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102例与体检健康者(对照组)96例,分别检测分析两组血清Cys c等生化指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再根据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将所有入选对象分为健康无颈动脉斑块组(73例)、高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35例)和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67例),比较分析三组血清CysC、生化指标、年龄及其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血清Cys C和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血清Cys C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血清Cys C、年龄显著相关(r=0.26~0.32,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ys C是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B=0.48,P<0.01);在调整年龄进行偏相关分析显示Cys c与IMT的相关性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r=0.20,P<0.01)。结论血清Cys c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IMT有一定的关系,可作为其预测指标之一。

[关键词]胱抑素C;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5)03-0177-04

高血压病是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可导致心、脑、肾及血管多个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血压升高可损伤动脉内膜,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发展,而颈动脉是最易受累的大血管之一。颈动脉内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是一个反膜及中层厚度(IntiIm.Inedia Thickness,IMT)是一个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无创性指标,对早期评估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进行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变化不仅反映早期肾功能受损,同时也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等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但国内对此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检测高血压患者血清Cys C水平和颈动脉结构的改变,探讨Cys C水平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0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干部病房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02例,男53例,女49例,年龄36~85岁,平均(59.49±1.27)岁,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高血压诊断分级标准,并排除:①继发性高血压;②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心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③合并有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及急、慢性肾功能不全;④妊娠妇女、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急慢性感染、痛风、高血脂、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选取健康体检人群96例,男50例,女46例,年龄34~89岁,平均(53.27±1.29)岁,其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均正常,无高血压及冠心病病史。其他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完整,获得知情同意者。1.2方法: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经专业超声医师采用美国Agilent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进行颈动脉检测,S12血管专用探头频率为5~12MHz。思者取低枕仰卧位,颈部伸展后头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及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纵横轴实时二维图像,观察各段的IMT,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斑块形态特点。当管壁平整光滑,IMT<0.9mm时,即视为正常;当IMT≥0.9mm但<1.2mm时,即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当颈动脉系统的任意一个血管节段存在突入管腔的回声结构,表面不光滑或局部IMT≥1.2mm时,视为颈动脉斑块。

所有患者清晨空腹抽取无抗凝剂静脉血2ml送检。血标本按操作要求处理,均在2h内完成检测。Cys C、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血糖、血脂测定采用美国Beckman Coulter DxC80全自动分析仪(试剂、标准品、质控品均由浙江夸克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版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 ±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颈动脉IMT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分析颈动脉IMT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s 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颈动脉IMT测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颈动脉斑块分组间各项指标的比较:根据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将所有入选对象分为健康无颈动脉斑块组73例、高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35例和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67例。年龄、Cys C、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以及载脂蛋白A水平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及脂蛋白(a)水平在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与颈动脉IMT的单因素Pearson分析:颈动脉IMT与年龄、Cys C以及尿酸呈正相关(均P<0.05),与载脂蛋白A呈负相关(p<0.05),见表3。

2.4 颈动脉IMT相关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年龄、Cys C、尿素氮、肌酐、尿酸、载脂蛋白A为自变量,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Cys C和LDL是颈动脉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4。

3 讨论

Cys 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之一,在所有的有核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生理作用是参与细胞内外蛋白水解的调控,保护细胞免受不适当的内源性或外源性蛋白酶水解。血清Cys C为小分子蛋白,能自由地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在肾小管近端细胞降解,由于Cys C产生率恒定,与肾脏血浆清除率有良好的相关性,故国内外Cys-C 一直被建议作为一种替代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的内源性标志物。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血清Cys C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并可以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

Sanae等对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Cvs C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不Cvs C水平与IMT显著相关(r=0.54,P<0.01)。o’Hare等研究了既往无外周动脉疾病的4025例患者的Cvs C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发现,cvs c水平最高者(>1.27mg/L),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年发生率为0.43%,而其余的患者年发病率不到0.21%。研究者认为,血清胱抑素r水平升高与肾功能相关外,还能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标志。但Cvs C是怎样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不清楚,考虑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时候,病变部位释放出来Cvs C,并且对炎症细胞释放出来的组织蛋白酶活性起到了调节作用,并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与趋化功能而参与炎症过程,故血清中Cvs-C的水平可反映炎症的活动程度。

本研究首先将高血压组与健康体检组进行比较,发现高血压组血清Cvs C水平明显升高,且高血压组IMT也显著升高。进一步将所有入选对象分为健康无颈动脉斑块组、高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和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并在这三组间进行比较,发现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血清Cvs C明显高于前两组。Pearson相关分析也显示血清Cvs C与IMT显著相关,这与Sanae等研究结果一致。本文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与年龄、血清Cys C、尿素氮、肌酐、尿酸、载脂蛋白A、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Cys C和LDL是颈动脉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由于血清Cys C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为了避免年龄因素对Cysc的影响,在调整年龄因素进行偏相关分析显示Cys C与IMT仍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血清Cys c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IMT呈正相关性。

综上所述,高血压病患者常伴血清Cys C升高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血清Cys C可能与升高的血压协同,加重血管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临床上检测Cys C水平可以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有利于对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治疗。

推荐访问:血清 相关性 硬化 高血压患者 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