是一件事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

  (1)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静态的文物、自然景观不同,也与纯研究历史、传统哲学、艺术等的精神活动不同,它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并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

  且融入生活。比如口述历史,是人的口述,是一种活动。又如南音,有琵琶、三弦、洞箫、二弦、拍板等乐器,有

  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2)文化空间,

  “指”、“谱”、“曲”等音乐书籍,但南音必须经过人的演奏,形成一种音乐,这种音乐叫“表现形式”———

  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剪纸,它最

  终结果体现在物质上,但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对象是这种剪纸的技艺。如果

  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

  没有人的活动,演奏方法失传了,音乐再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

  无法表现出来;那么,南音的琵琶等乐器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温家宝总

  也就成了静态的文物。保护非物质文理的话深刻地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

  化遗产,是要保护活的“表现形式”。的整体性特征。具体的非物质文化

  (2)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遗留

  遗产,是人与物活动的结合,她本身

  下来的东西,但留下来的不是通常所谓是一个小宇宙,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

  物质的“家产”,而是口传心授的活文情感世界。如戏曲表演,离不开剧本、

  化,包括内容和方法,它由人代代相传下道具、服装、脸谱、乐器、曲牌等;

  来,传承人的血肉之躯就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演出内容又是人们的思想、道

  传承方式有家族、师徒、族群、团体、德、伦理、人生理想、价值观念的

  社会传承等。如果传承一旦停止,非物表现。其次,在表现、表演时,往往

  质文化遗产也就成为历史的见证,有时是集体的、多项的、联系的。许多

  也就完全消失了。所以,没有传承人,也民俗活动,往往由某种信仰或某个事

  就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

  件,而引发串联出许多文艺活动,形

  保护的重点是传承人。

  成一条长长的文化生态链。保护非

  (3)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特定的

  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整体性的活态

  民族、族群或个人,或来自特定的区域,保护。

  甚至是村落,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5)历时性非物质文化具有一定长度

  地域性;它是该族群、地区人们的生产的历史,是一条流动的历史文化长河,

  生活方式、礼仪习俗、情感意识、价具有变与不变辩证统一的特点。她

  值观念的具体表现;它深深扎根于当地是活态的、传承的,所以会随时代的

  的文化土壤,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前进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她是民族

  的特点。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和闽越

  的、地域的,有时是族群、家庭的传

  文化的交融,受海洋文化影响的闽南人、承,所以又有相对不变的稳定性。如

  闽南文化具有与北方人不同的特征,具《格萨尔》史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

  有守成与开放的双重性格。即使在闽

  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史诗全面反映

  南,还有惠安女和蟳埔女不同的风俗习了藏族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惯。而这种独特性离不开当地的环境。的历史过程,是藏族历史文化的百科

  离开了当地的环境,也就失去了独特性全书,至今仍被演唱,她以基本不变

  和原生态。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的形态延续下来。如莆仙戏保留了

  须进行原生态保护,将之原状地在原地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的剧目,有的剧目

  原住民及其环境中保护起来。保护非保留了宋元南戏的基本面貌。在语

  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保护其不可替代言相对不变或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

  的独特性。

  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相对不变。保

  (4)整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尽量追溯其历史的源头,同时也要分清不同历史阶段的东西。

  (7)共时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传统的,虽然时代变了,但她还不同程度地活在不同人群的心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时代共存。比如春节,是古老的农耕文化的产物,但她仍然牵动十几亿中国人的心,共同欢度。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民俗节庆活动,都是历时性与共时性重叠的活动。即使是历史建筑、历史遗址,人们也可以与之“沟通”、“对话”,文物可以供人们收藏、欣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文化的生态保护,是要保护文化种类的多样性,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兼容的文化群落,并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规定,保护的对象是:

  “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几种价值。(1)历史价值历史一般是官方历史、知识分子历史,这些历史往往染上主观色彩,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同时,缺少民间历史,历史也失去半壁江山。“礼失求诸野”,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历史、神话传说等,可以对正史(文字)起拾遗补阙以及更正历史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认识历史。(2)文化价值中华文明五千年绵绵瓜瓞、从不间断,是由中华民族精神在支撑着,而文化是精神的载体。历史上即使战火纷飞、政权交替,但中国文化始终没有断裂,只有“亡国”,没有“亡天下”,政权解体了,文化仍然在人们生活中延续下来。反之,

  文化断裂,民族也消亡。中美洲马雅文化的消失是个密码。但是,十六世纪西班牙入侵南美,将马雅所有神官手上的所有神圣文书,全部用火烧毁,彻底摧毁马雅人的历史记忆,马雅文明真正消亡了。文化被毁灭,精神也消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与生活紧密结合,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生活是民族精神流淌的河流,民族精神是生活的导航。一个民族失去了精神,就失去了凝聚力,涓涓细水就无法汇成大海。

  (3)审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剪纸、雕刻等工艺品、有民间绘画等美术品、有戏曲、舞蹈等各种表演艺术,有音乐、器乐等,有说唱艺术等。这些艺术个性鲜明,是历代艺人心血的结晶,是传统艺术的宝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每种艺术都是特定民族、地域不同风情的独特表现,构成人类艺术的百花园。(4)科技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人们传统知识和实践的积累,具有科学或潜科学的价值。这些技术往往不见典籍记载,但存活于民间。各个民族、族群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有着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解决人与自然、或生活中所遇到困难的不同方法、技术,体现人类无穷无尽、丰富多彩的智慧,至今仍为人们所利用,方便人们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技智慧,是历代人生活经验的无数次的积累,有的尚未被充分利用,有的奥秘尚未被解开。(5)非主流文化价值人类对自己的历史、经验、知识有很多的记载,但是这些往往是官方、精英的,而大量的

  民族民间文化却缺位。每个民族、可以这么说,保护了一首族群的歌,就等

  族群都有他们的世界观、历史观、于承认这个族群的存在、承认了文化

  文化观、审美观、价值观等,都有他平等权利。从1989年“民间创作”概念

  们关于自然和宇宙实践的知识和经的提出,到2005年“所有文化同等尊严和

  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尊重原则”的确立,可以看出联合国教

  类的文明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科文组织对文化遗产保护认识的不断

  互动的结果,非主流文化的缺席,也是深入。1989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

  人类文明的残缺。

  提出“民间创作是人类的共同遗

  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其经济价值、产”;&$%2001年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教育价值等。宣告:“文化多样性———人类的共同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

  遗产”,将“民间创作”(即后来所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是人类的共同遗产;)’(2002年的《无形文化遗产,文

  一朗说过,保护文化遗产,是一件科学化多样性的镜子》提出“无形文化遗

  的工作,又是一项和平、发展与人权的基础性工作。!"#如何理解保护文化

  产与其所产生的文化多样性一样,是可持续发展与和平的保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持续发展”、“和平”联

  遗产的“基础性工作”与“世界和平”的关系

  系起来;,*+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的界定、各国进行“公约”缔结;2005年

  第一,保护民族文化、少数人群文化、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弱势文化、危机文化是维护世界和公约》,确立了“文化平等”观念:“保

  平的“基础性工作”,这可以从2001年到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3批90项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来理解。这些代表作的特点是

  护与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前提是承认所有文化,包括少数民族和原住民的文化在内,具有同等尊严,并应受到同等尊

  民族的、地域的、少数人种的、弱重。”

  势的、危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第三,有效保护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促进世界各国的保护工作,使世界各国

  族群的“根”。如果这条“根”让逐步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如

  其萎缩,那么这个民族、族群的文化果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很可能就消亡了。保护是为了维护主要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保

