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尔兹系统理论建立的浅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很多国际政治家们,都试图找到打开国际政治大门的“钥匙’——国际政治理论,但从传统的主义的理论到流行系统理论他们最终都未能走出还原主义的俗套。华尔兹在对这些典型理论分析批判的同时,建立起了自己真正系统层次上的结构主义理论。

关键词:还原主义理论;系统理论

罗伯特·基欧汉说,华尔兹理论的过人之处,不在于他提倡了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或理论思考路线,而在于他努力将政治现实主义系统化,使之成为一种严谨的、演绎性的国际政治体系理论。而戴维·鲍德温则说,正如20世纪50年代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是现实主义的里程碑一样,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是新现实主义的里程碑。斯坦利·霍夫曼又说,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是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之后最具影响的国际关系理论著作,也是新现实主义最早和最重要的代表作。现在,我们即将从源头揭开华尔兹理论这层神秘的“面纱”。

一、对流行的国际关系理论的批判

1.传统主义的理论

以往的理论,包括经典现实主义这样的传统理论,多多少少存在着严重的还原注意问题,对国际政治现象提供了并不充分的解释。霍布森与列宁的帝国主义经济理论即如此。

霍布森认为,“帝国主义意味着私人利益——主要是资本家——利用国家机器来保障其海外经济利益”。其他因素也发挥作用,但经济因素是“根源”所在,否则帝国主义事业将走向衰亡。经济动力是“解读现行政策的真正决定性力量”。列宁吸收了大量霍布森的思想,只是在两个重要方面有所区别。霍布森认为,通过政府对财富的重新分配,可以消除实行帝国主义的动力,但列宁认为控制政府的资本家永远也不会采取这一政策。帝国主义政策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后的必然选择。霍布森说,帝国主义竞争是帝国主义国家国家间绝大部分冲突的诱因,也是他们花费具额资金扩充军备的主要原因。列宁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国家财富的转移,以及海外投资机会模式的不断变化,这种合作性安排不可能持久。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以及随之而来的帝国主义战争。

现在,我们开始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我们要问该经济理论本身你的完善程度如何?霍布森和列宁二人都认为,由于国内消费不足所形成的推力,以及海外投资的高额利润所形成的拉力,二者合力促进了帝国主义的形成。他们指出,资本为追逐更高的利润而不计手段。但从这一理论我们不能推论出建立帝国是必须的,资本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可能会流向国内,但是否需要或被认为需要进行帝国政府以确保资本的安全则取决于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条件。第二点,按这理论的要求,出现一个与实际现象不符的地方——并不是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既是资本主义国家又是生产剩余的国家。例如亚洲的日本和横跨欧亚的俄国当然也属于帝国主义国家。这足以推翻上述理论了。第三点,历史记载资料显示,帝国主义早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便早已出现。霍布森和列宁的理论无法解释这些问题,也没有很严肃地试图去解释。而那些新殖民主义理论就更不值得一提了,他们只不过是对理论的“重新定义”罢了,而非解释。与其说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对现象进行解释,不如说只是为了挽救一个理论。

2.流行的系统理论

在国际上,不同国家曾造成过类似的或不同的后果,而类似的国家也曾造成过不同或类似的后果。相同的原因有时会导致不同的效果,相同的效果有时则源于不同的原因。这是我们质疑还原解释方法的有效性,因此揭示国际政治不能依靠分析方法,而必须采用系统方法。

某种力量对行为体具有限制作用,或是介入了行为体与行为结果之间。在国际政治中,系统层次的力量似乎是在发挥着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一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用法相一致的方式来构想政治系统。于是系统被定义为一系列互动的单元,从一个层次来说,系统包含一个结构,结构是系统层次上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才能设想单元组成一个体系,而不同于简单的集合。在另一个层次系统包括互动的单元。系统方法所构想的国际政治系统如图2.1所示。

图 2.1

接下来我们将对三个著名的系统理论家的理论进行检验:

(1)查理德·罗斯克兰斯的国际政治系统理论描述如图1.2所示。他的框架有四个要素组成:①干扰源或说输入;②调解者;③一系列环境制因素;④国际后果(在3的作用下,将1和2转变)。国家是干扰源。在不同历史时期,调解者或是作为一种机制,或是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进程。环境是指对政策具有影响的一系列物质性制约因素。

图 2.2

通过这个系统我们要问,在这个公式里有没有一个限定了国家的行为,影响了国家间互动的结果的系统层次的概念?答案是:没有。罗斯克兰斯并没有创建一个理论,他只是勾勒出一个框架。他将理论称为“系统的经验主义分析”。他的理论是经验的,也是分析性的,但却并非系统研究。他的理论都不是系统的,因为组成部分导致了整体变化,而这些组成部分并没有一个属于系统层次。他所描述的系统对国家的行为和互动都没有影响。所以,罗斯克兰斯的方法是还原主义的,而非系统的方法。

