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金塔县鸡心山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摘要:甘肃金塔县鸡心山铅锌矿位于北山造山带东段,产于二叠纪酸性侵入岩外接触带上,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蓟县纪平头山组,岩性为粉砂质板岩、石英岩夹变质砂岩花岗岩发育,成矿与浆热液及断裂构造岩有关。该矿床经普查工作,已大致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条件、矿体规模及形态特征,初步研究认为该矿床应属岩浆热液脉型铅锌矿床。

关键词:地质特征;矿床成因;鸡心山铅锌矿;甘肃金塔

1.矿区地质特征

1.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蓟县纪平头山组及第四纪洪积砂砾石等。蓟县纪平头山组(Jxp)地层为勘查区内主要出露地层,北侧被二叠纪二长花岗岩侵吞,东南侧被大面积第四系覆盖。根据岩石组合将蓟县纪平头山组(JXp)划分为下部碎屑岩段(Jxp1)和上部大理岩段(Jxp2)两个岩性段,两个岩性段之间呈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

(1)碎屑岩段(Jxp1):勘查区内主要分布于鸡心山西北一带,占勘查区面积49%,厚度890m。该地层局部层内褶皱、揉皱发育,总体北倾,局部南倾,岩石变形强烈。地层倾向20°~60°,倾角40°~70°。岩石类型主要为灰色一深灰色粉砂质板岩、乳白色一灰白色石英岩,局部夹灰色变质粉砂岩、变质细粒石英砂岩、泥质板岩。

该岩性段为铅锌矿赋矿地层,含矿岩性主要为碎裂粉砂质板岩。

(2)大理岩段(Jxp2):勘查区内主要分布于鸡心山一带,在勘查区中北部也有出露,面积较小,厚度194m。该地层为一单斜构造,倾向32°~40°,倾角40°~50°。岩石类型有乳白色大理岩和青灰色大理岩。

1.2构造

勘查区位于柳园-音凹峡断陷盆地之大红山-鸡心山蓟县纪变质基底内,褶皱及断裂构造都较发育。该单元北部以大红山-玉山钨矿-鸡心山北断裂为界与石炭系甘泉组接触,南部地层被华力西晚期大面积侵入的酸性岩基侵吞。

(1)褶皱。勘查区内蓟县纪平头山组整体为-近北西西的向斜构造,上部大理岩段构成向斜核部,下部碎屑岩段组成向斜两翼。受近东西向、北东向断裂破坏及北部岩体侵蚀,核部地层基本缺失,两翼地层保存也不完整,两翼产状变化较大,层内小揉皱发育。

(2)断裂。勘查区断裂构造大致可分为四组:北西向断裂、北西西向断裂、近东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构造。断裂控制了该区内岩脉的分布范围及空间展布形态,绝大多数岩脉分布在断层两侧,少数分布与断裂破碎带中,岩脉走向与断裂走向一致。断裂为矿液的运移提供通道,铅锌矿化产在破碎带中,即断裂形成早于成矿前,矿液沿断裂运移、沉淀、富集。

北西向断裂F1为印支一燕山期构造旋回形成,断层多为压扭性逆冲推覆断裂,走向上延伸约5km;断层走向北西一南东向,倾向北东,倾角65°~80°,北西段上盘为二叠纪二长花岗岩,南东段上盘为蓟县纪平头山组,下盘均为蓟县纪平头山组。断面呈“S”型,断层线波状弯曲。

北西西向断裂主要位于勘查区中部F1断裂西南,发育于蓟县纪平头山组内,共有8条(F2、F3、F4、F5、F6、F7、F8、F9)近于平行的断层组成,为北西向断裂的次级断裂,是勘查区内的主要控矿断裂,亦是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已发现的铅锌矿体均赋存于该组断裂带内。断层破碎带内主要岩性为碎裂变粉砂岩、板岩,石英脉发育,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蚀变较强。

1.3岩浆岩

矿区出露侵入岩主要为二叠纪二长花岗岩(ηγP)及中酸性岩脉。二长花岗岩呈巨大岩基出露,侵入蓟县纪平头山组中,岩石结构、构造变化较大,岩相分异部分地段有所表现,但规律不强,边缘地带似斑状结构明显,暗色矿物具定向排列,岩石混染较强,接近岩体中心部位,中细粒结构比较均一,并出现较多的析离体,析离体呈310°~340°方向展布和岩体走向基本一致,析离体呈椭球体,大小20×5cm~30×10cm不等。析离体成分和母岩一致,细粒结构,暗色矿物含量增高,与母岩体界线清楚。岩石中粗粒结构往往呈外壳包围于细粒结构之外,分化后呈球面剥离,粗细结构变化很大。岩石变质、蚀变很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蚀变等不均匀的呈团块状分布于岩体中。总体上二长花岗岩风化剥蚀很强,由于结构不均匀,风化后形成各种风蚀地貌,地形多呈平坦低山丘及风蚀洼地。