  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世界和平;反之,则护;那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是民族歧视、种族压迫,甚至种族灭主要是对存活于世界各民族民间日常

  绝,世界和平就无法实现。

  生活中传统文化———一种全新的

  第二,和平的前提条件是平等,没有平“活文化”的保护。目前,联合国科教

  等,就谈不上和平。世界和平大厦是建文组织已公布了三批“人类口头和非

  立在民族文化平等的基础上。保护非

  物质遗产代表作”(今后统一用

  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坚持文化平等思想。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1年有19项、2003年28项,2005年43项。总计90项分布69个国家地区。中国有昆曲艺术(2001年)、古琴艺术(2003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年)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长调民歌(2005年)等四项代表作。我国目前已经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

  三、文化遗产保护与人类对自然、

  文化的选择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以小见大”,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和谐的追求;对文化平等、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对文化持续发展与和平道路的选择。

  (一)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

  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的系统论和伦理学的平等原则的结合。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可见,文化多样性理论来自生态论。“如果语言消灭了,随之而来的是意义的消灭,这就损害了所有人要维持和平、使生活富有意义的能力??没有多元主义也就不可能有和平。在社会中,就像生态系统之中一样,多样性是稳定性的基础。”(蒙比奥特,1995)"#!文化生态系统同样如此,文化需要多样性。就文化种类来说,不但需要历时性的种类,如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后工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共时性来说,需要各地方、各族群、各民族、各国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和源泉。如果文化一元化、文化沙漠化,那么,人类就失去了智慧的源泉,人类就无法持续发展。我国五千年文

  明的延续,是文化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有力证明,因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多元一体的格局,保持了文化多样性的鲜明特色,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

  承认、保护文化多样性,就是承认文化多元化。那么,会不会引起地方主义、民族主义的文化马赛克现象或者像亨廷顿所说的引起“文明的冲突”在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时代,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隔阂已成为不可能,而且,不同文化也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交流。国际上不断提倡“多样性不仅是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基础,而且是必须进行对话的现实”,这种“对话”已成为新的“全球伦理”。而且国际上20化都是现代化的包袱和阻碍,对自己的文化资源,不仅不利用,甚至破坏。这两方面造成了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失衡。世界遗产的保护,包括对自然的保护,间接体现经济发展观念。当代的发展观念出了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向前看”,也要“向后看”。正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位官员所说的:“我们必须学习祖先的智慧,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国从古代以来就有一种较为低调的发展观念,所谓“天人合一”、“知足常乐”、“中庸之道”等,这是几千年农业文明的生存智慧。老子《道德经》警告人类不要太骄傲:“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虽然人为“四大”之一,但他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不比其它“三大”更高,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只不过是“域中”(宇宙自然)的一个物种而已,因此,人与万物要和谐相处,合理开发自

  然。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上)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斧斤以时入林,材木不可胜用。”法国着名哲学家施韦兹对“天人合一”发出由衷的感叹,说它以“奇迹般深刻的直觉思维”,体现了人类最高的生态智慧。人类20世纪的自觉,就是生态的自觉。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的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西方历史上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根本尺度,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着名的生态学家利奥波德说的好:当大地母亲奄奄一息时,“四十种自由又有何用”抛弃传统文化,是文化的激进主义。从中国历史上看,中国文化在稳定渐变中发展,任何文化激变,都会带来灾难,或摧毁一个政权,灭一个民族。秦始皇统一天下,功不可灭,但他在文化方面走得太快,焚书坑儒,结果十几年时间,政权就灭亡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93年迁都洛阳,急于汉化,采用汉族文化制度观念改造北族,禁止鲜卑语言、改定北人籍贯、采用汉人制度、联姻汉人大族等,几十年后迎来汉化高潮,成效颇为显着。但是他太急了,“全盘汉化”:改变北族人的风俗习惯、甚至禁止语言;无视改革中北族人的利益??终于引起“河阴”惨剧:北魏皇帝公卿大臣2000余人于洛阳城外肝脑涂地!这个政权垮台了,既“亡国”,又“亡天下”,最后拓跋族完全融入汉族,作为一个族群从中国

  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文化的持续发展,不能完全铲除自己的文化基础。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只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公布的830处“世界遗产”和90处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也不能认为这是以那些“不动”、“无言”的文化和自然景观、以那些处于危机、“奄奄一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抵御”全球化。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人类不该遗弃她们,而要利用她们的智慧和精神,寻找解决人类现在出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双重失衡的现象,走上持续发展的和平道路。

篇八: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

  江户时代富士山汉诗及其中的泰山认识

  李杰玲【摘要】江户时代的日本,处于锁国期间,几乎断绝了与海外的交流,惟有长崎港口开放.当时日人对外界的了解较少,多止于想象和传说.对于泰山的认识,也不例外.通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故事和杜甫的《望岳》,江户时代的汉诗人对泰山有一定认识,他们写富士山,多以“芙蓉”美之,并突出其“高”、“寒”的特点,而写到富士山的“高”时,多与想象中的泰山并论.在对富士山的歌咏中,写出了对泰山的认识和想象.【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8)002【总页数】4页(P30-33)【关键词】江户时代;富士山;汉诗;泰山;想象【作者】李杰玲【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3江户时代的日本,处于锁国期间。自1633年江户幕府颁布第一次锁国令之后,一直到1854年日美亲和条约签订,长达两百多年的锁国政策使江户时代的日本几乎断绝了与海外的交流,这一时期,惟有长崎港口开放,允许清朝船只和部分荷兰船只进入贸易:“惟是清·兰二国,每岁进港,苟易有无耳。”[1]

  锁国政策不仅是禁止海外船只或人员、物品进入日本境内,也严格禁止日本人和船只出海。因此,江户时代日本人对外界的了解,只能通过长崎的清商、荷商贸易,或者偶尔因为飓风等原因漂流到日本沿海地区的船只。如此,当时日人对外界的了解较少,多止于想象和传说。对于泰山的认识,也不例外。泰山是一座怎样的山?有多高?有什么样的特点?具体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江户时代的人们并不清楚,但是,对于汉诗人来说,他们熟悉杜甫的《望岳》,并为他沉郁顿挫的诗风折服,对这首诗的成就,也一致地赞叹有加;他们也熟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所以,每当他们看到高高耸立的富士山,胸中激荡豪迈之情时,往往会联想到杜甫笔下的泰山,会把泰山与富士山做一个对比。本文拟对江户时代富士山汉诗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论述江户时代汉诗人对于泰山的认识和想象。杜甫的诗集是何时传到日本的呢?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杜甫诗集东传日本的资料,是留学僧圆仁携带回国的书籍目录。而在10世纪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在平安时代的摘句集中,看到杜甫的诗句。已有学者对此做出了充分而翔实的考证[2],兹不赘录。可见杜诗早已传播到日本,并被接受和学习。我们知道,杜甫的《望岳》诗,突出了其高峻的特点,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也是突出了泰山之高。《望岳》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术界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杜甫的《望岳》是以泰山的雄伟,抒发诗人内心的豪迈和抱负[3]。但是,对于江户时代的诗人来说,泰山的高峻,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乾峰士云的富士山汉诗中,我们看到,日本汉诗人在欣赏、描写富士山时认为,能与之作对比的,就是传说中让人仰望的泰山:(序)夫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余也见士山而大扶桑也。大地撮来无寸土,当空还见此山成。海宽才醮半边影,多少虚舟载雪行。[4]乾峰士云在看到富士山时,想到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于是以此为类比,想到自己今天看到富士山,也可以“登富士而小扶桑”了。诗中描写了富士山傲然独立、不倚不傍的姿势,也写了富士五湖倒映着山色,而山顶上的积雪尤其显出富士山的美丽高洁。说起来,江户时代关于富士山的汉诗几乎都以吟赏风景为主,且多以“芙蓉”(雪芙蓉、玉芙蓉等)美之,并常以蓬莱喻其仙境。不过,比起芙蓉来,蓬莱之喻较少。如柳湾馆题富士山词曰:“一枕午窗睡思奇,芙蓉万仞劈云披。岂言闲梦无佳兆,传得名山揽胜诗。”[5]以“芙蓉”写富士山美景,甚至以“芙蓉”代称富士山的,在江户时代的汉诗中屡屡见到,这一点,无疑是江户时代富士山的一个特色,也是迥异于泰山诗的一个特点。广濑冲的题诗,也以芙蓉比拟富士:“芙蓉胜槩入诗来,豪藻瑰奇绝点埃。读至一声长啸句,使人羽化上蓬莱。”二宫督的题诗曰:“闲把诗篇仔细看,山峰万壑在毫端。读至芙蓉白雪句,顿觉茅堂六月寒。”这首诗在众多的富士山汉诗中很有典型意义,不仅用芙蓉形容富士山的高洁美丽,同时还突出了其“寒”的特点,由于富士山终年积雪,所以诗人以“冰肌雪骨”、“玉雪芙蓉”比拟之,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想象和感受,而是有实际上的地理环境根据的。其次,富士山海拔三千七百多米,因此汉诗中也经常突出其“高”,如宇佐美明的题诗:“东海名山千万仞,世间谁复可争高?八稜突兀神仙窟,何料收来在兔毫。”因此,诗歌中的富士山,塑造了“高处不胜寒”、不染尘埃的人间仙境的形象。也因此而衍生出富士山“清”的特点,清丽、清净,因此诗人经常描写哪怕只是仅仅读富士山的有关诗歌,也能