(2)斯坦利·霍夫曼

在霍夫曼看来,国际系统既是一种分析架构,又是一个假设,作为假设,系统是一个论断,即“存在着无需以人为或武断的方式便可以发现的、可以分辨的关系模式和关键变量”。因此,系统也是现实,这一观念主导了霍夫曼的研究。从某种角度说,这就已经限定了他所采用的方法只能是一种归纳的研究方法。曾经呼吁要在国际政治领域进行哥白尼式革命的,力主从系统层次角度分析国际政治的霍夫曼,还是把单元层次的原因与系统层次的原因混杂在一起,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前者还占据着支配地位。所谓的系统,最终被纳入并服务于霍夫曼一直坚信不疑的“由内及外”的分析模式中。这样,“系统”不再解释任何事物,相反,系统有对任何事物的详尽描述来定义。而且每当有理由对这一描述的重要方面加以修改的时候,便被说成又一个新的系统诞生了。而这些系统只能反映出所观察和加以描述的现象的多样性而已,显然不是什么好理论,也算不上科学意义上的理论。

(3)卡普兰

以国际政治的系统理论而闻名的莫顿·卡普兰,对这样的系统理论有过详细论述而且始终持有这一观点,即它将结构视为一个具有因果影响的、系统层次的概念。他将他的尝试性理论称为一种“行动系统”,主要有六个系统:即均势系统、松散的两极系统、紧密的两极系统、单元否决系统、全球系统以及等级系统。其中,均势系统最引人入目。他还指出了足以描述不同系统状态的五个“变量’即“系统的基本规则,转换规则,行为体分类变量,能力变量,以及信息变量”。但他没有指出这五个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作用,因此,他的系统理论方法并不是理论。不过,“系统的基本规则”似乎是五个变量中最重要的一个。卡普兰将可能的结果变成了系统的假设,将一个因变量变成了自变量。

他将行为系统定义为“一套有别于环境的、相互联系的变量,那些可描述的行为规范刻画了这些变量间的内部相互联系以及各组独立变量由外部变量的组合之间的外部联系。但不幸的是,他理论的表现却与其主张不符。如果我们将基本规则视为恒定不变的,那么根据卡普兰的假设和定义,只要国家遵守这些规则,任何既定的系统都将永久保持均衡状态,即稳定的均衡状态。因为他将行为体的动机和行为等同于其行为的后果或是结局。这里的环境条件这一术语指的是国家所处的环境,而非系统的环境。(我们似乎看到了还原主义的影子了)只要国家遵守了规则,国际系统就将保持不变,而国家所处的环境当然就成了国际系统。显然,卡普兰混淆了国际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第二,他没有对系统的结构进行定义,他认为国家并非国际系统的环境,而是国际系统的次系统。在卡普兰的理论中,始终没有对国家所处的环境——该环境既与构成他的国家相联系又有所区别——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清晰划分。所以,他无法对系统以及此系统影响的程度进行考查。由于卡普兰未能将系统的特性没与系统的环境以及该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区别开来,导致其把互动意义上的国家间关系也归为系统层次的因素。这严重制约了其理论解释的范围。他多次询问国家行为会对国际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他无法从相反的角度来提出这一个问题,因为他对于系统结构作为组织性的限制对行为体所具有的制约作用毫无认识。因此,卡普兰的系统理论是具有内在局限性的,与其说是一种国际政治理论不如说是一种分类法。

3.归因——还原主义理论

在华尔兹看来,不论是以往的理论,还是系统理论,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严重还原主义问题,所谓还原主义方法,就是为了解释某一集团行为,从而对其组成成员的心理进行研究的方法,在国际政治研究中这种方法表现为通过研究个人、国家官僚及官僚机构来解释国际政治结果。

还原主义理论着眼于单元或者国家层次,通过行为者属性的差异来解释国际政治,华尔兹认为这种理论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外交政策或者国家的理论,不能够解释发生在系统层次的国际政治现象。还原主义理论为解释国际结果所提供的原因,可以导致不同的国际结果,而还原主义所要解释的国际结果,却往往源自各种不同的原因。这就使还原主义陷入困难的境地,当似乎是产生了国际结果的原因发生变化时,国际结果却依然如此,因而,此种解释不牢靠,也不充分。

二、华尔兹系统理论的建立

仅仅通过国家内部特性的观察,是理解不了国际政治的。在华尔兹看来,作为社会科学的国际政治研究,首先需要处理的是国际政治系统中集体的行为而非个体的行为,一种国际政治的理论,其目的应该在于解释为什么即使个体行为随着时间改变,而在系统中的行为却如此有规律。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抛弃从国家层次入手的幻想。

