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文艺与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述评

(1.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当前生态批评研究是我国文艺学与文学研究领域内一种方兴未艾的研究。美国与西方影响下的我国生态批评研究致力于对起源于西方的生态批评进行全面辩证的研究。同时,我国学者也意识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思想的重要性,并尝试在中西方比较视野中积极拓展生态批评的研究视阈。当前生态批评研究能够为我国新时期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当前生态批评研究可以服务于我国当前建设生态型文明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思想交流

中图分类号:1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6)04—0144—05

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的文学研究者在世界范围内首先将生态视角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在文学研究视野中尝试生态思考,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最终被定名为“生态批评”。近年,我国文艺学与文学研究领域内的生态批评研究开始出现,并且有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取得了一些生态批评研究的学术成果。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源于西方的生态批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与研究。从时间上看,当前生态批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全面介绍生态批评的产生与发展状况,解释生态批评的基本概念与原则,描述生态批评从萌芽到确立成为一种文学研究流派的发展过程,为我国学者提供西方生态批评的最新发展态势;第二阶段,对生态批评的理论思想进行梳理,总结与分析生态批评所遵循的思想原则,发掘生态批评的深层思想内涵,使生态批评思想呈现在一种清晰的思考框架内,使其更容易被理解与评析;第三阶段,对生态批评思想进行综合评价,以辩证的眼光发掘生态批评对于文艺理论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对有助于我国当前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的部分谨慎地加以借鉴。这三个阶段大致可以概括为对生态批评的介绍引进、综合梳理与分析评价的过程。同时,这种历时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这三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有时也相互结合,尤其是最近的生态批评研究比较注重生态批评研究与我国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的关联。

近年,我国的生态批评研究发展比较迅速,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批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当前开展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想资源。

一、当前国内生态批评研究的视野

(一)生态批评的动因与意义

当前生态批评研究首先关注的是生态批评产生的动因。生态批评的产生决非偶然,它与当代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的一些人文学科就对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逐渐树立起本学科的生态责任意识,进而完成学科自身的“绿色化”转变。文学研究领域的“绿色化”转变虽然相对滞后,但也逐渐形成本学科领域的生态责任意识与生态思考方法,并以“生态批评”的名义明确地加入到人文学科的生态思想运动当中。生态批评正是在当代面临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中、在生态责任意识的驱使下逐渐产生和发展的,这就是生态批评形成的基本线索。

生态批评研究的动因和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生态危机压力与日俱增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以此作为指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发掘生态批评产生的原因——从当代环境状况、自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文艺理论的时代责任等方面探寻生态批评产生的动因。如果从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出发思考生态批评的产生,可以发现,自然本来是文学不可缺少的母题,却没有受到现代文学理论足够的重视。当前生态意识的觉醒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而生态批评就起始于这种生态意识的觉醒。同时,生态批评的产生可以说是在全球生态情况每况愈下的严峻形势下文学批评的一种自觉行为,是当前文化生态变迁中生态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对生态批评兴起的动因,需要从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中探索,需要在世界文化生态的变迁中考察。此外,如果将西方文艺理论的自身发展与人们对自然与环境的关注结合起来考察,具有跨学科特点的生態批评不仅是文学理论界对欧美“环境文学”与“自然写作”潮流的回应,也是批评者关注环境与自然的必然结果。

可以说,生态批评诞生于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年代,它体现了文学研究领域内生态意识的觉醒,是文学研究领域对生态恶化与环境破环的现实状况做出的积极反应。生态批评表明,文学研究领域已经不再对作为人类生存基础的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保持沉默,学者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自身作为人类—分子所肩负的生态责任,生态批评就是文学研究领域绿色化运动的体现。生态批评在文学研究领域建立起对人类文化的反思机制。同时,它突破了文学研究的既有疆域,将目光延伸到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