  感觉到清风拂面,而使人快要羽化为仙,展现了其仙气飘飘的意蕴,如水野行的诗:“新诗翻卷坐三更,不尽山峰透骨清。无限罪根浑灭了,正疑两腋羽轮生。”[6]除了风景描写之外,诗人也不时联系到中国或日本的民俗、历史、故事传说,如:“徐福当年来海外,访仙采药不归乡。如今遗迹无存处,山上唯余大禹粮。”这涉及到富士山的一个故事传说,关于竹姬与不死药。这是日本最早的物语故事,故事梗概是:很久很久以前,山里住着一对善良的老夫妻。老翁经常上山砍竹子。这天,他又到了山上竹林,却惊讶得看到一棵竹子里面发出耀眼的金光,他走过去一看,原来竹筒里坐着一位非常漂亮的巴掌大小的女孩,而那闪闪的金光就是从她身上发出来的。老翁决定把小女孩带回家抚养,老两口非常喜爱这个小女孩,取名为“竹姬”。竹姬很快就长大了,她的美貌传遍了天下,年轻人都来向她求婚,可是竹姬都不答应,出了几道难题把他们都难倒了。最后国王也来求婚,可是竹姬还是坚决不答应,国王求婚求了三年,最后决定动用武力把竹姬带回皇宫,就在军队到达竹姬所住的房子前时,从天上忽然来了很多仙女,把竹姬接走了。竹姬临走时,对老翁老婆婆说,她本是月宫里的公主,现在就要回到月宫,为了报答老夫妇的养育之恩,竹姬把不死药放在“日本最高的山峰上”(即富士山),冒烟的地方就是放药的地方。于是老两口爬到山顶,果然看到了竹姬留下来的不死药。关于这个故事的细节还有多种说法。富士山冒烟的情节与其山是火山有关,古代的富士山还不时地喷火,所以故事中说富士山冒烟,就是根据火山这一物质特点来写的。而不死药的想象,恐怕与徐福东渡,替秦始皇寻找仙药的传说有关。在这首诗里,诗人巧妙地把富士山火山喷火冒烟与徐福故事联系在一起,再引入竹姬的传说,让人读了产生无穷的遐想。看来融入民间故事传说和民俗,汉诗就显得更为丰富生动。高峻的富士山,又是如何的高呢?若与杜甫诗中“一览众山小”的泰山作比较,或

  者,与中国的古代传说、仙人故事联系起来,人们就会更容易感受到富士山的高了。于是,我们看到,在富士山汉诗中,经常会出现中国古典故事的描述。除了日本本土的传说之外,中国古代的传说也都激发了欣赏富士山的诗人的灵感,如:“借得真人九节筇,云梯步步讨仙踪。来游玉井莲池上,王母坛边第几峰。”[7]这首诗以王母的传说为背景,写富士山登山的感受,好像借来了真人的九节筇,一步一步登上山上的仙境,来到山上的莲池边(玉井莲池在西岳华山之上),仿佛离传说中的王母娘娘越来越近了。如果我们把眼光转到别的诗人的作品中,仍然会发现同样的特点:用泰山之高的比较,或者借助中国的古典故事、传说来描写富士山。江户时代另一位汉诗人加藤利正的富士山汉诗也以吟咏风景为主,突出富士山的高、寒、美。但是汉诗毕竟源于中国古典诗,以中国古典诗的要求为要求,且会作汉诗者,其汉学功底必然很好,谙熟中国典籍。所以日本汉诗中难免会出现很多中国典故,哪怕诗里写的是日本的风土人情。在加藤利正的富士山汉诗中,我们首先看到,诗中联系到中国的孔子、泰山来写富士山,如其六:“君子国中神德风,四时吹雪失青空。若令孔圣浮沧海,直指富山入日东。”[8]诗中首先描写富士山的神态,矗立在这君子之国的富士山,仿佛也有着君子的风范,显出凛凛的神德之风。富士山山顶积雪,峰头四季白雪茫茫,使天空都为之失色。如果圣哲孔子渡过沧海来到此处,那么他也会指着位于日出东方的富士山赞叹不已的。此外,加藤利正用中国的五岳与富士山作对比,写出富士山的高峻,如其二十一:“云烟卷雪景无穷,山上深渊山下风。五岳低头千里外,九天浮影一壶中。”[9]这首诗是说,富士山云雾缭绕,白雪纷纷,景色无穷,令人应接无暇,富士山下有五湖环绕,低头看去,仿佛深渊,而抬头看山,山上狂风凛冽。站在高高的富士山山顶,遥想远在千里之外的五岳,在高耸的富士山面前,仿佛都低着头,然天空之大,也被这富士五湖的湖水倒映,尽收湖中。言语中为富士山的高峻而不无骄傲之意。

