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登陆作战的“铁拳头”

1996年12月7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题为“装甲兵成为登陆作战铁拳头”的文章,介绍了装甲兵为满足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之急需,组织对现有63式水陆坦克等两栖装甲装备进行了大规模的海上作战使用改造(简称“海改”),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报道着重指出,通过大规模的两栖装甲装备海改,我军装甲兵实现了由陆上型突击力量向两栖、陆战复合型作战力量的重大转变,具备了强大的两栖装甲突击能力,“装甲机械化部队不仅是陆上的主要突击力量,而且已成为登岛作战的主要突击力量”。在海改装甲装备中,在63式水陆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63A式水陆坦克格外引人注目——它的海上综合作战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我军装甲兵实施强大的联合两栖装甲突击、一举粉碎敌军坚固海岸防御的“铁拳头”。

一、昔日的江中“蛟龙”,一跃成为凶猛的“海中之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军战略重心由“三北”转向东南沿海方向,登陆作战成为我军新时期军事斗争的主要作战样式之一。新的作战使命对以实施陆上迅猛突击见长的我军装甲兵部队,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曾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和保卫西沙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被称为“水上蛟龙”的63式水陆坦克,由于当时设计的出发点是在南方水网稻田和内陆江河地区遂行作战任务,因此,用于海上作战存在许多先天不足,如:火炮威力小,射击精度差,难以击穿敌坚固的海岸防御工事;整车抗风浪能力差,海上航行速度低,突击上陆速度慢;整车密封性不好,抗海水腐蚀能力差等。为满足新时期军事斗争的急需,1995年初,解放军总部机关决定对63式水陆坦克进行海上使用性能的大规模改进(简称“大改”),要求该车经过大改后,火炮威力和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能够击穿敌军现装备的二代主战坦克正面装甲,并有效摧毁敌军最坚固的海岸防御工事;海上航速和抗风浪能力明显提高,具备夜间作战能力,能够在复杂海况、夜暗条件下快速突击上陆,突破敌海岸防御阵地。

研制任务下达后,总部机关组织军队院校、地方工厂以及作战部队对63式水陆坦克进行海用型大改的联合攻关,在军地科研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推出了试验样车。大改后的水陆坦克样车先后在安徽巢湖、辽宁大连等地进行了海(水)上长距离航行试验、海上射击试验、国家靶场试验、设计定型试验,并先后参加了在辽宁大连举行的三军联合登陆作战演习和在北京进行的两栖装甲装备水上性能演示等活动,受到了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军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该坦克于1998年3月通过了国家设计定型审查,并正式命名为ZTS63A式水陆坦克。随后,新型水陆坦克装备我军两栖装甲机械化部队,成为我军登陆作战的骨干装备。

63A式水陆坦克的综合作战能力,不仅较之63式水陆坦克上了一个大的台阶,而且其战技性能达到了世界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63A式水陆坦克的研制成功表明,轻型装甲车辆经改造配置大威力火炮及火控系统,可大大提高其总体性能;通过改造旧装备的途径提高现有装备的海上性能,效费比高,研制周期短,为我军装备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同时也为我军在登陆作战中大规模集中使用装甲机械化部队,实施迅猛的两栖装甲突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轻车扛大炮、车体加浮箱、动力可变换,成为63A的亮丽风景线

ZTS63A式水陆坦克(以下简称63A)与原63式水陆坦克(见本刊2005年第2期《水中蛟龙·中国63式水陆坦克》一文)相比,可以说是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将原车的铸造型炮塔更换为先进的焊接式炮塔,使战车变得更加潇洒自如;将原车的85毫米坦克炮更换为威力巨大的105毫米低后坐力线膛坦克炮,使战车显得更加威风凛凛;在原车底盘的基础上加挂前浮箱和后浮箱,并安装了新设计的防浪板和操纵机构,增大了战车的浮力储备,使战车变得像船一样的修长和优雅;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安装了新设计的高效水上推进装置——喷水推进器,使战车能够在风急浪高的海上犁波斩浪,衔枚疾行。集新技术之大成的63A,变得巧妙,新得入理,给人以清新、洒脱、舒展的全新感受,致使不少坦克“发烧友”惊呼我军又推出了新一代的水陆坦克,又让“分裂分子”有好瞧的了。下面就让我们近距离领略一下尽展风采的63A式水陆坦克。

