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篮球课余训练负荷与比赛负荷之间关系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中学生篮球课余训练负荷与比赛负荷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与探讨。通过近几年南京市第九中学男子篮球队参加比赛对学生运动员临场测试与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造成学生运动员比赛下半场体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赛前训练的负荷强度与密度均小于比赛时的运动负荷。为此对如何提高中学生篮球课余训练质量提出相应的对策并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中学生篮球课余训练负荷比赛负荷

一、研究目的:

现代篮球运动向着高速度、高对抗、高技巧方向发展。我校是国家级篮球传统训练项目学校,也是省级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为适应现代篮球运动发展需要,大运动量训练是提高运动成绩的有效途径。而普通中学的学生运动员是以学习为主、以课余训练篮球技术为特长的中学生,应如何对其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如何科学地安排和控制赛前训练的负荷?解决这些问题,是迅速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所在。在多年参加教育系统(一般为寒暑假)的比赛中,我们常能遇到一些运动员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下,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因而导致技术发挥失常;而有的队员上半场生龙活虎,下半场则体力不支(或透支),这些都在客观上反映了赛前训练的负荷强度存在问题。为此,我对中学生的日常课余训练,特别是赛前准备期的训练负荷与实际比赛的负荷强度进行了追踪调查和比较探讨,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加以总结,为学校篮球课余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

南京市第九中学男子篮球队高中组运动员14名,初中组运动员14名,南京市中山东路体校部分篮球专业学生。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训练日记和相关训练学、心理学、生理学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比较与剖析。

2.临场测试法:2004年7月至2005年9月对南京九中篮球队现场训练测试及暑期参加全国、省、市中学生篮球比赛的全过程作跟踪测试,获取数据。

3.数理统计法:对测试数据采用分层抽样法与方差分析法进行处理,依据比赛中各项指标数为参照体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

四、结果与分析:

1.训练负荷与比赛负荷比较

通过对各个位置重点队员的赛前训练和比赛负荷情况统计对比,发现南京市第九中学篮球队和南京市中山东路体校部分学生赛前负荷安排均表现为:无论是前锋、中锋或后卫,训练的负荷强度、密度及平均负荷量都明显小于比赛的负荷强度与密度。(见表1)

2.训练课心率与比赛时心率对比

从表2可知,比赛时大强度、极限强度的心率明显高于训练课,P值呈高度显著水平(P<0.01);训练时小强度、中等强度的心率所占比例是:训练高于比赛,差异呈显著性(P<0.01)。

(见表2)

分析:

(1)负荷强度问题

临场测试结果发现,学生运动员比赛时的平均负荷强度在31次/10s,最大强度达34次/10s,而高强度负荷持续的时间占比赛时间近80%,说明学生运动员心率数值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平常训练课中学生运动员负荷强度相对较低,平均在25—26次/10s,且心率波动较大,少数项目强度虽能达到32次/10s,但是出现的次数太少(仅4次),持续时间也短,这显然难以适应激烈比赛的需要(根据高鹗研究结果,160—180次/min的心率负荷进入无氧内)。比赛的特点决定了比赛中的强度变化形式,即开赛后竞争的双方立即进入激烈的比赛状态,为获得比赛的主动权,都力求使自己尽快进入最佳竞技状态,由这种情况支配的行动,能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运动员会产生“全力以赴参加比赛,争取胜利”的强烈愿望,能较快地克服人体生理机能上存在的惰性,使心率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最高值。训练课则不然,通常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活动,心率也可达到一定水平,但很难达到心率的高峰。高峰值的推迟出现,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问题:平日的训练究竟需要怎么搞?对这种现象,国外专家在观看我国篮球队参加的国际比赛后尖锐地指出:

“比赛开局后,我国选手的兴奋程度往往不如对方,需要一段时间的调节才能发挥正常水平。”对此情况,我们称之为“慢热”。在平日的训练里,“慢热”现象是根深蒂固的。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训练与比赛脱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2)负荷距离问题

从总的运动负荷距离来看,训练课110min,总负荷距离约3800m左右,其中快速跑或全速滑步距离仅为1650m左右;比赛中总负荷距离约在3300左右,绝大部分为快速奔跑与全速滑步。按运动时间折算,比赛时平均负荷为47m/min左右,训练课仅为34m/min,比赛为训练课的1.4,倍。虽然训练课的时间为比赛时间的1.5—2倍,但训练的各项指标中除总负荷量略高于比赛外,其他如运动强度及平均负荷量指标都远远小于比赛。从运动生理学看,人体承受训练的负荷强度有一个加大一适应一再加大一再适应的循环往复过程,训练负荷强度加大,必然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因此,运用运动负荷距离的有利因素来安排课余训练以提高训练的质量,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3)负荷密度问题

训练密度是指练习与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的长短或一次训练课中练习时间占课的总时间的比例。训练密度与运动负荷成正比。从南京九中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的时间分配情况来看,总的时间为110min(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才能陆续到场训练2小时),学生运动员实际运动时间为46min15s,占训练课时间的41.7%;而一场正规比赛的总时间是80min(包括准备活动的纯活动时间),占比赛总时间的52.9%,高出训练课密度的10%以上;如若除去中场休息10min,则比赛密度达到60.7%。由此可见,训练课中学生运动员实际运动时间与训练时间之比则远远小于比赛时间。负荷密度过小,对负荷强度及总的负荷量有很大影响,因此,仅靠延长训练课的时间,而不注重训练中运动员实际运动的占有时间,对真正提高训练质量和运动水平收益不大。

纵观人体生理变化,机体总是不断通过它本身的变化来适应外界所施加的刺激;对外界刺激产生的适应是机体重要特征之一。学生运动员在长年课余训练中,如果得不到与比赛相同或接近的负荷刺激,比赛中一旦遇到这种“新颖”刺激,机体就会产生不适应现象,表现为活力下降、过早疲劳、头晕、口干、胸闷、肌肉抽筋、注意力不宜集中等。因此,在日常训练过程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安排与比赛强度、节奏相仿的模拟训练与教学比赛。

五、结论与建议

1.课余训练的负荷与比赛负荷强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训练负荷的强度,密度及平均负荷量均明显小于比赛的强度与密度,课余训练中间歇次数过频,时间过长,是赛前训练课负荷量小于比赛负荷的直接原因,应引起学校(业余体校)教练员的高度重视。

2.赛前训练应注重运动员实际练习的“占有时间”,严格控制运动员的间歇时间与次数,尤其是赛前的集中训练应当与比赛实际状况相一致,要结合体能练习来强化技术练习,多安排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连续快速运动的练习手段(如十二分钟定时跑、三千米障碍跑等),采取多球训练方法和全场对抗练习形式以提高赛前训练的负荷强度与密度。

3.在进行篮球战术安排的同时,还应全面发展学生运动员的力量、耐力与冲刺能力,尤其要狠抓运动员长时间承受大强度的心肌耐力练习,提高循环系统功能,并使其与专项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运动员的肌体能够适应比赛中激烈对抗的需要。

4.在贯彻实施大强度、高密度的大运动量训练课中,注意加强医务监督与营养、膳食的补充管理,保证良好的机能恢复水平达到与训练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比赛的严酷性需要。

推荐访问:负荷 课余 中学生 训练 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