对生态批评学科意义的研究是国内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学者们尝试从拓宽学科视野、建立新的批评范畴与自身实践意义等多种角度分析生态批评的学科意义,力图发掘生态批评的各种深层价值。就生态批评的主旨和实际意义来说,生态批评坚持一种系统整体论的观点,主张和谐、均衡、适度的原则,因此给阶级、性别、种族等当前十分流行的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内容。生态批评方法的兴起同文学批评中业已流行的社会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一原型批评与格式塔一心理学批评等方法一起为文学批评增添了新的批评武器和视角。同时也可以运用文学批评的阵地宣传生态理论,推动环保运动,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从生态批评探索生态危机根源的角度来看,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其本体特征和独特价值就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评一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此外,如果从拓展文学研究视野的角度来探讨生态批评的学科意义,那么生态批评不仅是严肃的批评家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扩大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将文学批评的视野向自然敞开了。生态批评标志着文学研究跨越出人文学科的疆域,跨向了自然科学与自然。文学批评本身应该处于一个开放的、与外界不断对话的过程中,位于学术前沿的生态批评正展示出这种开放与交流的特点。同时,生态批评以对人与自然的联系的关注使批评家进一步突破文本的社会历史语境,站在地球生物圈的高度考察传统文学经典的构成、现存经典的构成、现存文学理论的得失,从而能够再现缺席已久的自然在文本乃至文化中的地位。就实践意义而言,生态批评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声中、在生态危机昭然可见时应运而生,这表明文学研究者对生态环境实际问题的关注,表明文学研究者相信文学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资源,可以用来修补导致人类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人与自然不协调的对立关系。再者,从人类自身视角而言,自然

可分为外部自然(物质生态)与内部自然(人类的精神解决生态)。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不是单纯解决狭义的自然生态,而是解决人类的精神生态问题。生态批评有助于人们实现既符合生态主义理想又能在现实中达到的一种深层的、精神意义上的“回归自然”。总之,生态批评的学科意义可以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和探讨,多样性的研究能够加深对生态批评的理解,有助于正确与全面地评价生态批评,同时也为生态批评的未来发展导向提供某种参考。

(二)生态批评的学科特点与性质

生态批评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鲜明的学科特性。生态批评在萌发时期就突出强调了自身拥有的生态与文学研究的跨学科特性。当前的生态批评成果也体现出生态批评将文学研究与生态学、深层生态学、自然地理与博物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特点,充分说明了生态批评思考的开放性。同时这也表明,生态批评在某方面还处于实验性研究阶段,正在尝试各种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现在还无法确定哪种研究方法能得到认可并得以保留。

生态批评突出的学科特性是我国当前生态批评研究比较关注的内容。目前的研究对生态批评的学科特性进行各种提炼和分析,从多角度、跨学科的意义上进一步阐释生态批评这一崭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就生态批评的理论起点问题而言,生态批评虽然引用了一些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和环境科学的研究数据,但从整体上看,生态批评里的自然科学成分并不突出。生态批评家主要吸取的并非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成果,而是生态学的基本思想,也就是生态哲学思想。生态哲学才是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起点与依据。从生态批评的学科基础来说,西方生态批评不是文学批评与作为自然科学的生态的平均结合。生态批评以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并从中提取了大量現象,加以人文学科或文学式的研究批判;生态批评吸收了生态哲学或生态智慧的一些基本概念。

如果从生态批评的策略、思想倾向或情感归属等角度解析生态批评,也可以发现它的一些学科特性。首先,在某种意义上,生态批评更多的是视角与策略上的新颖。生态批评与新批评、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相比,更容易受到问题的驱使,而不是方法论的驱动。其次,就生态批评的思想倾向而言,它所借助的思想武器是20世纪后期的西方解构主义思潮,特别针对以“人”为中心的西方传统意识,对单纯的社会人文关怀提出了挑战,把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提高到人类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重要程度,这与后现代文化影响下人们对启蒙主义的人文理想普遍产生怀疑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就生态批评的精神实质来看,它是从自然的角度、站在自然和生态的立场研究文学与环境的关系的,旨在为自然本身恢复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理论的探讨,促进“自然写作”,进而起到对读者进行生态保护和自然意识的启蒙作用。生态批评也可以视为人们追寻伊甸园的梦想。换言之,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环境伦理思想。人类应当怀着一种生态良心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生态批评的兴起与人们追寻伊甸园的梦想一样,反映出人类在生态危机中的一种回归心理,是人类对于自己生命的源头、立足的根基、情感的依附与心灵的栖息地的眷恋。同时,生态批评与人类的知识系统的变化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生态批评意味着基于“人类文明知识系统”大转移之上的“文学批评时代性转移”。

