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和谐发展

“中国制造”成为2007年度最大的新闻热点之一。临近岁末,我们有必要驻足回顾一下:在这一年里,哪些质量政策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本刊编辑部对2007年国家颁布实施的上百条质量新政进行梳理后发现,2007年度出台实施的与质量有关的政策法规,主要集中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食品、药品、用水安全监管等方面。其中透露出的信息十分丰富,反映出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保障百姓切身利益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入夏以来,中国出口产品尤其是食品成了一些国家和媒体恶意炒作的对象。不可否认,个别出口产品的确存在质量问题,但是即便是欧美等国家也很难确保生产的产品不出现任何质量问题。有统计显示,2004年到2007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的食品合格率都在99%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出口食品质量不比任何国家差,“中国制造”值得世界信赖。

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法律有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11部;行政法规有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22个。目前,国内食品安全存在个别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法律、行政法规执行不够好。为了表明我国政府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的决心和态度,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保障,2007年7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特别规定》针对我国食品等产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各监督管理部门现有职责分工,对现行法律、行政法规有关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规定,加以重申、明确、细化和补充,使有关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规定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了生产经营者和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赋予了监管部门制止、查处违法行为必要的权力,加大了监管与处罚力度。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从8月下旬开始,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在全国展开。目前,12个100%的整治目标有的已顺利完成,有的正在加快实现。

加强流通渠道监督管理,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环节。2007年5月1日起执行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建立协议准入制度、经销商管理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购销台账制度、不合格产品退市制度等五大管理制度,达到食品在流通环节的可追溯,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2007年9月15日颁布实行的《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储备肉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质量安全标准”,“质检单位应在收到商务部委托检验通知后,依据国家储备肉质量公检有关规定在储备活畜出栏前完成公证检验;依据国家储备冻肉质量公检有关规定在储备冻肉入库时进行公证检验”。“商务部应对储备肉质量情况进行抽查”等等。有了这个管理办法,消费者大可放心采购。

于2007年12月1日刚刚执行的《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屡屡被媒体炒作的转基因食品问题。该办法规定转基因食品属新资源食品,上市必须报批。但是应该强调,该办法并非是新资源食品产业发展的“紧箍咒”,细读一下就会发现,在保证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国家鼓励对新资源食品的科学研究和开发。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敲响了饮用水安全的警钟。作为“入口”产品,饮用水安全不亚于食品安全。2007年5月1日起执行的《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是我国9年来第3次修订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规定以适应中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对城市供水质量要求,必将带动新一轮城市供水水质实施管理制度、体制、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必将带动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地方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的水质监测能力建设。看来管好这一杯清水还真得一部好法规。

关注节能降耗减排

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说到民生,住房问题不能回避。怎样的房子才是高质量的?我们先看3个数字:2.3、97%、700。这些普通的数字出自以下新闻:“统计数据表明:直到2002年末,我国节能建筑面积只有2.3亿平方米。而据分析,我国目前处于建房鼎盛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至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筑面积的总和,而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以如此建设增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

问题似乎很严重。目前,我国已建房屋大量属于高耗能建筑,总量庞大,潜伏巨大能源危机。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我国建筑年消耗商品能源共计近4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而建筑用能的增加对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5%。因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单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耗标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多排二氧化碳52万吨。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耗能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到2020年,空调夏季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能力。

以上内容可以简单地解读为,高质量的房子是节能的。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减少更多的住房使用费用支出,节约中国有限的能源,就得重视和发展节能建筑。于是,2007年7月3日《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横空出世。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可以降低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条例的出台对积极培育民用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健全民用建筑节能服务体系,推动民用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都有深远影响。当然,也不能片面的理解建筑节能就是建造不开空调也能冬暖夏凉的节能房。节能也需要公众意识的升级来保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规定: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摄氏度。”

“衣食住行”,行虽排在最末,但对都市的人们而言,开车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面对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已列世界第3位,2005~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实现年均增长15%。从石油需求看,至202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上下限将分别达6.1亿吨和4.5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60%。目前,国内汽车油耗占石油比重已超过1/3,2020年占比将达60%。

