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二代的苏联岁月


打开文本图片集

蒋经国留苏,父亲蒋介石表面上自称“宁可绝后”,但终归血浓于水。

1925年10月,上海江湾港口,悠长的汽笛声中,一艘苏联货轮缓缓驶出。一群十几岁的年轻人,站在甲板上,望着逐渐远去的港口,唱起了《国民革命歌》和《国际歌》。

这群年轻人,与其后数批国共两党选派学生一起,将要经海参崴乘火车前往莫斯科,赴苏联学习革命。除超两百名国民政府考派留学生外,出于巩固国民党上层人士关系的考虑,这些人里还包含20位由苏联顾问鲍罗廷特别推荐的国民党要员子弟。

当然,要员子弟名单里,还有无法被忽视的蒋经国,日后在中国近现代史留下深深足迹的他,当时只有15岁,也只有一个身份——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的大公子。

共青团员蒋经国

蒋经国留学苏联,其实一开始蒋介石是拒绝的。

年轻的蒋经国比父亲更“革命”,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在上海浦东中学就读的蒋经国积极参加示威游行,结果被学校以“思想危险、行为越轨”为由开除。

但当他向父亲提出去苏联留学的要求时,刚刚从苏联考察归来的蒋介石并没有同意——他对苏联的印象并不好。

不过,蒋经国去苏联的意愿十分强烈,苏共代表鲍罗廷也把他圈进了赴苏名单,再加上国民党元老吴稚晖、邵力子等人竭力劝说,“处于两可之间”的蒋介石最终还是首肯。

1925年11月,蒋经国与同学们抵达冰天雪地的莫斯科中央车站,随后全员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校方给每一个中国留学生都取了个俄文名字——蒋经国从此在苏联被称作“尼古拉·维拉迪米洛维奇·伊利扎洛夫”。

尽管离开上海之前,蒋经国已经正式加入了国民党,但时处国共合作,同学们虽由两党分派,彼此相处倒也融洽。而蒋经国对共产党员的印象却比对国民党员好得多。

这其中也不乏好友邵志刚对蒋经国的影响。由于父辈的关系,加上在上海时都参加过“五卅运动”,赴苏之前经瞿秋白推荐介绍加入中共的邵志刚,与蒋经国的关系特别亲密,常常辅导小三岁的蒋经国学习俄语,而蒋经国也喜欢邵志刚陪着他,为他当口头翻译。1925年12月底,经邵志刚介绍,蒋经国被批准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几个月后,一位从巴黎来的小个子插班生担任了蒋经国的团小组长,他叫邓希贤,后改名邓小平。

思想上,蒋经国也积极向革命靠拢,他写了一篇文章叫《革命必先革心》,鼓吹“在中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这一篇蒋经国留苏期间最早留下的文字记录,被莫斯科中山大学贴上墙报《红墙》。校方十分欣赏这篇文章,将这位年仅15岁的作者拔擢为《红墙》的编辑。

不过,在关于中国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上,蒋经国与中共的观点有所不同。他相信,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将在父亲的领导下统一中国,完成国民革命的任务,中共只能充当配角。

“打倒反革命蒋介石”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最初一段日子,蒋经国算得上春风得意。大约1926年底,16岁的他有了一段罗曼史,与冯玉祥长女、15岁的冯弗能坠入情网,不久就结了婚。冯弗能与大哥冯洪国1926年5月才被父亲冯玉祥送来苏联,冯洪国崇信共产主义,一度与蒋经国、廖承志并称“赤色三公子”。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反苏反共”。

作为蒋介石之子,蒋经国一下成为了矛盾的焦点。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父亲划清界限。在中山大学举行的声讨蒋介石罪行的大会上,蒋经国跳到主席台上,激动地用俄语振臂高呼:“打倒反革命蒋介石!”

不久,蒋经国又在苏联《消息报》发表给父亲的公开信:

蒋介石的背叛,并非意外,当他口头颂扬着革命的时候,已渐渐地开始出卖革命,一心想和张作霖、孙传芳共流合污。他的革命事业,已经结束了。就革命而言,定了死刑。背叛了革命,从此他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敌人。过去他是我的父亲、革命好朋友。去了敌人的阵营,现在他是我的敌人。

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冯洪国,当他得知自己的父亲响应国民党的“清党反共”政策后,在1927年8月20日的《真理报》上发表声明,与父亲断绝一切关系。

苏共中央也曾通过莫斯科中央大学的共产党支部,要求冯弗能与冯玉祥划清界线。没料到,冯弗能坚决不愿与父亲反目。在政治和亲情面前,她选择了亲情。

“四一二”政变意味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终结,也意味着中国国民党与苏联当局的蜜月走向了尽头。第三国际东方部和苏联当局采取报复政策,一面解散“国民党旅莫支部”,一面在中山大学发布通知:国民党员留学生可自愿选择留校或在一定期限内提出回国申请。

通知发布后,共有一百七八十人要求回国,中山大学决定分四种回国路径分批遣送这些学生。至1927年8月下旬,国民党籍的学生几乎全部被清退并遣返回国。

冯弗能也在要求回国成员之列,并试图劝说蒋经国与她同行,蒋经国拒绝了。不仅如此,蒋经国还在1927年7月向莫斯科中山大学党委会写了一封自白书,宣布断绝与冯弗能的夫妻关系。他在自白书里声称,“她想对我加工(改革思想),我也曾对她加工”——暗指冯弗能是国民党派来监视、影响他的。

