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莱姆病是一种通过蜱叮咬人、兽传播的人兽共患病,致病病原体主要是伯氏疏螺旋体,对莱姆病诊断方法的研究将对莱姆病的治疗起到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检测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18-01

1 前言

莱姆病是一种全球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后主要对人体多系统、多器官造成损害,该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因此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因而实验室检验结果对临床疾病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主要的检验方法可分为病原学诊断、特异性抗体及分子生物学检测。

2 直接检测

直接检测即直接分离菌体用BSK培养基培养,生长14天后,暗视野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但因其生长缓慢,培养条件高,且长期抗生素治疗的慢性病人血培养常为阴性,因此不用于常规临床诊断。但是如果分离培养出螺旋体,可视为“金标准”[1]。

3 免疫学技术检测

3. 1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伯氏疏螺旋体的表面有大量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成分,如脂质、蛋白质、脂蛋白、糖类等。伯氏疏螺旋体具有7~11个特征性抗原结构的周鞭毛,含有具有免疫原性的鞭毛素,能够引起强烈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免疫学诊断中莱姆病螺旋体的几种主要抗原有鞭毛相关蛋白FlaB、鞭毛外鞘蛋白FlaA、OSPC和VlsE[2]。其中鞭毛蛋白FlaB感染莱姆病螺旋体几天后即可出现强烈的IgM和IgG反应。目前已经建立了很多特异性检测方法,最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荧光试验、蛋白印迹法,也有免疫层析法和斑点试验等。

3.2 ELISA

ELISA实验是一种间接诊断方法,菌株作为抗原时需要细菌表面能够表达OspC,同时作为抗原物质的还有DbpA、全细胞抗原、重组抗原和合成抗原。ELISA技术对莱姆病患者IgG和IgM抗体进行检测,对重组抗原OspC、鞭毛蛋白抗原片段以及全细胞抗原进行比较发现重组抗原检测敏感性优于全细胞抗原[2]。感染莱姆病的动物临床症状通常容易被忽视,检测血清抗体对于动物中莱姆病的诊断显得比较重要,且血清抗体可以在感染动物体内存在数年。

3.3 免疫印迹法

免疫印迹法广泛应用于血清和血浆中有抗体出现的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用免疫印迹法对莱姆病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其特异性高于ELISA和IFA。免疫印迹法的结果用特异性条带来表示,美国建立了两种诊断标准:IgM蛋白印迹阳性标准是在3条特异带(OSPC,41kDa或39kDa)中存在2条即可;IgG蛋白印迹阳性标准是在10条特异带中存在5条即可[3]。近年来有很多研究对免疫印迹法的进一步发展对临床上莱姆病螺旋体的诊断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诊断方法,同时也发现了很多抗体检测都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

3.4 蛋白质芯片技术

过去的十几年里,DNA芯片技术为全方位的基因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很多作用,同时作为疾病检测技术引导了生物医学研究方向的转变。采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对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蛋白质的作用和表达进行分析,这将会加速对生理作用过程和疾病作用机制的理解,找到更有效的疾病治疗新策略。有研究[4]用金箔玻璃芯片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进行修饰,通过修饰作用,使蛋白质及多肽侧链上含有游离氨基基团的氨基酸如赖氨酸,精氨酸等可以通过共价键结合到芯片表面,以达到临床免疫血清检测的目的。

4 分子生物技术检测

4.1 常规PCR

普通PCR检测主要通过检测患者尿液中伯氏疏螺旋体DNA的阳性率,临床标本伯氏疏螺旋体DNA检测的灵敏度差异可能取决于疾病器官表现、病程阶段和样品分析方法,采取患者尿液标本取上清,根据rrf3和rrf5端利用引物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引物,再进行PCR扩增, PCR检测患者尿液伯氏疏螺旋体DNA是诊断莱姆病一个有价值的工具[5]。

4.2 荧光定量PCR

荧光定量PCR融合了PCR高灵敏性、DNA杂交的高特异性和光谱技术的高精确定量等优点,通过直接探测PCR过程中荧光信号的高中低三种荧光信号不同变化来获得定量的结果,不需要一边拿PCR的后处理以及电泳检测,克服了常规PCR技术的一些问题。根据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不同对伯氏疏螺旋体可判断病菌的致病性。

4.3 巢式PCR

在伯氏疏螺旋体的众多相关基因中,rrf(5S)~rrl(23S)rRNA基因间隔区巢式PCR可用于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检测,从病原学角度支持莱姆病的诊断。巢式PCR采用两对引物,一对引物序列在模板的外侧,另一对引物序列在模板的内侧,第一对引物的PCR扩增产物作为第二对引物退火的模板,这样可以使检测的灵敏度得以提高,而且大大提高了PCR的特异性。

近年来,芯片技术的不断优化,也为莱姆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能够针对大样本和应用微量稀释抗体和血清进行高通量的检测,这些都为莱姆病的检测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新军, 张启恩, 张泮河, 等. 重组伯氏疏螺旋体鞭毛抗原用于莱姆病血清学诊断方法的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2000, 16(11): 1013-1014.

[2]谭毓绘, 刘勇, 孙荷, 等. 聚合酶链法检测莱姆病患者尿液中伯氏疏螺旋体 DNA (N17 例报道)[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2, 20(4): 372-376

推荐访问:莱姆 研究进展 诊断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