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思想家荀子述评

摘 要: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思想体系是系统而全面的,形成了包括方法论、天人关系的本体论、人性论、礼义论等在内的较完整的体系,将先秦儒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事实上,通过吸收包括此前儒家在内的各家思想精华为其所用,荀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儒家文化的综合与统一,成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本文评述荀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师承、思想产生的背景,对百家之学的批判与继承,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后世影响等方面,以期深入了解山西著名思想家荀子。

关键词: 荀子 山西思想家 荀学

一、荀子研究概况

荀子是先秦时期著述丰富的大家,但后来的两千年中逐渐被人们遗忘。唐人杨倞《荀子注》的流传,清代中后期荀子著作的考订,使荀学渐渐兴起,宋人对荀子的负面评价也受到挑战。二十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对荀子著作的辨伪使其成为显学,继而得到肯定;五十年代以来,大陆的荀子研究呈现出政治化趋势,七十年代政治化达到高潮;1980年以来,荀子研究以“拨乱反正”为特征,讨论由浅入深。

二、荀子生平及其师承

荀子生平记载较少,较难考证,对此观点在《荀子文艺思想研究》、《论荀子的哲学思想》、《荀子评传》中多有叙述。《史记》载: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讥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①。此外,《孙卿书录》载:“孙卿,赵人,名况。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於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於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是时孙卿有秀才,年五十,始來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非先王之法也。”②此孙卿即指荀子,有关荀子,以下就生卒年、姓名、生平事迹及师承等问题进行阐述。

(一)荀子生卒年

史料提及荀子为战国赵国人,关于荀子的生卒年仍存在一些争议,有其对荀子游学于齐国的年龄问题。在《史记》《孙卿书录》中有提到游学年龄,即年五十;《风俗通义》和《郡斋读书志》则认为是史记中将“年十五”误写成“年五十”。针对这两种观点,在荀子文艺思想研究中通过刘延福已经对这两种观点的支持者做了总结,主张“年五十”的人有北齐文学家颜之推,清人汪中,今人胡适、罗根泽、蒋伯潜、梁涛等;主张“年十五”游齐的学者有东汉应劭,清人晁公武、纪昀、罗焌、胡元仪、梁启超、刘师培,今人钱穆、游国恩等③。支持前者以胡适为代表,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认为荀子大约生于公元前315年—公元前310年,50岁时(约公元前265—公元前260年)游学于齐,卒于公元前230年,活了80岁左右④。而第二种支持“年十五”的人则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公元前293年荀子游学于齐,生于公元前308年,卒于公元前213年⑤。对于两种观点都有各学者的理由,主张“年十五”的学者对于游学、有秀才、始来游学于齐、年龄等质疑进行了一系列阐述。

(二)荀子姓名

荀子又称荀卿、荀况,古籍中还有孙卿和孙况之称。《荀子》中《儒效》《议兵》《强国》《尧问》等及《战国策》《韩诗外传》《汉书艺文志》皆用荀卿。究其原因有三:避讳(唐司马贞)、音同语异(清人谢墉、刘师培)、两姓并称(林宝)。但是这三种观点中谢墉把避讳的观点否定了,最后一种被清代学者江瑔在《读子卮言》中做了反驳。最有可能的是第二种观点即音同语异。

(三)荀子生平事迹

入秦。《荀子》《儒效》提及: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⑥这里可间接表明荀子在秦国。《强国》载: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⑦也是证据之一。从荀子的回答可知荀子入秦是应侯为秦相的头几年,即是前266年—前264年间⑧。游学于齐。刘向、应劭认为是齐威王齐宣王时期;汪中、梁启超、游国恩、梁涛等学者认为是在齐湣王末年;宋人唐仲友、明人宋濂认为是在齐襄王时期;胡适、罗根泽认为是在齐王建初⑨。初为兰陵令。《史记春申君列传》云: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⑩。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由赵返楚,客死兰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葬兰陵。”