一是大威力、低后坐力的坦克炮,使63A在突击上陆时所向披靡。63A安装了1门低后坐力、短身管的105毫米坦克炮。该炮能够有效击穿敌军现装备的二代主战坦克(如M60A3坦克等)的正面装甲,可有效摧毁敌军海岸防御阵地上的坚固钢筋混凝土工事。63A为什么不直接安装制式105炮呢?原来,水陆坦克车身较轻,很难承受制式105毫米坦克炮的巨大后坐力(达30多吨)。为解决这一难题,科研人员专门为63A量身定制了威力和精度不变的低后坐力、轻量化的新款105毫米坦克炮。为降低炮重和减小后坐力,新炮运用了不少新技术:首先是把身管与炮尾的连接方式由长套筒连接改为连接筒直接连接,身管外形局部减薄,重新设计了摇架、炮尾、驻退机、复进机、防护板和耳轴等部件,使火炮的全重一下子就降低了300多千克。其次是增加后坐长度,安装了新设计的高效率炮口制退器,使火炮的后坐力降低到与63A战斗全重基本相当的水平上,为轻车扛大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三是火炮采用了身管全膛镀铬技术,大大提高了身管寿命并便于进行勤务保养(膛线上的挂铜等更容易被清除)。第四是由于安装了高效率的炮口制退器,使炮弹的初速增加,进而导致弹道特性的变化(按说初速增加是件好事,但初速增加后弹道参数要重新进行计算和试验,工作量相当大),于是,科研人员将火炮身管“锯短”了一截,以保持与原制式炮基本相同的弹道性能和威力。

二是新设计的焊接式炮塔,不仅使63A的防护性能大大提高,而且能够携带更多的弹药。63A换装新款105毫米坦克炮后,原来的铸造式炮塔就容不下这尊大“菩萨”了。为扩大炮塔内部空间并提高水陆坦克的炮塔防护能力(对于车体常常浸在海里的水陆坦克来说,炮塔防护似乎更为关键),科研人员重新设计了一个带尾舱的框架式焊接结构炮塔。新炮塔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防弹性能大大提高。新炮塔用防弹性能更加优良的钢装甲板焊接而成,并采取了独特的外形结构和倾斜角度设计,使炮塔的防弹性能大大提高。其次是充分利用炮塔新增空间增大弹药携带量。为有效解决炮塔的平衡问题,炮塔后部增加了一个容积很大的尾舱,而加尾舱后炮塔的配平问题就成了关键。不少坦克采用了在尾舱加挂厚装甲的办法为炮塔配平(此配平法的特点是稳定),而63A则巧妙地采用了尾舱加装弹药的方法进行配平,即在尾舱内安装了一个可存放12发炮弹的尾舱弹药架。这样,不仅使新炮塔的质心与回转中心的偏差值比原63还小,确保战车水上航行和射击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弹药数量也明显增加,真是一举多得。当然,此配平法在平时不装弹药时就不起作用了。不过,可以用教练弹替代实弹配平嘛!

三是火控系统选用了已定型的59D式中型坦克使用的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大大提高了63A的射击精度和火力反应速度。63A安装了性能好、工作可靠、价廉物美的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测瞄合一光点装表式瞄准镜、数字式弹道计算机、耳轴倾斜传感器及水平角速度传感器等部件组成。该型火控系统操作方便,技术成熟,具备静对静、静对动目标射击和夜间射击能力。在炮控技术方面,63A直接选用了69-Ⅱ坦克的炮控系统。该系统主要由高低电液式稳定系统、水平电机-扩大机式稳定系统组成,具有高速调炮和双向高精度稳定的功能,与火控系统相配合,大大提高了坦克的火力反应时间、命中率和射击精度。63A所安装的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属于扰动式自动抬炮型简易火控系统。它虽不如稳像式火控系统那样精确和高度自动化,但不少坦克兵认为,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简便、易学、可靠。《解放军报》曾介绍过某装甲师装备新型坦克之初,炮手们由于不熟悉新装备,纷纷把稳像式火控降级为扰动状态打的“新鲜事”。后来,部队党委狠抓数字化建设和科技兴训,炮手们很快就尝到了用稳像式火控系统打得又准又快的“甜头”。

63A的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操作起来十分简单。打击机动中的敌坦克时,炮长操纵火炮捕捉到目标后,用瞄准镜内的中央大角标顶端(夜间用“+”的中心)对准目标,在平稳跟踪目标的同时,按下操纵台上的激光按钮,此时,激光电源开始给激光储能电容充电,计算机开始计时、计数(计算水平角速度传感器输出的光码脉冲数),继续跟踪目标2~4秒后(静止目标无需跟踪),松开激光测距按钮,发射激光,测出炮目距离,并送给计算机,计算机根据目标距离、目标角速度、炮耳轴倾斜角以及人工装定的各种修正量(如,气温、药温、横风等),计算出所选弹种的瞄准角和方位提前量,并以两个模拟电压的形式经功率放大后分别加到阴极射线管的垂直和水平偏移线圈上(与电视显像管相似),控制光点和光环投射到瞄准镜视场中与瞄准角和方位提前量精确对应的位置(相当于装了标表)。同时,炮控系统自动抬炮,使光点压在目标中心附近(由于该火控系统属于简易火控系统,存在一定误差,自动抬炮后瞄准光点只能大致保持在目标中心附近),炮长操纵火炮再次进行精确瞄准后即可发射(这个再瞄准过程在射击学上称为“扰动”)。简易式火控系统的弱项是难以实施行进间精确射击,但价格却便宜多了。

该型火控系统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通过光环判断激光测距是否准确。其原理是:当计算机根据激光测距仪测得的目标距离和其他弹道数据,计算出高低瞄准角和方位提前量后,不仅能自动确定椭圆形瞄准光环在视场中的位置,而且能使椭圆形光环的大小与目标距离成反比,即目标距离越远,椭圆形光环就越小,反之,光环就越大(目标距离就越近),在任意作战距离上,椭圆形瞄准光环的大小,都刚好与事先设定好的敌目标(坦克)的外廓尺寸相适应,如果出现椭圆形瞄准光环的大小明显与目标外廓不相适应,则可判断激光测距有误,不能进行射击。这个功能很独特吧!

