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岫岩县隈子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摘 要】 隈子金矿是一座热液充填石英脉型金矿床,矿体产出在距接触带外带1000m范围早元古界辽河群变质岩地层中,受层间构造控制明显,金矿体延深大,品位富,成矿规律明显,找矿标志清晰,对该区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隈子 地质特征 矿体 蚀变 找矿标志

隈子金矿位于辽宁省庄河市棒锤沟之林家北山,满清时期曾进行过土法采金,解放后进行以硫铁矿为主的边采边探工作,后期进行铅、锌、金找矿工作。在早元古界辽河群变质岩地层中发现了石英脉型金矿床。辽东地区辽河群地层分布范围广,研究隈子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目的是扩大辽东地区该类型金矿床的找矿,发现更多此类型金矿。

1 区域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辽东台背斜营口—宽甸古隆起上,早元古代早期,地球内部岩浆上侵,地壳拉伸形成辽东裂谷,辽东裂谷经历了初期的拉张裂陷、快速沉降、慢速沉降直至早元古代末期裂谷收缩,在裂谷内形成了一套巨厚沉积—变质岩系,这套变质岩系为后期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尤其是铜、铅、锌、金等元素含量为同类地层的10倍。在辽东裂谷南侧的古隆起上零星分布辽河群变质岩,隆起区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频繁,中酸性岩浆岩与辽河群变质岩接触部1000m范围是寻找内生金属矿床的最佳部位。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地层主要为早元古界辽河群盖县组下段,由下至上可分为三层,下部层由黑云母片麻岩及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组成,零星的分布在矿区的西部;中部层为角闪斜长片麻岩,层薄且多呈扁豆体夹层出现,零散分布,大部分呈花岗岩中残留体;上部层主要为石英黑云片麻岩和细粒黑云片麻岩组成,其中常夹有角闪片岩、长英质变粒岩等薄层扁豆体,组成向斜的核心层位,有工业价值的含金石英脉均分部在该地层中,是矿区的主要围岩。

2.2 构造

矿区构造比较发育,有褶皱和断裂两种。

褶皱构造为返车沟倒转向斜,褶皱的范围西起尖顶山东至杨树崴子,在尖顶山表现为对称形式的倾伏向斜,而到杨树崴子变为倒转向斜。向斜轴的走向由NW转向NNW,两侧岩层对称,陡倾斜,为紧密褶皱。与该褶皱构造伴生的成矿断裂极为发育,控制着本区大部分石英脉的产出(如图1,2)。

断裂构造有三组,一组为NW向层间断裂,分布在尖顶山向斜褶皱的片麻岩中,被后期含金石英脉充填。断裂的特点是常成群出现,断裂面整齐,并具摩擦面和角砾构造,主断裂两侧常伴生羽状断裂,属先剪后张性质,矿区主要矿脉都分布在该组断裂中。另一组为NE~NNE向断裂,分布在杨树崴子倒转向斜的轴部,具张性特征,规模小,被后期石英脉充填。第三组断裂为NNE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孔家屯—兴隆沟区段的花岗岩体中,少部分发育在隈子区北部的片麻岩系中,断裂的规模较大,断层角砾发育。

2.3 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活动频繁,按侵入先后有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片麻状似斑状花岗岩、细粒花岗岩。片麻状似斑状花岗岩是矿区主要岩体,分布较广,具混合岩化形成的特点,形成时代为中生代早期,金成矿与中酸性脉岩活动有关。

3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所见石英脉及工业矿体主要分布在片麻状斑状花岗岩侵入体与片麻岩之接触带附近,绝大部分是在外接触带1000m范围内,矿脉的分布受向斜褶皱中三组不同方向的成矿前断裂控制,矿区内共发现大小石英脉30余条,其中最具工业价值的为1、2号脉。

3.1 矿体规模

1号脉规模最大,是本区主要含金石英脉,断续延长1500m,最大连续地段长达800m,幅宽一般0.5~2m,最宽5.5m,延深较大,已知侧伏延深达600m尚未尖灭,矿脉走向130°,倾斜NE,倾角65~80°,并向南东方向侧伏,脉体较规整,产状稳定,伴有平行和羽状分支及复合现象。工业矿体最长延长达300m,一般50~100m,无矿间断20~30m,延深大于延长,(侧伏延深达500m以上),幅宽0.9~1.5m,最宽2.46m,金品位一般为5~30×10-6,最高达118.33×10-6,矿体平均品位为9.38×10-6。伴生铅0.32×10-2,锌0.55×10-2,银一般为10~20×10-6,最高达126×10-6。