1.理论构成

华尔兹系统理论的两个关键要素是系统的结构和互动的单元。结构定义的第一个重要原则是系统内各部分的排列原则。国际政治系统中单元的排列原则是分权的、无政府的。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经久未变的特性。只要彼此竞争的单元无法将无政府的国际政治舞台转变为类似国内社会的等级制,国际政治的本质就始终没有变化。第二个重要原则是,结构不能够根据单元的功能来定义,因为国家的功能是相似的,但是可以根据单元能力的大小来定义结构。互动单元的能力变化,会导致系统的变化。

2.第一个关键要素——系统的结构

在国际政治中,行为体的行为随着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根据自己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结构是系统中一系列约束条件,通过奖赏某些行为或者惩罚其他行为来实现选择。结构是原因,可以确定单元的形态,并最终使单元的运转产生某种性质相同的结果。结构的“刚性”对单元来说有两层功能性的含义:一是通过社会化进程限制和行诉行为者的行为,一个是通过竞争来调节单元之间的秩序。在既定结构长久不变的的条件下,社会化和竞争会促使单元的属性和行为具有相似性。

(1)第一个重要原则——排列原则

结构界定系统内各部分的排列或顺序。结构并非政治机构的集合,而是它们的排列。在系统理论中,结构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概念,它产生于主要单元之间的互动。定义一个结构必须忽略单元是如何联系的(即如何互动),而关注它们在彼此的联系中所处的地位(即如何排列和定位)。互动,发生在单元层次。单元在彼此联系中的地位如何,它们排列和定位的方式如何,这些并非单元的性质。单元的安排属于系统的特性。结构是一种抽象,无法通过列举系统的物质特性来界定。结构必须根据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排列及其排列原则来界定。在定义结构时,第一个问题就是各部分的排列原则。系统的秩序原则提供了某一领域中各组成部分联系方式的首要、也是基本的信息。

国内政治系统各部分之间为从属关系。某部分有权发号施令,而其他部分则必须服从。国内系统是集权制的、等级制的,而国际系统内各部分的关系则是平等的。形式上,各国都是平等的一员。没有任何以国有权发号施令,任何一国也不必加以服从。国际系统是分权的、无政府的。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这一经久不衰的特性导致了千百年来国际政治生活就有显著的相似性。

(2)第二个重要原则——单元能力的大小

单元在相互关系中的位置不完全是由系统的排列原则或是各部分在形式上的区别来规定的。单元的位置随着它们的相对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国际政治系统单元的国家不会因功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无政府状态要求系统单元间是一种同等关系。这意味着功能的同一性。那么国际结构只有在单元的能力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

在一个系统中,主要形体的行为以及互动对所有国家命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次要行为体的影响。国家不是,也从来不是唯一的国际行为体。但是结构是根据系统的主要行为体,而非活跃于其中的所有行为体来加以定义的。我们只从构成系统的无穷多的个体中选取其中某一个或几个主要行为体,然后根据它们来定义系统结构。国家在领土、财富、权利和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在面临的任务是相似的,每个国家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重复其他国家的行为,它们的区别在于能力的大小,而非功能。国内政治由各异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单元构成,而国际政治则由同类的、重复彼此行为的单元构成。结构的差异并不取决于单元在特性及功能上的差异,而取决于单元能力的差别。在无政府状态下,单元主要依据其实现类似任务的能力大小来加以区分。

(3)第二个关键因素——单元能力的变化

互动的单元的能力变化,会导致系统的变化。系统的结构随着系统单元能力分配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结构的变化导致对系统单元行为以及它们互动结果的预期也随之变化。一个拥有3个或3个以上强国的国际政治系统分裂成两大联盟,该系统依然是一个多极系统——在结构上有别于两极系统,在后者没有任何一国可以对为首的两大强国构成挑战。在定义市场结构时,无需知道有关公司特定的属性及其互动的信息,除非公司间的合并时公司数量急剧减少。在市场结构的定义中,不对公司加以识别,也不对它们之间的互动加以描述。将公司属性与互动的性质作为市场结构的一部分就等于是说,某一经济部门是否属于寡头垄断类型取决于公司内部的组织以及他们彼此间如何互动,而不是取决于有多少共存的大公司。市场结构是根据公司数量来界定的,在国际政治中则为国家的数量。在这种计算中,能力是唯一的区别标准。

参考文献

[1] 肯尼思·华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汉斯·摩根索著《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商务印书馆,1993

[3] 亚当·斯密著《国富论》,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华尔兹 浅析 理论 建立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