四是采用了独特的加挂前、后浮箱的方法增加浮力,大大提高了战车的抗风浪能力。63A安装新型火炮和焊接式炮塔后,炮塔全重比原车增加了2吨多。为弥补因炮塔重量增加而损失的浮力,同时也确保战车在五级风四级浪的恶劣海况条件下也能顺利抢滩上陆,科研人员巧妙地为水陆坦克穿上了“救生衣”——在车体前部加挂了一个前浮箱,在车体后部加挂了一个后浮箱,使战车的浮力储备系数达到了近30%,不仅能够确保战车在恶劣海况条件下不翻不沉,而且使战车的车体像船一样流畅,利于在海上高速航行。笔者曾观摩过63A的海上试验——只见在波涛汹涌的海上航行的63A,一会儿被推上浪尖,一会儿又跌入低谷,真是险象环生,大家都为车上的试验人员捏着一把汗。战车上岸后,试验人员一脸不在乎的样子:说这算什么,比这更大的风浪我们都开过,而且水陆坦克的密封性非常好,只要关紧门窗,就是坦克沉入水中也能很快浮上来。另外,该车还在车体两侧安装了侧裙板,以防破甲弹的攻击;重新设计了挡浪板及其操纵机构,使坦克顶浪航行时的压浪性更好,防止浪花打到驾驶室上。

五是安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和新型喷水推进装置,使战车能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原63的发动机仅为400马力,水上最大航速仅为12千米/小时。为满足登陆作战最激烈阶段——高速抢滩的需要,63A装上了520马力的发动机。该发动机不仅劲头十足,而且还能变换功率,就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陆上小功率档和海上大功率档——发动机的高压泵上安装了一个功率转换装置,驾驶员只需拉一下功率转换拉杆,就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陆上400马力、水上520马力的功率转换。这个功能的意义不同寻常。原来,水陆坦克在陆上行驶时,由于车重很轻(仅20吨),功率过大不仅是浪费而且传动装置也容易“疲劳”,而海上行驶时则需要开足马力。老63就无法做到这点,陆上、水上全是一个功率。目前,发动机可变功率技术已经应用得比较广泛了。如,美国的EFV远征战车安装的就是一台可变功率的发动机——陆上850马力,海上2 702马力,水上过渡1 226马力。

另外,为提高战车的海上航行速度,换装了与原63喷水推进器尺寸完全相同的新型喷水推进器。新型喷水推进器的水道、水门、尾喷管和喷水叶轮都作了相应的改进,传动装置的传动比也作了调整,使其对发动机的功率利用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了36%,喷水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使63A的海上最高航速达到了14.9千米/小时,创造了我军两栖装甲车辆海上航行的新记录。

另外,63A还安装了新型CWT-167电台和CYY-168车内通话器,代替了原车落后的A-220电台和A-221车内通话器;新增了摩托小时计,可以自动和准确地记录战车的摩托小时消耗量;安装了新型自动灭火系统,提高了战车的安全性。还有一点,就是将原车的驾驶员水上高潜望镜换为新型折叠式的潜望镜。换成折叠镜后,当坦克抢滩上陆后要打炮时,驾驶员可以很方便地将高潜望镜拉下来、向前折,从潜望镜的半截腰继续观察。这样,既满足了驾驶员在海上闭窗驾驶时观察的需要,也能在坦克抢滩上陆后,迅速将高镜降下变成普通镜,而不会妨碍坦克炮旋转。而原车的高镜是死的,必须整体拉下来后再把普通镜装上去,否则就会影响射击。细节的改进,却使战斗力倍增。再就是63A加装了车长昼夜观察镜、炮长微光瞄准镜和驾驶员微光夜视仪,使其夜间作战距离达到1千米以上。这也是原车所无法比拟的。

63A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水陆坦克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在某些领域(如火力系统等)还优于国外水平。它的成功推出,一方面满足了军事斗争准备之急需,在短时间内使我军的两栖装甲突击能力得到了跃升;另一方面也标志着我国的水陆坦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轻车扛大炮,前、后加浮箱,一机两功率等。后来,63A又相继换装了新型数字电台,加装了导航定位系统和数据通信系统等,海上作战能力进一步增强。近几年,在对63A进行了更换高低稳定器(由电液式改为交流全电式)等多项改进后,又推出了03P式水陆坦克。该型水陆坦克在国内首次采用了交流全电炮控技术,也就是炮控系统全部采用电气元件,取消了结构复杂、控制难度大的液压元件(如液压动力缸、液压放大器等),使火炮的稳定精度更高、可靠性更好、反应更敏捷,而且整个系统体积小、重量轻,代表了炮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推荐访问:铁拳 作战 我军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