  加藤利正还以银河、织女星的传说来写富士山,见其四十六:“海东绝顶激烟波,何惯张骞用寄槎。直是客星登可涉,士峰雪浪入银河。”这首诗引用了中国的传说,即张骞泛槎,到了银河,见到了织女。加藤利正在这里用银河的典故,极言富士山之高,张骞若是知道有这么一座高山,那么他也不用伐木造船,只需登上富士山山顶,自然就可以顺着山顶的雪找到银河。与其他写富士山的汉诗人一样,加藤利正看到富士,也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秦帝求药、徐福东游的故事:“秦帝求仙如刻舟,蓬莱雪夜远望幽。若令徐福知清兴,富士山阴王子猷。”还有以伯夷相比的:“若将岩雪比孤竹,千岁伯夷论圣清。”[10]等等到了江户时代后期,走向明治时代,诗人对富士山的尊崇意识越来越明显和强烈,诗中仍联想到杜甫的《望岳》,常将其与杜甫笔下雄伟高奇的齐鲁泰山作比:“不是灵踪自琵琶(固是妄传),东天削出玉莲花(何妨太白)。云通奥陆三千里,雪照江城百万家(无所不见)。的的寒光连墨水(墨水在江城),葱葱佳气接金华(金华山在奥陆)。唯须绝域窥神秀,齐鲁青余何足夸(泰宗齐鲁青未了,孰与我富岳,无所不见)。”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尊崇富士山的意识变得自主而明显,与泰山作比较的时候,也要一较高下。江户后期的富士山汉诗虽仍然常常以“芙蓉”、“玉莲花”来比喻富士山,但把富士山描写为“岳王”,却是一个新的变化:“堂堂气象帝云霄,四面峰峦拟百僚(岳王照临,群山臣事)。恭立自如尊可仰,拱垂宛似富无骄(岳王之态,形容得好)。皴间应是含星宿,毛孔何妨纳海潮(奇语之甚,“楞严”云:一毛孔中纳四海水)。长酿东方灵淑气,要将膏雨致丰饶。”[11]这首诗塑造了富士山高高在上的岳王气势,四周的峰峦簇拥着富士峰,看起来就像群臣朝拜一样,而富士山俯仰之间均神态自若,表现出了帝王的气度。富士山在诗人的笔下,地位越来越高。还有别的诗也多次提到富士山为“岳王”的气势。如:“照临四海绝从衡(真是岳王)。”此外,诗人还以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突出富士山天然的神功造化:“娲氏

  休夸炼石功,兹峰削出放神工。信湖北漾鹅纹乱(信湖名鹅湖,岳影落焉),天水西驰龙气雄(天龙河源自鹅湖)。夏色春蒸千顷绿(信湖),雨声晴泻一川风(天水)。忽惊诡彩妆琼麓,蹑得云间万丈虹(炼石何足夸)。”有学者认为,住在关东的诗人所写的富士山,具有强烈的“上方意识”[12],欲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京都地区作一较量。这一点,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笔者以为,江户后期和明治时期的富士山尊崇意识,反映了诗人的民族意识和本土崇拜。江户时代熟悉杜诗、喜爱山水的东岳先生直辰卿,作了不少汉诗,颇得杜甫诗风。据《东岳遗草》鳌洲序曰:“直辰卿,字士宗,号东岳,美作鹤城人也,正德壬辰(1712)生,明和甲申(1764)死。初,家君教兄弟分财别居,宗让三之二于兄,(中略)造酒为业,家政之暇,颇好诗文,偶谒林义卿先生于京师,师事之循循不已矣。大率篇成而请益于先生,先生尝著诗则属宗校订。为人温恭谦逊,其事父母也,朝暮必省,于兄家者三十年一日也。交游者,皆城中君子也。”[13]可知东岳先生家计之余爱诗,常以诗自娱,其汉诗多得山水之助,并据杜甫神韵,诗风清雅沉郁,如《漫题》:“吾昔入长安,偶尔遇奇士。自说游此久,且不说姓氏。日历五陵外,家本在戚里。清才知天文,博物谙地理。一朝出人间,远随赤松子。仙踪不可知,如今在何地。唯有明月色,依稀旧时似。”[14]这本薄薄的诗集中多是寄友诗、送友诗、赠别诗和咏物诗。多用中国典故,东岳先生熟悉中国古典诗词,汉学功底较为深厚,如《送僧归山》:“飞锡从斯去,匡庐第几峰。访君看瀑布,何日涤尘胸。”看来他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较为熟悉。诗中写到庐山的还有《舟行即事》:“万里西风江上秋,忽看鸿雁度寒洲。滩头日落潮声急,云里钟传暮色幽。三峡愁损催客泪,孤峰明月送仙舟。明朝更向庐山道,白社应从慧远游。”此外,他还仿效杜诗写了不少诗篇,如《秋兴》诗颇具杜诗风格:“秋风万里倚高台,满目萧条不胜哀。野岸霜清江树老,洲边水冷塞鸿回。片云几处碪声动,细雨千山暮色催。兰佩独醒初服客,赋成堪愧楚人才。”[15]

  东岳先生自语道:“自爱青山此胜游。”(《秋日山寺怀友人》)从诗集中的作品来看,其写山水,送友人归山诗甚多,如《题富士山》:“海上三峰天外开,千秋雪色最奇哉。裁歌公子名空有,采药秦人竟不回。犹见瑞烟朝自起,更知佳气日相催。此中须学长生术,谁是即今徐市才。”[16]诗中不仅用了徐福的传说,还提到了《竹取物语》的故事。与前文谈到的江户时代富士山汉诗类似。回到现在,众所周知,泰山早在1987年被定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007年,富士山与泰山结为友好山,相关单位已经连续几年举办过友好提携文化活动。2013年,富士山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实际上,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述,我们知道,两座山之间的交流,其实早在两国人民分别亲履这两座名山之前,哪怕在锁国期间的日本,诗人们通过杜甫的诗,通过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故事,而对泰山产生了认识和想象。即使到了20世纪初,虽然日人还没有登上过泰山,但是对于泰山的想象,以及把泰山和富士山作比较的文字,还时不时地见诸报刊。不管是江户时代,还是现代,无论是怎样的对比,怎样的想象,都只能说明两者之间的文学渊源,比我们平时知道的,要深远许多。

  【相关文献】

  [1]检夫尔.锁国论[M].志筑忠雄,译.享和元年写本.[2]静永健.关于近世日本所能读到的<杜甫诗集>[J].文学研究,2012,(3):1-19.[3]李寅生.古诗精粹[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4]高柳光寿.富士的文学[M].东京:名著出版,1973.[5][6][7]快菴先生.富士纪行诗[M].江户:天保2(1831).[8][9][10][11]加藤利正.富士百诗[M].1676年序刊本.[12][14][15][16]池泽一郎.汉诗所咏的富士山——从京儒之立场出发[J].《国文学》(第49卷)第2号.[13]直辰卿.东岳遗草[M].1775刊本.

篇九: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所谓“泰山安则天下皆安”。泰山不仅意味着气势恢弘,风景壮丽的自然景象,而且象征着一种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神圣的精神,它无疑是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天下第一山。

  我们知道,目前,中国拥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共29项,其中文化遗产24项,自然遗产5项,双重遗产仅有4项。而东岳泰山就是中国首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名录的名山。泰山,古称岱宗,位于中国东部山东省境内。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成为中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2002年,被评为“中华十大文化名山”之首。通天拔地,气势恢宏。泰山,承载着如此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在地理上,它是华北平原上生态葱郁的巍巍巨人;在历史上,它是中国历代帝王登山封禅、遣官告祭的国事重地;在文化上,它更是各朝文人墨客、名家学者争相瞻仰、顶礼膜拜的心灵圣地。

  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了泰山这样的评价: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泰山作为中国目前少有的被世界认可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其保护和利用的价值是很大的。通常,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来说,保护是第一位的,保护在某种层次来讲就是一种利用。泰山也

  不例外。只有保护好泰山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它的气势和精神才能世世代代吸引千千万万的游客。我们常讲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而不是开发什么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就是因为开发势必对遗产的威胁非常严重,所以必须是保护第一。中国有许多旅游景区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容纳更多游客通行,毁掉树林来拓宽道路,这无疑是对旅游景区完整性的一种破坏,其后果也是不可想象的。

  作为中国名山的泰山,海拔米,气势雄伟磅礴,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泰山之壮丽在于它的地层地貌,植被古木,奇特的地势等。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便是泰山自然景观的神奇。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雾淞雨淞、碧霞佛光等风景,给人的是无限的神往,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山峰都看不到的。简单想象一下,如果巍峨的泰山哪怕只是植被因为自然或是人为的原因被毁坏,那些千年古树遭到销毁,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一座立于中国人心中的几千年青山渐渐变得荒芜,没有了生命力,那种损失是可以用一般的利益关系来衡量的吗?