2号脉由数条断续的小脉组成,整个脉带断续延长700m,幅宽0.5~1.0m,最宽1.4m,连续延深200m,断续延深达400m。脉中的工业矿体较小,一般为30~50m,最大延深为100m,幅宽0.5m左右,最宽部位达0.7m,矿体平均金品位为17.44×10-6,最高达57.6×10-6。

3.2 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中所见金属矿物主要有:白钨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磁铁矿、毒砂及自然金,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为方解石、透闪石、绢云母、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长石及黝帘石等。

3.3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的结构主要有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交代溶蚀结构。常见早期晶出的黄铁矿、磁铁矿被晚期晶出的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所溶蚀。

矿石构造主要有角砾及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脉状及网脉状构造。一般在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发育地段金矿化较富,脉状及网脉状构造发育处金矿化微弱。在它形~半自形粒状构造及交代溶蚀构造发育地段金矿化富集特别是在黄铁矿、毒砂被交代的部分金矿化强。

3.4 金矿的赋存状态

本区所见金为自然金,主要赋存在第二阶段形成的黄铁矿和磁黄铁矿裂隙中,自然金成色较高,多呈不完整晶形,以不规则状的团粒为主,脉和条状次之,金粒径最大为0.33mm,最小为0.01mm,一般为0.02mm。

3.5 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比较发育,主要为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矽化、透闪石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与金矿化关系最密切的是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矽化,离矿脉越近蚀变越强,远脉者弱,蚀变范围在0.3~3.0m不等。

4 找矿标志

4.1 最佳找矿部位

矿体主要赋存在片麻状斑状花岗岩侵入体与围岩的外接触带,一般不超过1000m,矿区已发现的金矿体大多数赋存在近接触带的围岩构造中,近接触带是最佳找矿部位。

4.2 围岩标志

辽河群底部的片麻岩系,石英黑云母片麻岩层是成矿的主要围岩,特别是在层内出现有条纹和条带状混合片麻岩、细粒花岗混合岩或云母片麻岩的夹层时,可作为寻找此类型矿床的围岩标志。

4.3 脉岩标志

岩脉是岩浆期后分异的产物,与矿体形成有相关性,当脉岩分布密集的地段,石英脉较多,金矿化也较强,有些中性脉岩常与含金石英脉赋存于同一构造中,所以脉岩密集区是寻找单脉型金矿的有利标志。

4.4 矿石构造标志

石英脉中有压碎构造、浸染状构造及条带状构造发育的部分金矿化较强,而块状构造、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发育的地方金矿化微弱。所以矿石的构造可以作为寻找金富集地段的辅助标志。

4.5 围岩蚀变标志

矿脉的围岩蚀变范围小,含金的石英脉蚀变范围较宽,蚀变也较强,主要蚀变为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矽化和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发育,缺少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的地段金矿化非常微弱。

5 结语

隈子金矿为热液充填石英脉型金矿床,矿体主要产在早元古代辽河群变质岩地层中,特别是在层内出现有条纹和条带状混合片麻岩、细粒花岗混合岩或云母片麻岩的夹层时最易成矿,矿化不连续,但只要有石英脉地质体存在就应该继续向深部寻找金矿富集地段,金矿体围岩蚀变范围小,强度弱,需认真观察,矿化主要与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矽化和绢云母化关系密切,而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发育时,金矿化非常微弱。

参考文献:

[1]东北黄金地质勘探公司第九勘探队.隈子矿区勘探总结报告书,1968.

[2]中国北东部金矿主要类型及找矿方向.吉林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研究所,1979.

[3]金矿床地质学.张成喜.沈阳黄金专科学校地质系.1982.

[4]矿床学,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主编.地质出版社,1984.

[5]中国金矿地质及普查勘探方法.陕西省地质矿产局,1985.

[6]辽宁地质勘查局一0二队.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崴子金矿深部远景初步平价报告1990.

[7]找矿模型与矿产勘查.地质出版社,2010.

推荐访问:辽宁省 金矿 地质 特征 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