从环境保护看,2020~203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近几年,北京、上海和广州市中心区80%以上的二氧化碳、40%以上的氮氧化合物都来自机动车排放,可见机动车排放对环境影响很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若能够得到持续快速发展,至2020年,先进柴油车占保有量比重达19%;柴油混合动力加汽油混合动力车占10%;燃气汽车占2.0%;生物燃料汽车占2.0%;氢+燃料电池汽车占0.5%;其他类型替代燃料汽车占1%;普通汽油车和先进汽油车占65.5%。这种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对石油的节约替代量将达到6339万吨,将减少汽车用油22.7%。至2030年,新能源汽车比重有望上升到64%,可节约替代石油1.64亿吨,减少汽车用油41%。对环境保护也大有裨益,仅从先进柴油、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3类汽车进行分析,2020年当年就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58万吨(低速情景)~6465万吨(高速情景),减少汽车二氧化碳排放的3.2%~10.0%。

列举这么多复杂的数据,并非考验读者的数学功底,只是向汽车产业界吹个风:随着《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11月1日起执行,新能源汽车与其他汽车产品一样开始实行生产准入制度,企业应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可以预见,面对能源稀缺的现实,新能源技术和节能环保汽车的研发将成为汽车厂商“暗战”的新领域。同时,应该看到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追赶世界汽车工业的一次难得的技术“蛙跳”良机。国家出台这一规则,对于中国汽车整体质量的提升无疑显得格外重要。

于2007年3月1日起实施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将对一个产业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当前,全球范围内一场基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中国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和消费大国,只有以立法的形式,强力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实现有毒有害物质的替代,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才能确保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值得一提的是,该管理办法限制和禁止电子信息产品使用的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PBB)、多溴二苯醚(PBDE)6种有毒有害物质,主要基于环保考虑,并非如一些媒体所言,使用这些产品可以致癌。消费者大可不必为使用办法出台前购置的电子信息产品而恐慌。

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加强药品管理是关乎民生的大事。

当前,药品广告市场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比较突出:一些药品广告未经审查发布;处方药违法在大众媒介进行宣传;有的擅自篡改审查内容发布,广告中夸大药品的功能、主治、适应症等等。药品广告中存在的这些虚假违法问题,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药品市场秩序,影响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有调查显示,当前百姓对药品广告意见很大,为此药品监管部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道,加大对违法广告的打击力度,大力开展了违法药品广告整治工作。对《药品广告审查办法》和《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进行修订,是用制度加强药品广告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依据2007年5月1日实施的这两个新法规,今年药监与工商部门已建立违法发布药品广告的“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违法广告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各类药品展示会、博览会,部分展会经营秩序相当混乱。有的不法分子借机销售假劣药品,有的无证经营药品,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同是在5月1日实施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将对这种混乱状况起到遏制作用。

今后,消费者凡在展会发现有人现货销售药品,千万不要购买,同时可向药品监管部门举报。为加强医疗机构制剂管理,防止医疗机构制剂进入流通领域,新出台的办法明确了药品经营企业不得购进和销售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消费者如果发现药店经营医疗机构制剂,一是不要购买,二是可向药品监管部门举报。

5月1日起实施的还有《处方管理办法》。药品特别是处方类药品的随意使用,直接威胁着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能够有效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为此,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对上市药品实行处方药、非处方药分类管理。今年新出台的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医师及医院的责任。

在众多药品管理法规中,与药品质量关系最密切的要属10月1日起执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7)》。关于新药上市的审批,该管理办法既体现了对质量的严格要求,也对技术含量不同新药的审批效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强调要“严厉查处和打击药品研制和申报注册中的造假行为”。

随着新办法出台,国内医药公司必须适应新的游戏规则。据分析,该办法凸显了两个政策导向:一是力图杜绝新药审批过程中的弄虚作假;二是鼓励药企多做创新类药物的研发。办法出炉意味着药监局的新药审批工作重新走回正轨。

推荐访问:民生 和谐发展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