  泰山作为世界级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不光有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还有几千年形成的人文景观,泰山可以说是自然与文化最完美的融合。一件古物最美的往往不是它本身外在有多漂亮,而在于它的历史积淀,在于精神上留给人们的某种记忆或影响。中国人精神象征的泰山从古到今有数以万计的文人名士来访,是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的胜地,孔子、司马迁、杜甫、李白等等都留下许多文房墨宝,这些都是

  泰山的人文景观,泰山景区景点的古建筑设施石刻文物众多,有大小碑碣、摩崖石刻2000余处,另外宗教方面,泰山儒、道、佛并存,计有寺庙、宫、观等建筑群29处,古遗址128处,千年古木,千年石碑,千年建筑,千年的泰山精神,这些“千年”都是时光留给这座山峰最宏伟的雕刻。

  做到很好地利用与保护就可以把泰山的美名更好地传播开来,让它“中国第一名山”的名声传遍海内外,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到这儿,一睹其风采。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泰山其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起来,从而产生更好的历史文化价值。

  泰山作为中国首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利用是极为重要的,唯有这样泰山的精神才能久远地传承下去,并且能给中国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当泰山的知名度像日本富士山那样,就可想而知其对中国旅游业有多大的促进了。我们现在大谈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代表国家经济乃至整个生产力,整个国力的发展,那就更要重视旅游业,重视对这些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泰山兴,则天下皆兴”,有点夸大其实,但是其价值的意义是不容否认的。

篇十: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

  泰山石敢当习俗解说词

  片头

  2005年12月31号,中国国务院公布了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山东泰山申报的“泰山石敢当习俗”榜上有名。泰山石敢当习俗特点有哪些,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对于弘扬泰山文化具有怎样的意义,敬请收看泰山学院讲座:泰山石敢当习俗的文化特征

  泰山石敢当之所以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它既是我国带有民族性的一种民俗习惯,同时也是带有国际性的民俗事象。泰山石敢当习俗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以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港澳地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地。

  现在在中国各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泰山石敢当”的各种碑刻,这些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石刻,或立于房基之上,或立于桥头要冲,或立于胡同巷口,或镶嵌于衙门照壁和豪门大户的影壁墙上,或立于庙宇前庭,或立于百姓门口,或把泰山石敢当人格化以“石将军”、“石大夫”、“石老爷”的称谓加以供奉,或制作成门神贴在或钉在门上让它看家护院等。泰山石敢当的制作或用石、或刻木、或雕砖、或在石狮、石狗、石虎上刻写“泰山石敢当”字样等。这种文化现象所表现的是中国人祈求平安的心理。泰山石敢当习俗与泰山文化紧密相连,是泰山平安山的外化。“泰山安,则天下安”,立在各地的泰山石敢当,就是泰山的特命全权大使,人们立下一块泰山石敢当,就等于把泰山带在了身边。

  “泰山石敢当”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先后经了早期泰山石敢当的萌芽阶段、泰山石敢当的变异阶段和泰山石敢当信仰的兴盛期诸

  阶段。特别是从宋金时期开始,泰山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山崇拜更加紧密结合,由“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它的职功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功能的转变;在历史的演变中,关于泰山石敢当的神话故事也在各地演绎成多种版本。

  石敢当信仰的传播是由刻写“石敢当”或者“泰山石敢当”的碑刻、石像等与民间口传的神话故事、传说以及戏曲等形式共同存在的;

  传说黄帝时代,蚩尤残暴,头角无人能敌,所触之物,玉石难存,黄帝屡遭惨败。有一次蚩尤登上泰山,在泰山上自称:天下谁敢当?蚩尤的狂妄激怒了女娲,女娲遂投炼石以制其暴。上面镌“泰山石,敢当”,终致蚩尤溃败。黄帝乃遍立“泰山石敢当”,蚩尤每见此石,便畏惧而逃,后在涿鹿被擒,囚于北极。从此“泰山石敢当”便成了民间辟邪神石。

  这种说法源于周朝,石敢当即是神名“石将军”。因姜子牙辅佐西岐文、武二王灭商纣有功,死后被谥(hi)封为“泰山--石敢当”,其神权主执守鬼门关道。因东岳泰山雄伟富有神气,被视为具有无边法力的神,能镇压任何厉鬼,此后便衍化为驱邪之神。刚才我们看到的“姜太公在此”就是这种传说的具体表现。

  据《姓源珠玑》载:五代刘知远的手下有一员猛将,叫做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是一员福将。因此石敢当死后,后世人凡桥路冲要处,必刻石志书其姓名,以捍卫居民。因此后人有诗赞曰:

  甲胄当年一武臣,镇安天下护居民。

  捍卫道路三叉口,埋没泥土百战身。

  这些传说被风水先生抓住,加以利用,于是就使这一块石头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鲁班经》曰:“凡凿石敢当,须择冬至日后甲辰、丙辰、庚辰、壬辰、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此十日乃龙虎日,用之吉。至除夕用生肉三片祭之,新正寅时立于门道,莫与外人见,凡有巷道来冲者,用此‘石敢当’。”

  ——《姓源珠玑》

  在河北农村的墙壁上,常常见到刻着“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碑额。老年人说这是镇宅石,有驱鬼避邪的功效。现在科学证明,已经没有多少人相信它了,可要说起它的根由来,倒有一段故事呢。

  很早以前,泰安府有个王员外,老两口年过半百,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她自幼三门不出二门不上,整日学诗作文,勤于女红,又温柔孝顺,父母爱如掌上明珠。打罢新春,姑娘都二十三岁了,还没有出嫁。王员外要为女儿招一个倒上门的女婿,但都因高不成、低不就没有如愿。这一年正月十五,泰安城里元宵灯节办得特别红火,姑娘第一次在左邻右舍姐妹们的招呼下去灯市观灯。各色各样的花灯鲜艳夺目,街头巷尾的焰火鞭炮接连不断。突然,一声沉雷的大炮响了,把对面一辆轿车的辕马震惊了,那车夫拼命拖住马疆也无济于事,只见轿车狂奔过来,众人四处躲闪,王姑娘却吓得一头晕倒在地。车轮从她身边轧过,虽然没受一点外伤,可是被人扶起之后,她却举止离奇,言语颠狂,变成了一个疯子。

  老两口看到女儿的模样,真比挖心摘肝还难受,医家善友不知请了多少,就是不见好转。邻居们为王员外想出个办法:向方圆几十里的城乡遍贴求医告白。那告白上写道:如能治好女儿病,愿以家产一半奉敬;若是未婚男子,愿将女儿许为婚配。

  却说泰山脚下住着一个青年石匠,给王姑娘的病治好了。王员外,招了石匠为上门女婿,举行婚礼那天,左右乡邻四方亲友都来庆贺。从此,石匠治病的事象长了翅膀一样传到外府外县。一时求医问病的来往不断。石匠实在忙得应接不过来了,就想出一个办法;在石块上刻上“泰山石敢当”五个字,请医的人来了就给他一块,就跟自己亲自到病人家里看病一样。原来石匠就姓石,“敢当”是他的名字。石匠去世后,人们就自己刻了小石碑嵌在自家的屋墙上。这样,传来传去“泰山石敢当”这五个字的石碑,竟成了防病祛邪、平安吉祥的标志了。

  唐朝时,唐太宗上泰山封山,他是骑马来的。唐太宗来到回马岭,一看到马蹄盘,就上不去了,他非常好奇,非上不行。结果,绕着道走,临走说了这么一句:“我从长安来,逢山开路,遇水造桥,没有挡住我的,偏偏让泰山石把我挡住了。”借了这个音,叫起了“石敢当”。

  这个传说的记载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哪个同学能指出来吗?