(三)生态批评与文化批评

生态批评与文化批评有着紧密的联系。事实上,生态批评非常关注人类文化中涉及的自然或生态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有些生态批评家直接将生态批评定位于对人类文化与自然关系的研究。美国生态批评家威廉·霍沃思给生态批评家下的定义就是:“生态批评家是对描绘文化对自然之影响的作品进行评价的人,生态批评家赞颂大自然,谴责对自然进行掠夺的人,同时他希望通过采取行动来逆转掠夺者对自然造成的破坏。”而英国生态批评家理查德·克里治也从文化批评的角度指出,生态批评就是“一种新的环境主义文化批评,是环境主义早该采取的,跨越自然科学、地理、与社会科学进入‘人文’的步骤……生态批评首要任务是对有关文本与思想进行评价,而评价的依据是它们对环境危机所做反应的一致性与有效性”。可以说,生态批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点就是环境危机时代的文化反思。

当前的生态批评研究也很关注生态批评与文化批评的密切联系以及它对人类文化进行的重审与反思。综合起来,学者们大都认同生态批评所具有的文化批评性质。首先,生态批评对整个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的关注理应被视为生态批评的一个关键特征,把生态批评定义为研究文学乃至整个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的批评,这种定义揭示了生态批评最为关键的特征。就其文化反思性而言,生态批评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批评,即以深层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通过文学艺术这种形式对社会与生态有关的问题进行评价或者是通过理论批评的形式对文学艺术中涉及生态的问题进行评价。但无论如何这是审美的物化形态一文艺与深层生态学的一种结合,从而为生态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实践的基础。可见,作为一种文学与文化批评,生态批评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思考人类文化如何影响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发现造成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换言之,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世界各国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生态批评现在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研究领域,扩展到对人类文化与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圈之间关系的思考,体现出从文学文本到文化思考的跨越。

(四)生态批评的理论发展与困难

生态批评从流派形成到今天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是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流派,其自身的历史较短,仍处于发展阶段,自身理论思想还远未成熟。因此,作为一种正在探索与发展中的文学批评方法与流派,生态批评在自身研究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需要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当前生态批评研究首先肯定了生态批评的重要意义,但也指出生态批评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例如,生态批评确实对促使人们认清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缺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果它要真正达到理论上的相对成熟,还必须在继承前人生态思想成就的基础上,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一些重大思想问题,进而建立新的生态哲学体系。换言之,生态批评不应该仅仅是“具有颠覆性的学科”,还应当是具有建设性的学科。作为一个尚在起步阶段的研究,国内外不少学者对生态批评的目的、理论背景与独立存在的价值尚存疑虑,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此外,生态批评的一些探索性的理论观点也需要改进,有待于包括生态批评研究者在内的理论界的进一步讨论。

总体而言,生态批评面对的问题与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态批评对涉及人类文化、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的反思与批评可谓卓有成效,但从理论构建角度来看,生态批评的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换言之,生态批评的“批评与重审”鲜明有力,而“建设性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一方面,这与生态批评形成时间短、理论成果积累相对较少有关,另一方

面也说明,包括生态批评在内的人类生态智慧的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参与以及更多的努力,生态批评追求的生态文明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生态批评需要积极探索自身的理论之路。有些生态批评家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他们尝试吸收当代存在论哲学、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与文化诗学的有关理论思想,以此作为自身理论建设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基础。第二,生态批评在反思与批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观点还有待商榷。有些比较激进的观点需要仔细分析,既要区分出合理的、有价值的部分,又要发现其中比较片面的成分。

二、生态批评研究与文艺学建设

生态批评最早萌发于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文学研究领域,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为一种文学研究流派。中国的“生态文艺学”命题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与西方生态批评流派确立的时间相距不过几年。可以说,中国生态文艺学的探索从一开始就与西方生态批评近乎同步发展,二者处于一种共时的生态批评一生态文艺学构建过程。西方生态批评的理论探索与生态文艺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西方生态批评与生态文艺学都可以视为当代环境压力在文学理论领域产生的反应。在很多情况下,当代环境问题就其范围来说往往具有世界性特征,此时中西方需要共同面对某些世界性环境问题,这就要求二者在共同的生态思考平台上进行沟通与交流,共用一种具有类似主旨的话语。同时,中国虽然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自身的工业化生产程度较低,然而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所面临的某些环境问题在中国也时有发生。换言之,与西方生态批评相似,这种局部环境压力也是中国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研究的背景。由于这种世界性的相似背景,我国立足于生態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也具有全球性视野,处于一种世界性生态批评一生态文艺学的思想交流过程。从出现的时间先后来看,西方生态批评的理论探索早于生态文艺学的有关研究,积累了较多的理论探索经验。这些理论探索经验可以成为我国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美学研究的一种资源,当然,前提是要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与评价。

