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9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1%,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疗效显著, 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138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 进展快, 可导致患者合并严重的意识障碍, 对人类人体健康、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单纯西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虽然能够发挥一定治疗效果, 但是疗效存在局限性。所在医院在为此类患者开展临床诊疗时,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本研究选取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5月10月9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主要对象, 目的在于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5月10月收治的9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 所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及治疗标准[1], 年龄41~80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患者男23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66.25±3.57)岁。对照组患者男25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63.38±3.6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排除标准[2] ①年龄>80岁者;②对相关治疗药物过敏者;③脏器功能严重损伤者;④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史者;⑤合并严重脑外伤损伤者;⑥精神疾病者及无法定监护人者。

1.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 口服阿司匹林(陕西省万寿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61021251), 50 mg/次, 1次/d。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药方组成(自拟)为:丹参、桃仁各30 g, 红花、桑叶、全蝎、生地黄各15 g, 远志、附子、当归各10 g, 煎汁服用, 早晚各1次。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

1.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3]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并对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全血高切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沉)进行比较。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患者生活能够自理;有效:患者活动功能良好, 但需要他人帮助;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32例, 有效11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显效20例, 有效18例, 无效8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2.61%,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 P<0.05)。见表1。

2. 2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 具有发病快、病情凶险等特征,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可导致患者合并严重的意识障碍, 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均具有严重的威胁[4]。单纯西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虽然能够发挥一定治疗效果, 但是由于长期服用西药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及用药不良反应, 因此疗效往往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祖国医学认为,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中风”范畴, 其主要发病机理可总结为经络血瘀, 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气虚状态, 引发血液运行停滞, 并在特定位置发生淤积, 导致血管闭塞, 引发疾病[5]。所在医院在为此类患者开展临床诊疗时,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方中中药材能够发挥宽胸通阳、温阳化瘀等功效, 可有效增加血流量, 减少耗氧量, 从而缓解缺血性临床症状[6]。现代药理学证实, 中药可有效促进血管扩张, 进一步提高脑血管流量, 改变血液黏性, 因此能够快速改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1%,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符[6]。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疗效显著, 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35-67.

[2]王伟, 韩永升, 韩咏竹.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 27(2):283-286.

[3]陈城, 鲁德甫. 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17):176.

[4]黄廷耀.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 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14):57-58.

[5]马志恒.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00例疗效观察.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5, 29(10):96-97.

[6]彭文武, 张海, 周娟燕,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2例临床分析. 内蒙古中医药, 2015, 34(11):83.

[收稿日期:2016-04-20]

推荐访问:缺血性 疗效 探究 中西医结合 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