  康熙年间,广东徐文县几任知县都到任不几日就先后死在公座上。某黄知县知道这件事,携一风水先生一同赴任。先生查明是本县一座宝塔的影子落在了县太爷的公座之上,诸官都因为不能经受宝塔的压力而死。知道原因后他就在县衙前立石碑,刻上了“泰山石敢当”五个字,意思是泰山之力可敌宝塔。从此一帆风顺。

篇十一: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

P>  作者:王杰

  作者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所,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泰山学院学报

  页码:144-144页

  年卷期:2015年第2期

  主题词:文化;泰山;东亚;主编;大集;科研成果;出版社;论文集

  摘要:王雷亭先生主编的《泰山文化研究(第一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14年7月1日出版,该书系第二届东亚山岳文化研究年会的论文集.本书收录了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国的学者对东亚山岳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涉及到中国泰山、韩国智异山、越南安子山、日本富土山等山岳文化及其民俗等.这是一次跨国界的文化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体现了学者们高涨的学术热情和浓厚的山岳文化情怀.

篇十二: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

P>  万邦瞻岱

  “泰山岩岩,万邦所瞻”。泰山不仅是一座中国名山,也是一座世界名山。泰山与世界发生联系,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禅泰山,当时就有来自安息(今伊朗)、苏谢(西域古国)等众多的使节随行。公元56年汉光武帝封禅泰山,也有“番王十二,成来助祭”。随着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不断拓展,有越来越多的邦国遣使来到泰山,参加中国皇帝的封禅大典。在唐高宗、玄宗两次封禅活动中,都有日本、新罗(朝鲜)、天竺(印度)、大食(阿拉伯)等数十“与国”的使节与会。宋真宗封禅时,更增添了来自三佛齐(今印尼)、交趾、占城(今越南)等国的贺使。由于这些外交活动频繁发生在泰山,促使泰山文化远播海外。不仅在东方如此,而且影响远及西方:公元6世纪时

  东罗马史学家便在著作中提到了“泰山”;17世纪地理大发现后,泰山之名传布欧美,大批西方汉学家奔赴泰山,对泰山文化从不同角度展开深入的研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下面我们便以东方六个国家或地区为例,展示一下“泰山走向世界”的文化历程。泰山与隔海相望的箕子之国――韩国,自古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韩国不仅有“泰安”(郡),还有“东岳”(吐含山),这些与泰山地区完全相同的地名,充分显示两地具有的文化渊源。在历史上,曾有众多的新罗、百济、高丽的国使前来参加封岱大典,如《扶余隆墓志》石刻载:百济王子扶余隆“寻奉明诏,修好新罗。俄沐鸿恩,陪觐东岳。勋庸累著,宠命日隆”(见罗振玉《邙洛四编》卷三)。至泰山浏览访胜的韩国友人也屡见记载,更有一位朝鲜高僧渡海来泰山求法,最后化为岱

  土。这位高僧名叫满空,号云公,是朝鲜李朝时人。由于佛教在李朝初期受到朝廷压制,满空便与同道九人,乘船渡过鸭绿江,投奔中国。满空来华后,受到明政府的礼遇,“敕赐金裥袈裟,及送光禄寺宴,遣官送赴南京天界寺住坐”。1428年又下旨颁给度牒,“敕令天下参方礼祖”,满空“因登泰山,访古刹”,先后在岱阳重建竹林寺、普照寺,于此驻锡禁足二十余载,名公巨卿皆待以师礼。最后于1463年圆寂泰山。临卒留偈曰:“吾年七十五,万物都归土;光明照十方,无今亦无古。”1521年法嗣为其立《重开山记》碑于普照寺,以纪其浮海弘法、重兴岱寺的历史伟绩。韩国历代诗人墨客,或登临揽胜,或怀想遥题,留下了众多吟咏泰山的诗词华章。朝鲜中宗时文臣朴祥曾作《登泰山小天下赋》,文笔铺陈,传为名篇。肃

  宗时曲家金裕器《海东歌谣》中有专咏泰山之辞:“泰山顶上俯四海,大地苍茫天门开。心胸浩然,方知丈夫气概。”一气酣畅,快墨淋漓,后人誉其为“说尽情境”之作。正祖朝实学家柳得恭为中国友人李墨庄《登岱图》题诗,有“燕邸青灯东岱帖,梦中人作画中游”之句,抒尽对泰山风光的无限向往。其中记叙最详、感情最挚的当属近代韩国名儒李炳宪。李氏数度来华,吊古于邹鲁之区,曾两至泰山,踯躅日观,“以俯渤海”,并在其《中华游记》中留下了洋洋二千余言的登岱记文。1916年七月,李炳宪由曲阜至泰安,在泰之四天中,其先后拜谒了东岳庙,并由中路登山,达于岱顶。泰山丰富的历中文化和壮丽景色,使这位海东游子激动不已。在东岳庙,李炳宪久久徘徊于穹碑阿阁之间,感叹“自汉以来中国祀典之盛,未有如此庙之极者”。行十八盘中,风掀云涌,“如佛之岩,如盖之松,乍隐

  乍现,或远或近”之景色,更使其叹为巨观。在日观峰上,“东望渤海,与天微茫”,南望吴楚,俯瞰汶洗,故国之思与怀古之情,皆溢心头,不禁振衣啸吟,情驰于山。李炳宪的泰山情思,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韩国友人。“在屹立于中国大地上的五岳之中,一般日本人感到最为亲切的恐怕属东岳泰山”(日本小仓芳彦《泰山历史研究?序》)。早在公元7至9世纪之时,日本遣唐使节便曾两度登临泰山,参加唐廷的封禅大典,从而加速了泰山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在此背景下,而有了“泰山神东渡日本”的历史趣话。日本平安时期,有一位名叫圆仁的高僧,于公元839年随同遣唐使来到中国,为了求法,历尽劫波,其间曾至今山东境内的赤山(今荣成县境)。圆仁因向赤山寺内供奉的泰山神祈愿,请求神佑护其平安归国。

  圆仁回到日本后,为了报答泰山神(泰山府君)的灵佑,便立誓为神建造禅院,加以奉祀。其法嗣谨承遗志,于公元888年在京都建起供奉泰山神的禅院(名赤山禅院),从此泰山信仰开始传播日本。在此后千年中,泰山府君得到日本皇室的极大尊崇,清和天皇、光孝天皇、宇多天皇、醍醐天皇都曾向明神加授神阶,其官阶亦由正四位递升至正一位。醍醐天皇曾躬诣神社,后又向明神奉献弓箭(均见《续群书类丛》卷六十三)。在《朝野群载》一书卷十五阴阳之部还收有后冷泉天皇(亲仁)于永承五年(1050)所作《泰山府君都状》。镰仓时期,仍不断有天皇举行祭祀泰山府君的活动。不仅大和古典名著《平家物语》、《源平盛衰记》及《今昔物语集》中都曾写到泰山神的故事,而且泰山府君的形象还出现在谣曲民乐中。日本著名的樱花也以“泰山府君"命名。至今在京都左京区,仍保留着当年禀承

