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路径探讨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后,各国更加深刻认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已成为大趋势。近年来,我国高端制造业在部分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区域化集聚发展已成主流,总体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加快推进的趋势。但与此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低、工业基础能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当前,特别需要在政策支持、创新体系建设、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人才等高端要素引进及高端制造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协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端制造业的产业提升。

[关键词]高端制造业;技术;产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5—0106—04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可以称得上是制造业大国,但与制造业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制造业只有向高端化发展,才能实现由弱变强的根本转变。制造业走向高端,既包括发展制造业中新出现的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行业,又包括融合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一、高端制造业的内涵及发展状况

(一)高端制造业的内涵与发展重点

1.内涵

高端制造业顾名思义,是指处于制造业产业链高端的研发、生产环节。处于高端环节的制造业企业往往拥有其他企业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源,如高端研发人员及其研究专利等。这是从产业链角度给出的定义。而从行业角度来看,高端制造业是指制造业中新出现的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行业。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制造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来自于一流的科技研发和发达的资本市场。

2.发展原则与重点

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应以“技术驱动+人才驱动+产业链占据高端”为出发点;发展原则应为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自主培育与引进发展相结合,市场运作与政策引导相结合,产业集聚与链条延伸相结合。当前,特别要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坚持“高起点、强联合,全产业链协作”。

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一般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可以说,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当前,部分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虽然呈下降趋势,但高端装备制造业仍是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的关键。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在我国,重型机械、核电、高铁、航空、中高端数控机床、海洋工程等领域已成为产业发展热点。

(二)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1.高端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在部分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央企成为发展主体

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正逐步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的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并且,围绕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迫切要求,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如电力、通讯、铁路等大型成套设备竞争优势明显,对机电出口贡献率超过30%,涌现出三一集团、徐工集团、南车集团等大型装备集团,世界市场占有率均处于高位。央企在制造业领域整体水平近年来也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如在民用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央企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80%。一般来讲,大型国有企业具备资金、政策优势,大都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及大量的研发人员,因而往往通过技术驱动、人才驱动等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通过“技术+资本驱动”,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核心能力显著提升。

2.区域化集聚发展已成主流,总体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加快推进的趋势

国际经验表明,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发展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当前,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已成为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形式。95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12年数据)的集聚作用进一步显现,正在逐步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认为,目前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已初步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地区为核心,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北京、上海拥有中国最集中且高水平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群,已逐步成为我国高端装备企业研发、营销和投资的中心,未来还将吸引国内高端装备研发要素的进一步集聚。从环渤海地区来看,北京的发展模式其他地区很难复制,对于多数城市来说,这种优势尚不具备。而围绕其发展的天津、沈阳、大连、青岛等城市中,青岛属于近年来在高端制造领域形成后发优势的城市,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据统计,青岛产业集聚区产出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近5成。铁路运输设备制造行业的南车四方股份、四方庞巴迪两家企业生产的动车已占有全国上线运营动车组的大部分市场,逐步形成以两家企业为龙头、近百家配套企业集聚的“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有北船重工、武船重工、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配套企业有齐耀瓦锡兰、海西重机、海西重工等企业;现已形成黄岛船舶海洋工程、即墨女岛船舶及配套等两大优势产业集聚区。

从中西部地区来看,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更加突出,对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大企业的吸引力增大。高附加值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目前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在一些地区,跨国公司凭借其资本实力和技术优势,牢牢掌控着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将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向外转移。但与此同时,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国际竞争新格局,客观上也为我国开放利用全球创新和要素资源,着力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创造了条件”,如成都市承接全球IT产业高端转移就不同于以往,它不是单纯的制造生产转移,而是从前端研发、后端先进制造到末端市场同步推进的过程。截止到2011年底,成都高新区已聚集英特尔、德州仪器、富士康、戴尔、联想、IBM、诺基亚、赛门铁克、西门子等一批全球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此外,还有包括国腾、迈普、奥泰、索尔思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成功企业。

3.高端制造领域改造传统产业任务艰巨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智能发展模式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我国,传统制造业规模十分庞大。以青岛市为例,据统计,2011年青岛市仅机械和化工两大传统产业就完成产值1830亿元,占全市制造业产值的份额超过一半。因此,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也十分必要。只有大力推动“两化融合”进程,在钢铁、汽车、化工、纺织等领域推动信息技术与设计、制造技术的融合,推进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柔性化、生态化、个性化、多样化,才能实现生产信息化,提高设计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

二、高端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高端制造业从总体来看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存在技术设备落后、工业基础能力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缺乏适应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造成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一)技术设备落后、工业基础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虽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专有技术,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独特的竞争力;关键零配件、重要基础材料等生产能力不足;而对于技术要求高的重大成套设备和高技术产品又缺乏研究开发与制造能力。

(二)产业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201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研究人员数量为131.8万人年,居全球第二位。然而,当年R&D研究人员占R&D人员总量的比重仅为45.7%,发达国家这一指标普遍在60%以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R&D人员中投入科学研究活动的人力比重只有1.5%。这种研发人力投入分布,反映了我国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低的现状。2011年,我国各类企业R&D经费支出为6579.3亿元,比上年增长26.9%。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选取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六大装备制造行业进行对比,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分别为1.01、1.4、1.25、1.25、1.48和1.62,虽然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的O.71%,但这种投入强度显然过低;前五个行业的R&D经费投入都在300亿元以上,均属于排名靠前的行业。尽管以上装备制造行业R&D经费投入及投入强度均在各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过大,限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

