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加速行业洗牌,伊利晋身超级巨头有多远

随着中国消费者饮奶习惯逐渐形成,中国与欧美的人均消费落差将逐渐得以填补,像伊利这样的巨头将最可能实现销售额从几百亿向千亿的蜕变

每到年末,各种总结情怀总要惯例性的爆发一次,毕竟有既往才能开来。

但对于中国乳业来讲,这一年的风云变幻似乎还有所不同。在各种最严新政的改革风暴席卷下,并购重组不断加快。

在经济化全球化下,企业唯有打通全球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通过强化整合这些产业链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而纵观中国乳业,具备这样能力的除了伊利这样的强势品牌外,实力单薄的小规模乳企逐渐消亡,已是难以阻挡的大势所趋。

全球产业链凝聚核心竞争力

而要强化这样的能力,深化国际化布局就成为保持这一竞争优势领先的不二之选。细数中国乳业的2014,事实上国际化也名副其实成为了不可不提的关键词。

更重要的是,这种国际布局并非单纯的资源性布局。其中,国内龙头伊利甚至率先走出了全球一体化的乳业发展新模式,从奶源、研发、深加工到包装生产形成了立体化的全球产业链大整合,进一步在竞争力上战略卡位,实现了综合实力的全方位提升。

首先在科研链上,伊利除了在本土坐拥亚洲最大的乳业研究机构——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外,今年还与著名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国迄今规格最高的海外研发中心——欧洲研发中心,并与世界顶尖研究机构新西兰林肯大学签署乳业全产业链科研合作协议,全面聚焦乳业全产业链策略。

其次在供应链上,依托意大利乳业巨头斯嘉达、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等强大的国际伙伴阵营,伊利不仅通过与前者推出进口高端牛奶“培兰”实现了对进口奶的直面进攻,还与后者合作建设了全美最大奶粉工厂,从而更好的完成了与上游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不仅如此,通过将大洋洲生产基地与新西兰林肯大学之间的完美衔接,伊利在奶粉项目的基础上完成了到目前全球最大的乳业一体化生产基地的全面升级。

伊利模式在完成这一生态构建的同时,无疑也为中国乳业的整体未来发展指出了一个方向。

产值从百亿级到千亿级蜕变

当前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企业要成功,除取决于自身综合实力外,先决条件是离不开外部宏观大势的有力支撑。

对中国乳业来讲,这一支撑则恰恰变得愈趋强大。首先,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支持乳业发展;其次,乳制品市场整体空间巨大的上升潜力。

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人年均占奶量约为107公斤,发达国家均超200公斤以上,而我国的人年均占奶量却只有约30公斤,不到全球人均水平的1/3。由此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消费者饮奶习惯逐渐形成,中国与欧美的人均消费落差必然将逐渐得以填补,在这一过程中,像伊利这样的巨头将最可能实现销售额从几百亿向千亿的蜕变。

并且随着二胎政策等利好的落实,这种可能还有望呈现加速的态势演进。近期,伊利宣布全面进军全球乳业5强。

正如伊利董事长潘刚所强调的,“经济‘新常态’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企业家要做到用战略思维抓住机遇。”

综合以上,伊利晋身超级巨头有多远?或许看一下身边,当超市里有更多消费者购买着一箱箱伊利牛奶出门的时候,答案已然不言自明。

推荐访问:洗牌 有多远 伊利 巨头 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