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窄谱红光结合电针治疗贝尔氏麻痹33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采用高能窄谱红光结合电针治疗贝尔氏面瘫并与单纯电针治疗对比,观察疗效,寻求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贝尔氏麻痹入选标准选择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强的松和甲钴胺口服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高能窄谱红光结合电针,对照组仅予电针,采用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量表分别对病人治疗前后进行评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92.6%,2组有效率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总分经t检验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治疗均有有效治疗贝尔氏麻痹,高能窄谱红光结合电针能够更有效的促进贝尔氏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显著,缩短疗程,且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高能窄谱红光;电针;贝尔氏面瘫

中图分类号:R7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0-0062-03

贝尔氏麻痹(Bell’s Palsy,BP)是茎乳突孔内发生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而引起的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患侧口眼歪斜,面部肌肉运动障碍[1]。急性起病急,发展迅速,3-7天达到高峰,早期干预可有效预防后遗症,若治疗不当可遗留口歪、闭眼不全等面部功能障碍,严重者会影响患者心理健康。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根据贝尔氏麻痹入选标准选择患者60例,均来自于苏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及病房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其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18-60对照组27例,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20-55。2组患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差异(P>0.05)。

1.2入选标准[1]1)急性起病,突然发作单侧面部偏瘫,患侧表情动作丧失,不能蹙额、皱眉、闭眼、下睑外翻流泪,可有耳部周围有疼痛。2)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偏斜向健侧,说话、发笑与做露齿动作时明显,鼓腮时漏气,不能发“波”、“坡”等爆破音,进食时液体易从口角外流;可有乳突部有压痛,患侧舌前2/3的味觉丧失。3)除外中枢性面瘫、疱疹、脑桥小脑颅底病变、急性炎性多发性脱髓鞘性神经病变累及面神经者。4)除外年龄在 16岁以下 60岁以上者。5)酗酒、药物滥用、曾确诊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患者以及无法配合治疗者除外。

2研究方法

2.1观察组治疗(1)常规治疗 予强的松和甲钴胺口服治疗[1]。(2)高能窄谱红光治疗 治疗前先清洁面部,患者平卧于治疗床,患侧面部朝上,佩戴眼罩或遮光墨镜。采用深圳普门科技有限公司LIFOTRONIC光子治疗仪(规格型号:Carnation-86E)对患者面部进行照射,光板距离面部10cm[2]。每日一次,一周6次,治疗4周。(3)电针治疗 选择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攒竹、迎香、翳风、合谷等穴,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选用华佗电针仪(SDZ-Ⅱ型),分别连接阳白-攒竹,颊车-翳风,连续波;急性期(7天以内)频率为1,强度为2,静止期(8-21天)和恢复期(超过21天)频率为2,强度为3。每次30 min,每周3次,治疗4周。

2.2电针组治疗方法同观察组常规治疗及电针治疗。

2.3观察指标采用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3]分别对病人3~10天及治疗结束后进行评估。静态时眼、颊、嘴与健侧相比分值越高,面部功能越差;与健侧相比随意运动的对称性分值越高,面部功能越好;与健侧相比联动分级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最后得分=随意运动分-静态分-联动分。其得分在0-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面神经功能越好。85-100分为显效,30-84分为好转,低于30分为无效。

2.4统计方法根据患者得分情况,数据录入SPASS 18.0统计软件中治疗前后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结果

4讨论

贝尔氏麻痹在中医学中被称为“面瘫”、“口眼斜”,中医学认为[4],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僻。尤其是当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的功能失调,导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1],BP 病理主要由于面神经发生炎性水肿,导致面神经受压,多见于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均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周围性神经损伤3种[5],即神经功能失用、轴索断伤和神经断伤。神经功能失用是神经纤维的轻度损伤,外观无明显变化,去除病因后神经可以在几天或几周后恢复。其次为轴索断伤,神经纤维有较重的闭合性损伤,出现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完全丧失,经过几个月后可以恢复。神经断伤是指受伤神经包括其周围结缔组织膜在内已经完全切断,一般需要外科手术缝合,术后神经功能可恢复或恢复不完全。贝尔氏麻痹早期应用药物及物理疗法可促进水肿消退、炎症吸收,防止水肿加重造成神经严重损伤,红光治疗具有抗炎治疗[6-9],电针也具有抗炎[10-12]和促进伸进修复的作用。

红光是指波长为600-700nm的可见光线,对人体组织穿透深度可大30nm以上,研究发现红光治疗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能明显降低损伤组织中促炎及致痛细胞因子IL-1β、PGE2的表达[6],亦有研究发现红光具有抗疲劳和提高人体耐力的功能[7]。红光的主要以光化学作用为治疗机理,而不是热作用,红光被人体线粒体吸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的活性得到激发,糖元含量、蛋白合成增加、三磷酸腺苷分解增加,加速细胞的新陈代谢,促进细胞合成、加速受损神经再生,增加白血球的吞噬作用,从而使五羟色胺含量降低,起到消炎、消肿的作用[8]。本研究中Carnation光子治疗仪采用红光治疗技术,而高能窄谱红光仪的红光为窄谱可见红光,波长 640±10nm,不同于紫外线和红外线,光热量少,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避免对机体造成潜在损伤。光子作用于皮肤以及深层组织,产生大量的光化学效应,降低局部5-羟色胺的含量,促进炎症的吸收,缓解局部疼痛等临床症状[2],[9]。