1.4围岩蚀变

勘查区围岩主要岩性为粉砂质板岩、石英岩、变长石石英砂岩等。围岩蚀变主要表现为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及弱菱锌矿化等。围岩与矿化体主要以是否发育菱锌矿化、闪锌矿化及方铅矿化蚀变为区分标志,矿体明显具菱锌矿化、闪锌矿化及方铅矿化蚀变,而围岩中不具上述矿化蚀变或者具微弱的菱锌矿化,二者界限较清楚。

2.矿体特征

鸡心山铅锌矿矿体均赋存在蓟县系平头山组碎屑岩性段,含矿岩性为构造角砾岩、碎裂板岩,与围岩界线清晰。围岩主要为板岩、石英岩。矿化带受北西西向F3、F4、F5断裂构造控制,地表延伸大于800m,宽2m~15m,勘查区共圈出锌矿体5条(zn1-1、Zn1-2、Zn1-3、Zn2、Zn3),具体矿体特征如下:①Zn1-1矿体:位于F3断裂带北部,矿体长度80m,厚度0.44~2.64m,平均品位0.78%~3.11%。矿体走向为北西西向,倾向为195°~205°,倾角为82°。矿体呈透镜状产出,矿化分布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含矿岩石为断层角砾岩、碎裂板岩。②Zn1-2矿体:位于F3断裂带北部,矿体长度80m,厚度2.87m,平均品位2.64%。矿体走向为北西西向,倾向为200°~215°,倾角为70°~80°。矿体呈透镜状产出,矿化分布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含矿岩石为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碎裂板岩。③Zn1-3矿体:位于F3断裂带北部,矿体长度134m,厚度1.35m~3.29m,平均品位2.91%~2.99%。矿体走向为北西西向,倾向为200°~215°,倾角为70°~80°。矿体呈脉状产出,矿化分布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含矿岩石为碎裂岩、碎裂板岩。④Zn2矿体:位于F3断裂带南部,地表延长160m,厚度1.81~4.19m。矿体走向为北西西向,倾向为200°~215°,倾角为70°~80°。矿体呈脉状产出,矿化分布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含矿岩石为断层角砾岩、碎裂板岩。⑤Zn3矿体:产出于F5断裂带内,长度144m,厚度2.63~9.21m,zn平均品位1.99%~5.55%。矿体走向为北西西向,倾向为205°~215°,倾角为55°~60°。矿体呈脉状产出,矿化分布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含矿岩石为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碎裂板岩。

3.矿床成因初探

3.1矿体赋存规律

本区铅锌矿体赋存有以下规律:所发现矿体均赋存于蓟县系平头山组碎屑岩段中,有稳定的层位;矿体受构造控制明显,矿体均赋存于断层破碎带中。矿体富集地段主要是在断层破碎地段、板岩破碎层间及蚀变变粉砂岩边缘;组成矿体的岩石简单,主要为构造角砾岩、碎裂板岩,矿物组合以氧化的闪锌矿为主,局部为氧化的方铅矿,整体较简单。

3.2矿床成因

从矿区所处地质背景、控矿条件、岩矿石组合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对矿床成因进行大致分析探讨。

(1)勘查区所在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南缘柳园裂谷内,柳园-音凹峡断陷盆地之中。成矿带区划属哈萨克斯坦板块东段金、钒磷铀、铁-铜和铅-锌-银、钨成矿带的方山口-七角井子-白山堂金、铜、镍、钨、锰和钒-磷-铀成矿带内,是寻找铁、铜、锰、钨、铅锌矿的有利地段。赋矿地层为蓟县系平头山组浅变质沉积岩建造,该地层是本区成矿的物质基础。

(2)老虎山-石板泉EW-NW向逆冲推覆断裂及其旁侧的次级断裂组,为主要的控矿构造,含矿断裂(F3-F5)为矿化热液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就位空间,该组断裂带及两侧有中基性岩脉侵入,矿化板岩及构造破碎带发育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等蚀变。矿体中局部铅锌矿脉、黄铁矿细脉、石英方解石细脉等比较发育,这些细脉的存在表明热液活动较强烈。

(3)矿区板岩劈理发育,脉岩碎裂岩化、片理化局部发育,为石英脉的充填、热液交代与矿化富集沉淀提供有利场所。

(4)矿区的成矿过程与成矿作用可大致归纳为:成矿前形成断裂破碎带,以压性为主的构造作用形成岩石的片理化、碎裂岩和剪切节理。之后有中基性岩脉顺断裂带侵入,巖脉为后期成矿提供了部分热源和物源,并有贯通热液上升通道的作用。后期伴随热液活动,在破碎带内形成铅锌矿化和以硅化、黄铁矿化为主的蚀变。围岩蚀变的多期性指示了构造热液活动的多期性。

综上所述,该矿床成因类型初步划为构造热液型。

推荐访问:金塔县 鸡心 甘肃 成因 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