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原则永恒

[摘 要]《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尽管遭受了挫折,中国共产党人以其为指导,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和建设的发展。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都秉承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则,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科学发展观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作者简介:周萍(1974-),女,湖南常德人,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基础课部讲师,哲学硕士。

当代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德国学者沃尔夫冈 ·豪格来说,《共产党宣言》以及马克思其他著作中的一些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失去其现实性,在《共产党宣言》中有一些大段的章节,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仿佛马克思当年有一架时间机器,可以让他飞到当代,描述今天发生的事情。对于和马克思同时代的人来说,这些肯定是很难想象的。这段话既引起我们深思,又催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宣言》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曾经飙歌行进、胜利辉煌。然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它跌入低谷。有些人乘机大肆鼓噪“马克思主义失灵”、“社会主义失败”;有些同志也陷入困惑迷茫,甚至信念动摇、理想破灭。然而,事实上《宣言》的基本原则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它将永存于它所开创的伟大共产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中,永存于指导我们事业的科学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中,永存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中。重温《宣言》,能帮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而这代代相传的“脉”,正是《宣言》所揭示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原则

《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宣言》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有着充分的客观根据。《宣言》运用唯物史观考察社会发展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的客观规律。《宣言》深刻地分析了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历史作用,指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同时又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底层,这样的经济地位决定了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地位。《宣言》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一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宣言》进一步指出,阶级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2]这就是说,只要世界上仍然存在着人剥削人的现象,无产阶级就没有获得解放,即通常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解放全人类就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消灭作为私有制发展最完备形态和最后阶级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埋葬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这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一原则的真谛,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可见,《宣言》这一论断即表明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本质,又规定了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和最高的理想信念。

当今社会,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仍然是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不会削弱工人阶级,只会加强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先进性。虽然社会主义在某些国家暂时受挫,但是决不会改变《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必胜的结论,也决不会取消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资本主义当前相对稳定、暂时繁荣,也决不会改变《宣言》关于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也决不证明资本主义将永世长存。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虽然高度社会化,但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尽管在生产、生活条件及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但受雇佣、受剥削的地位根本没有改变,而且社会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工人阶级受剥削的程度日益加深。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并不断加强对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使命教育,加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宣言》揭示的是人类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这个大时代的总趋势、总规律。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也是全人类都要走的共同道路,它具有空间上的普遍性和时间上的永久性。因此,《宣言》作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伟大使命、确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科书,使代代革命者受益无穷。一百五十多年来,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在《宣言》指引下走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道路的。

列宁进一步发展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1905年他从文艺这个侧面提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追悼张思德同志而召集的会议上作《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我们党明确地把为人民服务定为根本宗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在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推向社会。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要求。这样,党的宗旨和政治原则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原则,对建设新型的小康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十分重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这是从《宣言》到胡锦涛论科学发展观传承的一条主脉。

同时,“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原则,又正确地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4]这一原则规定了一切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成为一切真正的共产党人坚守的基本立场、政治原则和革命的人生观的核心。《宣言》阐述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其根本依据就在它始终代表整个工人阶级运动的共同利益,而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即始终“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二、“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原则

为谁谋利益的根本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才能有效地谋利益的问题。其中首要的是指导思想原则,即按什么根据正确地确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问题。

《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5]这段论述讲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一般基本原理具有空间上的普遍性和时间上的永久性,因为它揭示的是人类历史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这一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总趋势、总规律,是全人类都要走的唯一道路。只要这个过渡还没有实现,这些基本原理就不会过时,就仍有它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二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必须随时随地以当时历史条件为转移,决不能生搬硬套。这是因为,从时间上讲,大时代必须经历很多具体的历史阶段(或称具体的时代),每个阶段都必然有不同的特点,必然发生种种复杂的变化,遇到很多前人无法想象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后来人在基本原理指导下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独立思考,探索规律,解决新问题。从空间上讲,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地区,情况千差万别,决不能用统一的模式解决不同的具体问题,而只能靠那个国家地区处于运动核心的人们,从自身实际出发来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情况和各个时代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原则,简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条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宣言》本身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它之所以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断给它注入新的活力。共产党人不仅善于结合实际,而且富于创新精神。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这一原则,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成功地领导革命和建设,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实际的结合中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把马列主义推进到毛泽东思想阶段。邓小平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我国国情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和方针、政策,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二次飞跃,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推进到邓小平理论阶段。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的过程。这一原则在我们党的路线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系统的展开,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这一原则还严肃地提出了后人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一是要坚持。要重视基本原理的指导。二是要发展。恩格斯曾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6]他还说:“要明确得动的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7]

《宣言》中的一个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观点由于受到忽视,曾经造成过严重损失。邓小平的突出贡献不仅在于强调了这一观点,而且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8]并且结合新经验极大地丰富了这一观点。它运用这个观点重新认识中国的国情,得出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为我们党确定现阶段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缺的胜利,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高难度的历史课题。如《宣言》强调“消灭私有制”,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这是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我国实际国情是:生产力整体水平低、多层次、不平衡,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甚至自给、半自给经济还占相当比重。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必然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绝不能急于求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题论述了科学发展观,谈到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是这次党代会的第一大亮点。党中央重申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要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只有公有制经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只有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性互促进,才能保持不断增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和活力。

《宣言》提出的理论原理,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实现需要一个历史过程,但他提出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成为一条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原则,实际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宣言》中的两条原则是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制约、规定着我们全部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从《宣言》到科学发展观的代代相承的“脉”。一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本,是价值原则。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真理原则。两条原则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践中将逐步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推动这一伟大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推荐访问:相承 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