针灸治疗贝尔氏安全有效,并提倡分期治疗,尤其是早期介入治疗较优。王文琴等[15]发现针灸治疗面瘫越早越好,配合药物能促使局部水肿、炎症消退,提高局部营养代谢,加速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另外面瘫的分期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徐志凤等[16]将面瘫分3期治疗,急性期为1-7天,静止期为8-20天,恢复期为21-70天,发现分期治疗比不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更佳。韩为等[17]根据周围性面瘫患者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组、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发现发展期介入贝尔氏面瘫疗效优于其他两期。但在针刺方法选择上国内报道结论不一,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电针治疗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并且其消炎作用显著。刘立安[18]等通过不同波型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发现,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临床疗效与波型无显著的关联。有此可见,贝尔氏面瘫针灸早期当治疗轻、浅,促进神经水肿消退,急性期过后可采用电针刺激促进神经再生、保持肌肉质量迎接神经再支配。现代研究也发现电针具有消炎作用,并且间隔24h治疗更能明显的降低炎性疼痛[10]。王薇钧等[11]研究认为电针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加强中枢的下丘脑脑啡肽(ENK)和脊髓孤啡肽(OFQ)的合成与释放有关,刘芳等[12]发现电针能有效干预人重组肿瘤坏死因子(hr TNF-α)诱导的环氧合酶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另外电针治疗对神经再生与修复有帮助,尤其早期治疗意义更大,郭义等[13]研究发现电针能改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运动传导速度和肌肉收缩力,从而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和神经再支配。吴滨等[14]认为电针对兔面神经损伤后再生室中神经生长因子浓度的影响,伤后7天达到峰值,对照组2周后开始降低,针刺组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可见电针刺激可以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目前尚无适合贝尔氏面瘫的中医临床的疗效评价体系,主要参照西医对疾病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考查生物学终点结局的评价参数可以用率来表示[19]。本研究采用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3]是一种面神经功能主观评定系统,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较细致地评定了面神经功能。该系统是目前公认的主观评估适用性更强的面部评分系统,该系统的精确度更高,更适用于观察患者的连续恢复,且较易掌握[20]。

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针刺方法众多,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运用促进了贝尔氏面瘫的治疗学的发展。本研究采用窄谱高能红光治疗结合电针治疗贝尔氏面瘫疗效显著并且优于电针治疗,且未发现因红光产生皮损、眼部不适等不良反应,结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8-120.

[2]孙永芳,张选奋,杨雪梅.光子治疗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J].甘肃科技,2015,31(12):103-106+81.

[3]李健东.面神经评分标准[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5,29(6):391.

[4]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9-220.

[5]南登崑.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3-184.

[6]杨雅丽,郑宝森,李清敏,等.红光治疗对大鼠局部损伤组织中细胞因子IL-1β和PGE2的影响[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2):108-112.

[7]贾丹兵,李乃民,唐立明,等.红光照射对人体抗疲劳能力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10):1077-1081.

[8]李成伟,张晓媛,晋志高.一种红光治疗仪的光谱测试及机理探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6,25(3):293-295.

[9]吴咏梅,曾颖,王露,等.光子治疗仪联合3M聚酯泡沫敷料治疗Ⅱ期压疮效果观察[J].激光杂志,2015,36(5):102-104.

[10]王文靖,赵仓焕,谢步霓,等.不同间隔时间电针对炎症痛大鼠下丘脑阿片肽基因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6,31(3):131-193.

[11]王薇钧,卢峻,黄怡然,等.电针对慢性炎症疼痛大鼠下丘脑ENK与脊髓OFQ含量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3):196-199.

[12]刘芳,方剑乔,邵晓梅,等.电针对人重组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气囊炎症模型大鼠环氧合酶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8):867-870.

[13]郭义,石田寅夫,李庆雯,等.不同频率电针对周围神经再生与修复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5(3):177-181.

[14]吴滨,何竟,高炳庆.电针对面神经损伤后再生室中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3,28(1):30-32.

[15]王文琴.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1):44-45.

[16]徐志凤,陈国华.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1,29(4):111-113.

[17]韩为,王颖,张国庆,等.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时效性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6):515-517.

[18]刘立安,朱云红,李清华,等.不同波型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与安全性评价[J].中国针灸,2012,32(7):587-590.

[19]林雪娟,朱龙,杨敏,闵莉,等.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参数及其分类[J].中医杂志,2016,52(2):91-95.

[20]舒湘宁,马跃文.面神经功能评定方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8):924-928.

推荐访问:贝尔 红光 电针 疗效 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