(三)制造业生产力低,劳动力成本高

201 1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9.2万亿元,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二位,移动电话、彩电、计算机等主要高技术产品的产量位列世界第一。尽管如此,中国制造业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制造业生产力较低的状况一直未有实质性改变。特别是随着劳动力等成本的持续上升,这一问题表现尤为突出。目前,企业每付出1元工资,泰国、菲律宾平均可以创造5.81倍的产值,德国、日本及美国年平均可以创造3.18倍的产值,中国只能创造2.86倍的产值,从而出现大量企业搬迁到东南亚的现象,甚至有不少欧美企业萌生搬迁回本国的想法。而美国制造业产值仅占GDP的12%,却创造了50%的出口,仓0造了90%的专利科研成果;我国制造业人均产值仅为美国的1/7t51,因此,尽快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力,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制造业优化升级支撑不够

迈克尔·波特指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有专业化的、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即需要有高端的生产者服务业匹配,而高端的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反过来也取决于高端制造业对其的需求。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只有4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20%。而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70%之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大多在43%左右。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小、产值低且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更加缺乏的状况表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尚不能对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阻碍了制造业向高端发展的进程。

三、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对策

在当前制造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要从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引导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需要政府制订相应法规,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鼓励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

1.建立协调机制,推进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重大技术装备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统筹制定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政策,组织协调重大技术装备联合攻关等。加快高端制造业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发展,提升支柱产业规模及竞争力。

2.出台鼓励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从财政方面应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在增加整体研究开发经费投入的同时,对企业参与国家重点技术领域和重大研究开发项目给予更多的支持。同时,对于新的法规,都应有相配套的新税制给予支持。

3.推进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重视品牌培育

对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发起国家标准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引导企业将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及检测方法纳入国家和国际标准;鼓励企业培育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树立品牌文化,把高端制造业中的中国品牌做大做强。引导企业进一步关注品牌附加值的提升,形成一流的工业创意企业和专业的品牌策划机构,不断壮大工业创意市场的两端,助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高端制造业应重视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多层次的研发支撑体系

由于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动力,因此,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十分必要。

1.选准突破性重点,推动产学研攻关,加强国际化合作

发展高端制造业重点在于对高端产业核心技术的掌握,提高产品特别是一些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一方面企业要重视技术创新,加强与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应通过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引进先进技术并加大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研发投入,注重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同时,加快以高科技改造传统制造业步伐,对传统产业进行产业链再造,大力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

当前,特别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从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趋势看,制造业仍是工业的主体。无论是计算机、通讯设备,还是海洋工程、生物制药等的研制和产业化,都需要装备工业为其提供先进的生产装备和测控仪器。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高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仅关系到制造业的发展走向,更关系到整体经济发展的前景。而装备制造业的腾飞,离不开技术创新之路。在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多数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的情况下,通过合作创新及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创新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2.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化

从提高我国装备工业产业竞争力和增强技术竞争力的高度,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进行产学研联合开发,并在重点企业实现产业化,形成重大平台技术的联合开发、利益分配和成果转化机制,支持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使之成为面向行业、开放式的技术创新基地。应根据产业技术战略,开展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调查,完善技术评价体制;充实研究开发基础设施,有计划地改善国家及省技术中心的旧设施,并增加新的研究设施,采取措施鼓励企业更新技术装备和增加技术储备。通过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水平和成套设备集成能力,满足工业装备更新换代的需要。此外,加大对从事基础性、应用性技术研究的重点实验室、重大试验设施的投入,重点支持对材料与关键元器件的研发,加强关键技术的预研和攻关,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

(三)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世界工业强国往往利用高端制造保持产业优势。德国是众所周知的制造强国,从模具制造、数控机床,到动力装置和机械传动,德国制造业始终都保持着世界机械制造业领先的水平,且基本不存在某个关键部件和制造环节的核心技术受制于或落后于人的问题。其中,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而我国制造业恰恰在关键部件和制造环节的核心技术方面是薄弱环节。因此,提高“三基”产业(即液压、气动、密封、轴承、齿轮、模具等机械基础件,铸造、锻压、热处理、焊接、切削加工等基础制造工艺及基础材料)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制造业已成为当务之急。零部件、元器件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可使从事整机生产的企业得以精简,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及企业群竞争力的提高。

(四)加大人才、资源等高端要素引进力度,完善高端制造业服务体系

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引进、培养、用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一是引进高校、科研机构,特别要引进设置工科专业的知名院校。二是引进大项目、高端企业,特别要加强对产业链的合理规划和对引进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以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促进生产要素更加合理地流动。

此外,应努力搭建融资担保、教育培训、技术市场推介、信息共享等服务平台,为高端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高端制造业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高端制造业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

[责任编辑:陈齐芳]

推荐访问:路径 制造业 探讨 我国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