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淋巴结转移癌病理活检136例临床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浅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活检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月该院住院并在行活检的136例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对部分病人进行随访。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转移癌发病多在40~60岁左右,136例中有126例明确了原发灶,行头颈部活检术占81.6%,组织活检阳性133例(97.8%),与细针穿刺阳性率91.2%(124/136)相比,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浅表淋巴结转移癌临床分期多为中晚期,治疗采用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治疗。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应尽快采取组织切取活检明确诊断,治疗应根据原发灶和病理类型决定。

[关键词] 浅表淋巴结转移;治疗;原发灶

[中图分类号] R7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12(c)-0033-03

浅表淋巴结肿大是临床常见体征,其病因也多种多样,诊断常较困难。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经常遇见无诱因浅表淋巴结肿就诊患者,常需通过淋巴结活检,或借助病理形态学获取确切的诊断,是重要的诊断线索。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月于该院行活检的136例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总结了针对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要注意的临床特点、活检和诊断体会,以期探讨病因诊断注意的问题,对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6例中男性74例,女性62例。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79岁,中位年龄51岁,淋巴结肿大原发灶与年龄分布关系,见表1。

1.2 转移淋巴结部位和大小

淋巴结位于中上颈54例,锁骨上区57例,其他位于腋下10例,腹股沟区3例,胸腹壁8例,四肢4例。单侧97例,双侧39例。淋巴结直径≤1.0 cm 者8例,1.1~2.0 cm者66例,2.1~3.0 cm者32 例,3.1~4.0 cm者14例,4.1~5.0 cm者10例,5.1~6.0 cm者5例,≥6 cm者1例。肿大淋巴结与活检部位分布特点,见表2。

1.3 临床TNM分期情况

136例患者中Ⅰ期2例,Ⅱ期11例,Ⅲ期43例,Ⅳ期80例。

1.4 患者治疗情况

全部患者采用手术切除13例,全身化疗69例,放疗加化疗21例,手术加化疗12例,手术加化、放疗28例,放弃治疗7例。

1.5 病理活检方式

为了解针吸细胞学和组织切取活检检查两种方式的准确性,所有病例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全部行针吸细胞学和组织切取活检检查。

1.6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以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定性资料采用行×列表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原发灶及病理

鼻咽癌12例,恶性淋巴瘤41例,扁桃体癌3例,下咽癌2例,乳腺癌13例,甲状腺癌8例,食管癌16例,肺癌19例,胃癌12例,隐匿性癌10例。

2.2 误诊情况

误诊为淋巴结炎6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3例,淋巴结核3例,腮腺炎1例余均获得确诊。

2.3 肿大淋巴结细针穿刺与组织活检统计学比较

细针穿刺阳性124例,阴性12例,而组织活检阳性133例,阴性3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以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原发灶复杂,易误诊。对淋巴结转移癌的及时定性和正确处理是肿瘤治疗中的关键内容。部分基层患者由于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不够,往往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之后才去医院就诊,以致贻误病情。而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不能得到确切诊断,故须通过淋巴结活检。