作为中国的生态批评研究者,学者们往往在研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西方生态批评与我国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事实上,从文艺学与美学理论对文学批评实践的指导意义来看,生态批评与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密切相关。就它们的关系而言,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方法,可以将其视为生态美学的实际应用。换言之,生态美学的实际应用派生出文学的生态批评,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文学批评的视角。

很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愿:希望利用中国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抓住构建生态文艺学的机遇,在中西交流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艺学与生态美学。无需赘言,生态批评研究的确可以为我国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流派正在蓬勃发展,它对世界各国的文学研究领域都产生了影响。从中西对话的角度来看,我国当前开展的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和美学研究与起源于西方的生态批评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中国底蕴丰厚的文论、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学者也是西方生态批评的重要思想资源。多年来在文学理论领域饱尝“失语症”困扰的中国学者正好可以抓住这一构建生态文艺学的机遇,建立一门有中国特色、有坚实中外理论基础的新学科。国外生态批评的良性发展有助于我们参与并开展中国“绿色文学”研究的信心。了解西方生态批评的研究成果既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又可以使我们看到其中的问题和困难,这有助于我们明确以后的目标和途径。此外,西方生态批评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这些生态思想不仅是西方生态批评的资源,同样也可以作为生态文艺学建设的思想资源。从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到18—19世纪的哲学思潮与浪漫主义文学中蕴涵着大量的生态哲学思想,存在一条绵延数千年的生态思想发展线索。这些生态思想不仅是生态批评的重要思想基础,同时也可以成为中国生态文艺学自身建设的思想资源。与此同时,西方生态批评家也试图在中国文化中寻求生态智慧,因为中国有着悠久的生态思想传统。可以说,与先前的一些文艺思潮不同,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生态文艺学没有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使我们有了介入这场批评运动的实力。换言之,我们应认真思考如何将中国文化传统中丰厚的、但相对松散的生态思想转换成批评的力量,以开放的态度建构中国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

当前生态批评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涉及中国学者凭借自身丰厚的生态思想传统与西方进行生态视角的文艺理论思想的交流与共建。生态批评为中国人文学科提供了进行平等学术交流的机遇,中国的学者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机遇,一方面积极促进中国和西方在这一领域内的交流与互补,在中西文论对话的绿色平台上及时地参与到世界生态批评一生态文艺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另一方面也借此机会缩小我们与西方人文学科在某些领域的差距。

近年,我们正日益缩小与世界主流学术的差距,西方相继兴起的后殖民批评、性别研究、身份政治研究等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分别介绍到中国,而生态批评更是为中国人文学科提供了一个与西方学术界接轨的良好机遇。其原因是:在生态批评思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全人类需要共同应付的、决定全人类未来出路的问题。环境问题困扰着所有国家与所有学科的学者。另外,从中国自身的思想资源看,中国文化中蕴涵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深刻的生态思想财富,这与西方生态批评对二元论的解构企图不谋而合,中国学界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传统思想资源参与国际学术争鸣。此外,就生态批评自身宽泛的学科性质而言,作为跨学科的生态批评,其跨学科的相同的阐释学思维方法也决定了它的跨文化性与国际性。目前,西方的生态批评也尚未成熟,中国学者拥有参加生态批评建构的机遇,可以不必等到重构它的时候才参与其建构,这使中国学者有可能实现双重超越——超越自己的文化遗产,超越西方,真正走到国际学术的前沿。

毫无疑问,中国丰富的生态思想传统为生态文艺学参与世界性生态文论的交流与构建提供了机遇。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中蕴涵的“天人合一”的丰富的生态智慧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研究中的生态思想成果是中国参与世界生态文艺理论构建的坚实基础,中国学人完全有能力为世界性生态文艺理论建设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西方生态批评注意到东方古老的生态思想传统对生态批评的价值,这种对东方古老生态智慧的重视也是西方生态哲学与生态批评自身理论建设的需要,这为中国生态文艺学参与世界性生态文论的构建提供了机遇。越来越多的西方生态思想家和生态文化研究者认识到,发掘和引入古代东方生态智慧,很可能为生态哲学与生态批评解决自身的理论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启发。可以说,生态批评对中国古