  圆仁遗命而建的赤山禅院,泰山府君便奉祀其中。除了泰山神的信仰,源于泰山灵石崇拜的“泰山石敢当”民俗,也在17―18世纪传布日本、琉球(今冲绳)诸岛屿,其中冲绳久米岛、九州鹿儿岛、熊本、佐贺,四国的德岛,本州的东京、琦玉、秋田等地都十分盛行,成为一个有趣的民间风俗。“安期先生来何许,……陟登泰山睨梁父。摩挲秦碑溯三五,上有无怀所封土”(王国维《送日本内藤博士》)。近代以后,泰山文化吸引了众多的东瀛汉学家,除了王国维所赠吟的内藤湖南之外,还有桑原骘藏、宇野哲人、常盘大定、关野贞等名家曾至泰山考察,并留下卷帙浩繁的踏访记录。1906年,东京帝国大学宇野哲人教授攀登岱顶,极目天末,为之神怡,其于所著《中国文明记》中赞美泰山景色:“啊,予今日立于泰山绝顶,睥睨四方,劫初之风,吹云起雾,混沌

  蒙蒙,宛如天地未开前之世界,若夫天晴日出,东之日观,西之秦观,南之越观诸峰,则可一收眼底;尽眼力所致,东南则可遥望琅琊之海;正北隐隐青黛一抹,当是太行之山;又当可见诸水萦纡如带。即非孔子,常人亦当发小天之慨也。虽今日云雾笼罩,难以纵情一观,殊觉遗憾,然能冒雨登上泰山绝顶,亦已幸福至极。”1908年,京都大学桑原骘藏博士访碑泰山,于灵岩寺获见日本镰仓时期名僧邵元所撰碑记,为之惊喜异常,随后其向本国公布这一发现,引起了学界的注目。由于东瀛学者对泰山文化的密切关注,促使泰山研究在日本逐渐兴起,出现了泽田瑞穗《中国泰山》、酒井忠夫《泰山信仰研究》等重要著作,使日本成为海外“泰山学”的重镇之一。古代越南与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被越南人

  称为“南交学祖”的汉交趾太守士

  燮,便祖籍泰山一

  带(今山东肥城境)。在唐宋两朝,今越南境内的古国林邑(又称占城)、日南、安南(交趾)都曾遣使参加泰山东封之典。政治关系的密切,促进了两国的文化沟通。明初时有交趾人恒公,“幼乃出游山东,大灵岩寺出家”(《恒公墓塔铭》),历官至提点,于1444年圆寂寺中,寺僧于祖林左侧立塔,以铭其事。嘉靖时交趾人陈儒亦曾仕明,历官山东布政使,曾在岱顶撰立碑记。泰山民间信仰且曾影响越南北方,越南李、陈朝时,已有五岳观等建筑。清代安南人所供奉女神中有“泰山顶上娘娘”,其神诞传为四月二十日。在河内越南故都升龙城附近的玉山祠中,至今还立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说明了早在黎、阮朝时,“泰山石敢当”的风俗,便已盛行于越中。印度尼西亚也与泰山颇具历史因缘,宋真宗封禅

  时,印尼古国三佛齐(都今苏门答腊之占碑)国王思离麻皮“遣使李眉地、副使蒲婆蓝、判官麻河勿来贡,许赴泰山陪位于朝觐坛,遣赐甚厚”(《宋史?外国传五》)。此为中印交通史上的重要一页。据学者研究:11世纪三佛齐大首领地华伽罗在广州重修天庆观,即与从封泰山事件有关(孔远志《中国印度尼西亚文化交流?宗教》)。另据法国学者苏尔梦《雅加达华人》一书介绍,1650年创建于雅加达的金德院,院内所供神佛中,便有原奉于泰山的九莲菩萨,其佛诞为十一月十九日。这一信仰应是随同明末华人“下南洋"而传布印尼的。“佛法自西方来,天下名山胜境化为道场"(金?党怀英《谷山寺记》)。佛教源起于古印度,随着佛教的传人中国,大批的印度僧众远涉关山,前来中华弘扬佛法,其中有三位印僧在泰山留下了其锡踪禅迹。据目前所知的资料,最早叩访泰岳的印度高僧是

  东晋时的佛驮跋陀罗。佛驮跋陀罗来华先至山东,曾在泰山以北的今长清境内建立云禅寺。这是泰山最早由外国人所建寺宇。继佛驮跋陀罗之后,又有一位印度僧、故厨宾王子求那跋摩传法泰山。跋摩入南朝宋国后,在岱北人头山立衔草寺,此寺后兴盛一时,延续千载,成为泰山著名古刹。另外在泰山以南的东平洪顶山南,还留有北齐时天竺僧释法洪的多处刻经,这是泰山现存惟一的古印度人刻石。历史上不仅有印度僧传法泰山的佳话,也有泰山僧取经西天的壮举。唐代泰山人(故里在今长清)义净,咸亨二年(671)从广州取海路往印度求法,历经达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及罗瑜、羯荼等国,于咸亨四年(673)二月到达东印耽摩梨底国,此后在印度遍礼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寺学习十年,并求得梵本三藏近四百部,合五十余万颂。垂拱元年(685)仍取海路东归,证圣元年

  (695)五月返国,抵达洛阳,住佛授记寺,从事译经工作,并传授律仪,传习者遍于京洛。唐中宗于泰山四禅寺为义净刻立《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碑,褒其取经译书的伟功。义净圆寂后,又分舍利建塔寺中。据考《西游记》中“唐三藏”形象的塑造,便融合了许多有关义净的传说(义净亦曾受封为三藏法师)。泰山与阿拉伯世界很早就已发生联系,公元725年唐玄宗封禅,大食(阿拉伯)使节便出现在泰山朝觐坛下的诸国侍祠行列中。此后中阿交往频仍,贸易尤为繁荣,阿拉伯商人开辟了一条名为“香料之路”的海上航线,其船舶经红海、波斯湾、马来半岛抵达中国,每年都有众多的阿拉伯商人来华进行贸易。《一千零一夜》中辛伯达航海万里来华的传奇正是这一现象的艺术反映。于是在宋真宗泰山封禅大礼中,不仅有大食国主阿弥曾“遣使贡方物”(《宋会要辑稿?蕃夷》),更

  出现了一支由大食商人组成的赞礼队伍。在西方世界,泰山文化同样也有着久远而广泛的影响。在当今世界上,泰山以其承载的璀璨文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1987年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年会上,正式批准将泰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委员会官员卢卡斯对泰山遗产的价值作了高度评价:“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特殊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上开阔了眼界,这是中国对世界人类的贡献。”从此,泰山在世界上进一步确定了自己的位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相信世界将更了解泰山,泰山也将更加走向世界。

篇十三: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

P>  有一块泰山石敢当就等于泰山在身旁

  作者:记者霍晓蕙时间:2010/1/2814:07:00点击:4704等级:★★★

  ■泰山石敢当习俗从内涵上体现的是“平安”二字,它源于泰山,遍布全国,远播海外■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泰山石敢当”故事群,在民间广为流传■泰山石敢当习俗以石刻为有形载体,与无形的口传民间故事共同存在。山西乔家大院就有制作精美的泰山石敢当日前,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省“泰山石敢当习俗”榜上有名。5月25日,记者来到泰安,采访了“泰山石敢当习俗”申报文本起草人吕继祥、蒋铁生两位学者。