(四)荀子师承

关于荀子的师承史料中并没有具体的记载,而是在相关的一些书籍中有所提出,所以后世的一些学者利用这些史料进行研究推断。对于史记中的片段如: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这种观点是在蔡德贵的《试论荀子和淳于髡的关系》一书中体现出来的。在《荀子》中有关的篇章,比如《非十二子》《儒效》中都有一些荀子对于前人的一些称赞,有学者就此认为荀子对于这些人有借鉴和师承的关系。杨倞、郭志坤就这样认为,但有些学者并非这么认为。他们则是认为这些人并不是师承关系而更多的是对于前人圣贤的一种学习和吸收借鉴,才形成了荀子的“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的一种思想格局。

三、荀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荀子生在战国末期,社会动荡,吕思勉先生说:“先秦诸子之学,非至晚周之世,乃突然兴起者也。其在前世,旁薄郁积,蓄之者既已久矣。至此又遭时势,乃如水焉,众派争流;如卉焉,奇花怒放耳。”

(一)战国经济状况

战国时期周初的井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土地逐渐由共有变成私有;由于冶铁业的进步有铁农具代替青铜器,在农业方面有很大进步;农业的发展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商业贸易不断增加;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是因为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诸侯彼此征伐使得民生凋敝、生活困苦。

(二)战国政治社会情况

荀子所处的战国中晚期,兼并战争不断,个诸侯国为了满足贪欲,纷纷僭越称王,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因而国与国之间征战不断。《墨子》云:“圣王既没,天下失义,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此皆砥砺其卒伍,以攻伐并兼为征于天下。”

(三)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状况

由于诸侯国混战局面,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有了众多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还出现了稷下学宫。

四、荀子的思想

荀子是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他有性恶论、隆礼重法、王道论、正名论、解蔽之唯物主义认识论、宇宙论等思想。他隆礼重法,认为孔子等人的真实意图莫过于复礼,四个“非礼”肯定了礼的人道特征。在非相篇中表述得更明确。荀子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强国》的王霸观,反映了其处理礼法关系的深层取向。即使在礼崩乐坏的思想文化环境下,荀子承接孔子思想以礼的价值说明为起点,构建天人观,人性观在内以礼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荀子对音乐理论和诗赋都有较深研究,并有音乐理论著作《乐论》,用通俗的文学形式创作《成相》和《赋》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的音乐理论和诗赋对汉代有直接影响,对中国封建社會的文艺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荀子不仅有自己的一套思想,而且对先秦时期的诸多思想家的观点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针对其他学派的思想认识在《非十二子》一篇可以看出,批驳当时的道家、名家、法家等学派的一些思想,也有儒家一些流派,分析批评先秦各家,指出不足,提出效法先王、兼利天下的思想。

五、荀子思想的影响及后世的评价

荀子对诸子百家作总结与评析,博采众长,又富有批评与论辩精神。在社会政治学与政治哲学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树,丰富了儒学与中国哲学。

战国末年其与孟子齐名,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末年影响很大。韩非、李斯、毛亨、张苍俱出其门下,刘向之祖楚元王交亦荀子再传弟子。再加之后学称,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西汉末刘向引董仲舒作书美荀子,和董仲舒并列。韩愈评价荀子大醇而小疵,虽不及孟子醇和醇,但是评价也不低,从严格的儒家家意义上说,荀子确有不醇粹处。应当认为唐代以前,以杨倞和韩愈对荀子的评价大体上是公允的。对于某些观点,柳宗元与荀子关于礼的起源,分析是一致的。南宋朱熹时,继续贬低荀子学说为不醇,但也有褒奖:荀子说“能定而后能应”,此是荀子好话。清时,王先谦云:国朝儒学昌明,钦定《四库全书提要》,首列荀子儒家,斥好恶之词,通训诂之谊,定论昭然,学者始知崇尚。这表明荀子在清代朴学昌盛时期有转机,也让荀子的思想为后世所学习,并广为流传。

注释:

①⑩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②刘向.孙卿书录[A].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三十七[C].北京:中华书局,1999.

③⑧⑨刘延福.荀子文艺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2015.

④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⑤罗根泽,编著.古史辨(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⑥⑦梁启雄.诸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北京:世界书局,1933.

孙诒让撰.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推荐访问:荀子 述评 山西 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