老生态智慧的关注为中国学者提供了走向世界学术论坛的契机,以中国古老生态智慧为思想基础的中国学者完全可以为全球化的“绿色文学”研究提供极富启示性的思想资源。

三、当前生态批评研究的意义

近年,关于当代西方生态批评的研究发展迅速,这些研究在我国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我国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生态批评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起源于美国与西方的生态批评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由于我国当下立足于生态视角的生态文艺学和生态美学研究与西方生态批评的理论研究部分有着部分相似的研究内容,因而关于西方生态批评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为我国开展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提供一种思想资源或思路上的启发。

第二,生态批评研究在对西方生态批评思想进行综合梳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清晰的生态批评研究的思想框架。这种提炼与剖析西方生态批评理论内涵的思想框架不仅有助于生态批评研究自身的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我国学者建立适合自身的逻辑思维框架。例如,对生态批评的概念、研究范畴与理论原则的梳理与总结,除了可以幫助人们全面理解西方生态批评的各种思想观念外,也有助于我国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学研究有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的明确,为相关研究课题的阐发提供一种可供参考与对比的框架。

第三,当前生态批评研究在介绍、分析与评价生态批评的过程中既注重发掘生态批评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没有忽视生态批评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指出生态批评需要改进与提升的地方。实际上,对生态批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辩证分析也为中国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的自身建设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四,对起源于西方的生态批评的研究是中西方生态视角的文艺理论思想进行双向交流的前期工作之一。生态批评研究为中国学者打开理解西方生态批评思想的视窗,但这只是完整思想交流过程的一半,另外一半需要中国将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理论探索呈现在世界面前,这一任务还有赖于中国学者对中国生态思想传统的发掘与理论创新,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视角的文艺理论思想展现给全世界。综合当前我国生态批评的研究,大部分研究是以西方生态批评的梳理与评介为主的,这些研究工作为我国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源,但针对生态批评的理论研究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此外,当前生态批评研究还需要加强中西生态视角的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加强中国自身生态批评理论构建意识,促进中国特色的生态视角的文艺学研究的发展,使其成为世界生态视角的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20世纪最后20年的中国文艺学研究领域,可能只有生态文艺学研究拥有最有利的机会,能够共时地参与到世界性生态视角文艺理论的建设过程,这对中国生态文艺学研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机遇,生态文艺学有机会共时地参与这一世界性文艺理论的建设,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中西文艺理论的交流切磋。作为挑战,我国当下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和美学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正在进行各种理论探索与尝试,有些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因此,当前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研究可以直接参考的理论资源比较匮乏,很多理论研究需要自己摸索与尝试。既然是探索与尝试,就会遇到困难,如果成功地克服了各种困难,就会迎来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第五,值得关注的还有当前生态批评研究的发展问题。最近几年,我国生态批评研究对生态批评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积极研究,为我国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生态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同时,我们也看到,不论是西方生态批评本身还是我国当下生态批评研究都还处于蓬勃发展的过程,它们仍有较大的发展与提升的空间,需要我国学者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阈。当前,一方面囿于西方生态批评自身理论的不成熟,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关于生态批评的深层研究还相对较少,所以,当前生态批评研究还需要在理论的广度与深度上进一步拓展。同时,在当下生态批评研究领域,中西生态视角的文艺理论的比较与交流研究也需要加强,有些学者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但这仅仅是起步。中国传统与现代生态思想资源也需要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进而参与到世界性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理论的构建过程。当前生态批评研究作为立足于中国视角的生态批评研究,有必要也有责任将中国古今的生态思想资源与西方生态批评研究结合起来,进行共时的比较与交流,使之融入世界范围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的共同探索。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zwsf_002@163.com)

收稿日期:2006—04—20

作者简介:1.李晓明(1971— ),男,山东泰安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后研究人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西方美学和美国文学研究;2.吴承笃(1979— ),男,山东曲阜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西方美学研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述评 文艺 批评 生态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