临床对可疑者除应行X线胸片、血常规、结核菌素试验、血清学试验、内镜以及影像学等相关医技检查外,还有一些不明部位的癌转移亦可最早从淋巴结上反映出来。转移癌淋巴结在临床表现上有共同特点,触诊一般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硬实感,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且多个互相粘连、固定无移动性。因此,对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且符合上述特点应想到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并尽快采取针吸或组织切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诊断。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上升,转移癌的年龄也相应提前。本文转移癌发病多在40~60岁左右,与文献报道[1]一致。转移癌所致浅表淋巴结肿大通常表现为无疼性进行性增大,细针穿刺活检有损伤小,诱发全身扩散几率小的优势,但属于细胞病理学范畴,其阳性率不及切取活检准确性高,误诊病例中多为细针穿刺活检所致;而组织切取活检属组织病理学范畴,虽有创伤,但光镜下组织病理学检查结合免疫组化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有利于肿瘤的定性和原发灶的发现。该组资料显示组织活检阳性133例(97.8%),阳性率高于细针穿刺91.2%(124/1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于重要血管和神经出入颈部,故行颈部淋巴结活检应防止手术失误,以免造成重大医源性损伤[2]。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颈部皮下组织较疏松,层次多,且较薄。手术前摆好较舒适且易于手术的体位,以免患者不能耐受移动影响手术进行;颈部淋巴结分颈浅淋巴结群和颈深淋巴结群两组,颈浅淋巴结群主要沿颈外静脉和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及其浅面排列,颈深淋巴结群在颈内静脉周围。所以切口应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原则上切口方向应与皮纹、神经、大血管走行相一致,以减少损伤及瘢痕挛缩;②避免在包块浅部注射大量的局麻药,以免影响对肿块位置的判断,而且切开组织后局麻药会迅速流失,影响麻醉效果,对于无禁忌症的患者可在局麻药中加入数滴肾上腺素,以延长麻醉时间和减少出血;③暴露应充分。在锁骨区及上颈部行淋巴结活检时应找到淋巴结的层次,摸上去表浅的淋巴结表面也有很多层,不要没到层就向四周分离,应在直视下紧贴包膜进行钝性剥离,由于转移性肿大淋巴结周围多为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结构,术中应作细致的钝性分离,以免损伤。对于位置较深、肿块较小、体查不清楚的颈部肿块,我们常规术前B超引导下美蓝标记定位,术中沿美蓝标记可以很顺利找到肿块切除。位于颈部血管鞘或深筋膜下的淋巴结活检,有出血时不可盲目钳夹,以免损伤大血管、胸导管及颅神经。在颈后三角行活检勿损伤副神经。在胸锁乳突肌中部行淋巴结活检时要特别注意勿损伤耳大神经;④活检术的目的是切除足够组织活检,淋巴结不可能全切净,标本够就无须深掏。淋巴结特别大,必要时可以切一枚淋巴结的一部分,而不要深挖,以避免血管神经损伤。

合格的组织活检材料是取得正确病理诊断的前提。取得合格的活检材料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活检时最好整块取出,以免组织变形,影响诊断结果;②尽量选择炎症干扰较少部位的淋巴结活检,如锁骨上淋巴结、颏下淋巴结,避免因口腔内的炎症所致淋巴结肿大干扰如颌下淋巴结肿大;③如果疑为淋巴瘤,最好采用组织活检术,要选择质韧、饱满等具有淋巴瘤特点的淋巴结活检,要求完整切除,以便观察到淋巴结的结构;除非不得已才做部分淋巴结切取活检,否则会因取到的组织细胞太少,既难以定性,又不能分型,导致诊断困难。肿块较大,不能完整切除者,应楔形切除部分肿块后,将切面对位缝合,以避免肿块内组织细胞的周围种植。

浅表淋巴结转移癌的原发部位约85%位于头颈部,15%来自胸腹腔等部位[3],该研究中行四肢、躯干部组织活检患者25例,而颈部组织活检患者111例。其中淋巴结位于中上颈54例,锁骨上区57例,其他位于腋下10例,腹股沟区3例,胸腹壁8例,该研究总结136例中明确原发灶的126例,行头颈部活检术占81.6%。因此对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均应想到有转移癌的可能,必须仔细反复全面细致地进行检查,以免误诊、漏诊。治疗上应根据病理情况和原发灶部位,采用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治疗,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使部分病例长期生存。该研究136例中病理多为中晚期,采用化疗等全身治疗为主,但对分期较早的病例尽量采取手术为主的治疗,以期提高治愈率。

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癌临床上较少见,约占头颈部肿瘤的2%~4%[4]。5年总生存率约为13%~82%[4-6]。病理类型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金标准。在治疗过程中, 要尽可能寻找原发灶, 对治疗仍会有帮助[7]。总之,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检测手段的完善,将会使许多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得到定位,从而得到更加合理的治疗,最大可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汉国,唐慰萍,曹军.颈部恶性肿瘤887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345-347.

[2] 蓝瑚,夏穗生.外科手术失误及处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2:1-5.

[3] 韩德民.2005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44.

[4] Nguyen CM.Etasta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o cervical lymph nodes from unknown primary mucosal sites[J].Head Neck,1994(16):58-63.

[5] Nieder C,Gregoire V,Ang KK.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es from squamous cell:Cut down a tree to get an apple[J].Int J Radiat 0ncol Biol Phys,2001(50):727-733.

[6] Baker CA,Morris CG,Mendenhall WM.Larynx sparing radiotherapy fo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from an unknown head and neck primary site[J].Am J Clin,2005(28):445-448.

[7] 殷玉林,唐平章,徐国镇,等.颈部原发不明转移癌的治疗与转归[J].中华肿瘤杂志,1999,21(3):230-231.

(收稿日期:2012-08-06)

推荐访问:癌病 活检 淋巴结 临床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