1928年5月25日,冯氏兄妹终于获准回国。此后,蒋经国与冯弗能终生不复相见。

留在苏联,很难说是好是坏。没有选择与妻子一同回国的屈武,和左权、刘云等5人被保送到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但在1928年夏天,于芝秀以“通共”罪名被国民党清党委员会拘捕,经国民党元老李烈钧出面保释,她才得以出狱,同时被迫公开发表声明,与屈武断绝了夫妻关系。

至于已经公开与蒋介石“决裂”的蒋经国,苏联当局并不打算让他回国,几次驳回了他的回国申请,“让蒋经国回国,他一定会成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

实质上,蒋经国成了“质子”。

第四类布尔什维克

应该说,苏联当局还算“优待”蒋经国。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提前毕业后,蒋经国先在莫斯科军事特种技术学校进修,半年后被保送进入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军政大学学习。

1929年12月,蒋经国被接受为苏共第四类布尔什维克党员——所谓第四类,指的是“人民敌人”的子女。

1930年,蒋经国曾有一次机会回国。那时,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军政大学毕业,以至于斯大林指示苏共中央有关部门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商议,准备把蒋经国派回中国,参加中共领导的红军。但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拒绝了斯大林的建议。

蒋经国到红军工作的请求也落了空。他被派到莫斯科的狄拿马电气厂当机械工具操作工人,共产国际要他“体验无产阶级的生活”。

他的一举一动都必须通过莫斯科决定,并受到密切监控。

陷入失望不满情绪的蒋经国,又惹上另一场政治风波。1931年,他的中山大学同学、已经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王明来到苏联,两人在一次会议上发生口角。勃然大怒的王明,指称蒋经国为反党、反苏维埃、反革命的“托洛茨基派”,要求苏联严惩。

恰逢彼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中、苏、日三国之间的形势紧张、微妙。苏共中央出于政治斗争需要,对蒋经国采取了保护措施,只是把他安排到莫斯科郊外石可夫集体农场劳动。第二年,他被送到西伯利亚的阿尔泰地区做工。

意外的转折

蒋经国留苏,父亲蒋介石表面上自称“宁可绝后”,但终归血浓于水,在其日记中留下了真实想法:“余近来甚为我经儿忧虑。呜呼!经儿为吾母所最疼爱者,余乃弃之于外邦。中正不孝之罪,于此为甚。”

随着中、日、苏之间关系不断变化,蒋介石一再通过外交努力让蒋经国返国,但均被斯大林拒绝。不过,蒋经国在苏联的生活状况,倒是有所改善。

他被调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家重型机械厂做技师、助理厂长,后成了当地《重工业报》的主编。1935年,蒋经国与这家工厂的女工白俄罗斯姑娘芬娜(后改名蒋方良)相恋、结婚,同年12月生下长子蒋孝文。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给中国抗战带来戏剧性转变,也改变了蒋经国的未来。苏联终于同意蒋经国回国,让他影响、支持蒋介石坚持联共抗日的方针。

1937年3月25日下午2时,留下书面保证“回国后绝不反对中国共产党或附和托派”后,蒋经国偕全家离开莫斯科,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康生陪同,乘火车经海参崴回国。

“赤化”烙印

回到中国,蒋介石好几天没有召见这位12年没有谋面的长子。

在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说情下,蒋介石才答应见长子。一进门,蒋经国就向父亲跪下,三叩首以表达与过去12年彻底决裂的态度。

蒋经国说到做到。在这之后,他不再是苏联共产党员“尼古拉”同志。相反,他以坚决的“反共”立场,出现在中国政坛。

但“赤化”烙印,不是这么简单就能消除的。

在他之前回国的冯洪国,同样迅速与父亲冯玉祥恢复了父子关系,并很快在父亲的保送下东渡日本求学军事——在学期间,他秘密地加入日本共产党,并在1931年7月毕业后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他历任重庆市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重庆市政协委员。

比蒋经国晚一年归国的屈武,辗转抵达重庆,住在于右任家中,与于芝秀破镜重圆的同时,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从事统战工作。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同时也是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主席。

即便是蒋经国,也难脱“赤化”影响。

蒋经国的政治生涯始于1938年的江西时期,在那里,他提出“三年计划”,目标是将江西建设成一个“没有共产党的共产主义天堂”,而事实上,不过是苏联“五年计划”的照搬照抄。

不光是江西时代,实际上,多年之后,他在台湾实施的“十大建设计划”,都还让许多研究苏联斯大林时代的历史学者,有一种依稀似曾相识的感觉。

政治上的影响更为深远。蒋经国深信,一个治理国家的领导人必须两条腿走路,要抓住民心得靠计划经济,要抓住政权,则要仰仗秘密警察。

1947年2月,蒋经国向蒋介石提出了“特种监察网组织计划”。该计划集中央调查统计局、保密局、国防部第二厅、宪兵司令部、首都警察厅、交通警察总局六个情报机构的权力于一身,如果蒋介石接受了这项构想,那么蒋经国将取代戴笠,成为新一代更有实权的特务首脑——不过,因为内战的原因,该计划被蒋介石无限期搁置下来。

败退台湾后的蒋介石曾总结教训,结论之一就是政治思想工作不力。因此,1950年3月,他任命蒋经国担任“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和总统府资料室主任(后改为“国家安全局”)——前者是军队中的政治机构,后者则是“特种监察网组织计划”的变体。直到1988年去世,蒋经国都是“国家安全局”的实际领导。

但要承认的是,台湾受美国影响太深,使得蒋经国时代的台湾,虽有些许苏联形象,但并非“复刻版”。而自从蒋经国逝去后,这些许形象,至少在台湾,已消失无踪。

(治中荐自《看天下》)

推荐访问:苏联 国民党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