  在传说中人格化石敢当堪称民间保护神

  记者一大早就赶到泰山脚下的泰山管委会,刚落座,管委会副主任吕继祥便娓娓道来,为记者讲述了一个“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泰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壮士,姓石,名敢当。他很勇敢,什么也不怕,在泰山一带很有名。有些人被欺侮了,就找石敢当替他们打抱不平。一天,石敢当进城卖柴,见贴有王员外的告示:谁能为他家降妖,愿将女儿许配为妻。原来王员外有一千金小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幸被一妖精作祟,王员外请牛鼻子老道设坛捉妖,被妖精一脚踢下坛来,跌得头破血流。无奈才张榜求救。石敢当见义勇为,决心除害,他持宝剑藏在小姐房中,当妖精进来时,他举剑大喝一声:“泰山石敢当在此!”妖精一听,吓得驾起妖风狼狈逃走。事后,王员外亲自把小姐送上泰山,和石敢当成了亲,小两口过起了美满日子。谁知妖精

  逃走后,又跑到别村去祸害。村民听说石敢当能驱妖,便来请他。可是,石敢当往这村赶,妖精又跑到那村去造孽。石敢当又没有分身法,怎么办呢?后来,聪明的妻子对他说:“何不把你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放在宅墙上镇妖呢。”于是,人们纷纷在石头上雕刻“泰山石敢当”五字,立于墙根、街巷、桥头、要冲,以保村宅平安。吕继祥说,泰山石敢当习俗从内涵上体现的是“平安”二字,表现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在各地的传播中,除了普遍存在的石刻以外,还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不同版本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以石敢当或者以石敢当为中心的泰山风物传说为蓝本,结合本地的具体事物或者流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泰山石敢当的故事群,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代表性的除刚才讲的石敢当壮士说外,还有石敢当与女娲神、黄帝的传说,石敢当是古代武士说,石敢当是神医说,石敢当是大夫说,石敢当镇宅辟邪说,以及泰山石敢当驱鬼、驱妖的几种版本,还有唐太宗与石敢当的传说、台湾地区石敢当传说等。在泰山地区流传的皮影戏里,也有一个代表剧目《石敢当捉鬼》,以表现石敢当为民除害为主要内容。但不管哪种说法,泰山石敢当都是被人格化的民间保护神形象。

  因泰山而壮神威石敢当成为平安的使者

  一个个动人的民间故事流传至今,关于泰山石敢当的历史记载又是怎样的呢?泰山学院教授蒋铁生为记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泰山石敢当是“石敢当”的传承与发展。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其本义就是:灵石可以抵挡一切。从民俗学来说,这源于古人对石头的原始崇拜。远古人类曾用石斧、石刀、石镰来猎兽、采掘、种植、取火、自卫……从艰难的洪荒时代顽强地生活下来。“石敢当”,正是对石头崇

  拜的流风余韵,是民俗学上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镇宅石上出现“石敢当”字样是在唐朝末年。据宋代人王象之《舆地碑目记》记载:宋代庆历年间,福建莆田县令张纬维修县治,出土一块石碑,上刻: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诸字,是国内石敢当出土的最早的实物史料。在明代以后,随着泰山信仰的发展,在各地石敢当的石刻中,有的加上了“泰山”二字。在传播中,石敢当和泰山石敢当同时存在。同时,还有一些其他字样的石刻,如“石将军”“石大夫”等,清代、民国年间以及当代,则以“泰山石敢当”为主。石敢当习俗,历经各代,达于今日。清代以来,在泰山周边还出现了祭祀石敢当的庙宇——石大夫庙,同时存在庙会“石大夫会”,还有以石敢当为题材制作年画的。石敢当习俗经历了“石敢当”到“泰山石敢当”的发展,除了西藏和新疆,泰山石敢当习俗遍布全国各地,并且流传到东南亚各国以及朝鲜、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的唐人街。它的职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的转变。蒋铁生先生认为,泰山石敢当和石敢当,都是对泰山崇拜的拓展,石敢当因泰山而壮威而走遍天下,泰山石敢当成为泰山的平安使者。它通过有形的石刻和无形的传说,把五岳独尊的泰山带到各地,从精神层面对中华子孙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蒋铁生说:作为泰山“平安山”的外化,有了一块泰山石敢当,就等于把泰山带在了身旁。

  石刻文字为载体石敢当造型呈现多样化

  泰山石敢当习俗主要以石刻和其他材料的文字刻写为载体,其造型在各地都有所不同。泰山周边地区的石敢当多为天然的泰山石,一般不加修饰,上面刻写“泰山石敢当”字

  样,去年在泰山南北又发现了石敢当的造像。在我国一些地区的旧衙门和寺庙里的“泰山石敢当”,则大多以当地石头制作石碑,镶嵌在照壁上。豪门大户的石敢当石刻一般比较高大,制作精美,如山西乔家大院的石敢当等。泰山石敢当习俗在闽粤沿海尤为盛行,在传播中与福建沿海的风狮文化相结合,出现了造型多样的“泰山石敢当”,有的在石狮上雕刻“泰山石敢当”,还有的在文字上搭配北斗七星、狮子衔剑等图案。在澎湖东北季风最强劲地区,还出现了塔形石敢当,居民以许多石块砌成将近10层的石塔,以止煞驱邪。由于澎湖东北季风盛行,天气阴晴难测,受此影响,澎湖的石敢当几乎随处可见,蔚成地方特色。这种现象传到台湾地区,台湾民众历来也都把“泰山石敢当”看作平安的象征,称它为“无声的保镖……止煞祈福的万能神”。泰山石敢当也表现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门神“吞口”。西南少数民族的侗族、水族、白族、彝族等,将泰山石敢当与门神结合起来,在门上钉木制虎头,在虎口中书写“泰山石敢当”。“泰山石敢当”习俗在日本以及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各国也有传播。日本最早的“泰山石敢当”石刻在宫崎县,立于1868年。根据统计,日本全国的石敢当雕刻遗存总共有600多块。泰国首都曼谷多处可见“泰山石敢当”。马六甲众多的店铺门上方都有“泰山石敢当神之位”的碑石。据考证,马六甲华人的“泰山石敢当”习俗,与明朝郑和下西洋有关。

  “平安文化”获认同石敢当有现实利用价值

  由泰山石敢当不难想到“重于泰山”、“稳如泰山”“安如泰山”和“泰山压顶”这些成语的内涵,并由此增加几分对泰山的敬意。吕继祥认为,泰山石敢当作为一种民间习俗,所包含的“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的“平安文化”,反映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认知,因此它可以广泛传播;现代人仍然有泰山石敢当信

  仰的民俗存在,说明广大民众从古至今渴求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泰山石敢当这种民俗事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具有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另外,泰山石敢当习俗为中国广大地区和众多民族所认同并远及海外,其传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性。因此,它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生命力的独特价值。在国内外广大地区的传播中,出现了大量精美的石刻和造像,不但具有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还有那些在民间口头传承的神话故事和民间艺人创作的神话戏曲等,都充分表现了民间文化艺术的创造力。泰山石敢当的“平安”文化内涵,与现实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源于泰山,遍布全国,传播海外,具有世界意义。但可惜的是,由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认知,泰山石敢当的遗存保护不力。广大农村许多珍贵的“泰山石敢当”石刻,在工业占地、小城镇规划、旧村改造中损坏和丢失。吕继祥、蒋铁生等学者在泰山周边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有些百年以上的泰山石敢当石刻有的倒在路边,有的严重损毁。“如不加以保护过不了多久恐怕连30年以上的都难找到了。这类文化载体一旦遭到破坏,即无可挽回。”吕继祥说。蒋铁生则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国内学界对这一民俗事象的研究不够,层面浅、成果少,民间神话传说出现衰微,了解泰山石敢当传说的人越来越少。据悉,泰山管委会正在积极策划“泰山石敢当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弘扬和利用,并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转自《齐鲁晚报》

推荐访问:日本学者对泰山的评价 泰山 日本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