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高职院校国际化康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为了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相关政策,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中医药人才国际化水平,弘扬中华中医药文化产业,众多高校都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合作培养的体系和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学生竞争力。本文笔者根据工作经验,以及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中医药高职院校国际化康养人才培养的现状,探讨适合中医药高职院校国家化康养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国内中医药国家化康养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医药 康养人才 国际化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8-0-02

201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年康养产业被多地列入“十三五”规划中,并制定详细发展战略。2017年10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医养结合,为康养产业加速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重重政策加码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早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关于健康养生,不再仅仅局限于远离疾病的困扰,更开始向养身、养心、养性等方向发展。而这一点,无疑与中医文化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

同时中国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背景下,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构想。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推进国际化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输出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医药康养产业输出,创新型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是关键,因此,中医药康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中医药院校开展国际化康养人才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1.是推动中医药康养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中指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推动中医药海外创新发展。要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推动中医药技术、药物、标准和服务走出去,促进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中医药。推进多层次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中医药专业人才是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最直接的群体。

2.是助力中医药康养人才开展国际化服务的需要

人才培养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要素,而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但是中医、中药学科是我国传统的医疗治疗技术,众多专业术语、理论支撑无法与国际西医直接接轨,且人才培养具备本土化、长周期的特性;同时中医药康养人才的国际化就创业具有需要国际专业部门认证。因此培养中医药康养国际化人才,需要创立符合国际化规范的中医药职业教育培训技术机制、教材、培训模式以及实践模式,才能有效的助力培养中医药康养人才进行国际化服务。

3.是构建康养产业高端人才输出服务平台的需要

鉴于海内外中西医结合类康复养生教学尚未有规范化标准,而且,国际医养产业、康复产业、康养产业也只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所以这个新兴领域人才培养国际化有广阔空间。中医药康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重点针对目前康养领域培训空白状态。探索构建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与就创业服务平台的方法,为我国中医药高职院校康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模式依据和借鉴依据,建设留学生可持续化培养平台的路径,打造留学生在国外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二、现有中医药国际化康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學体制问题

越来越多的中医药院校正在建立或者逐步完善中医药国际化康养人才培养机制,但在顶层设计方面,对中医药国际化康养人才培养理念认知不足,培养体系不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战略规划少实践。现有人才机制存在以偏概全,缺乏针对性,并且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国家和地方对于本科以上学生的国际培养以及就创业平台的支持力度远大于高职高专层次,教学资源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2.课程设置问题

课程设置不合理。中医、中药学科是我国传统的医疗治疗技术,众多专业术语、理论支撑无法与国际西医直接接轨,且人才培养具备本土化、长周期的特性。当前国际医养产业方兴未艾,将人生医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康养阶段、治疗阶段、康复阶段,尚没有开展健康状态下康养知识教育培训,而随着社会进步更多人群注重保持健康的康养过程。形成了针对“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教学研究。国内外中西医结合类康复养生教学尚未有规范化标准,从人才国际化服务知识结构、语言特性以及服务规范上都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做支撑。

3.师资团队问题

随着中医药院校的扩招,师资队伍严重紧缺,大部门教师国际培训项目授课经验欠丰富[1],无法针对学生因需施教。另外,大部门专业教师无法流利的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授课,而翻译又不具备扎实的中医背景,理解不精准,导致翻译偏差,授课效果达不到要求。目前的师资团队存在重理论少实践、力量薄弱的问题。新增的专业,专业课教师以及课程建设不足。

4.学生问题

除外部因素外,从学生自身来看,一方面,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比较保守,缺乏创新思想。自主就业意识和独立创业意识缺乏,不善于运用国家政策开拓就业渠道,缺乏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中医药学制长,学业紧张,社会期望值太高。因此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都导致国际化康养人才的匮乏。

三、新型中医药康养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探索实践

1.探索符合于国际化中医药康养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按照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应用型康养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康养课程框架体系。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医药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中文教学的,但是国际化人才培养面向的服务对象需要人才具备其他语言的能力,因此中文是学习中医药知识的语言载体,外语是中医药思想的输出工具。以国际最通用语言英语为例,学生在完成专业英语课、双语课后,仍然无法用所学的外语就所学的专业内容进行交流,专业外语只是将专业术语的堆砌,且中医药中一些专业术语使用外语表达并不健全,学生普遍对专业外语课评价不高。因此需要针对一系列的课程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实现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的对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实现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的对接。

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改革,应以中医药专业技能与外语语言技能相结合,以实际的临床接诊沟通需要选择与编辑教材,围绕国际接诊流程、医患交流、病历书写、中西方文化与礼仪差异展开教学任务[2]。除了进行课程改革,还需要提升教师水平,通过中外教相结合的方式,还原工作情景,在实践中训练,在实践中学习,让教学场景与工作场景进行有效结合。

2.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多元化的国际教育项目,让留学生进入国外医学培养通道

与企业合作成立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平台。合作双方创立创新康养领域中医药职业教育培训技术国际化规范机制、教材、培训模式以及实践模式。积极促进我国中医药高职院校与国内外企业进行互利合作,由学校专门的部门,与国外高校、政府机构、企业进行沟通对接,让具备中医药专业基础或临床经验的学生可以通过留学与交换生等方式进入到国外留学,实现让中国留学生进入国外医学培养通道的方法。合作创办中国医护康养外语国际班,同步外国职业教育进修同步国际大专课程,获得两国大专毕业证书。

通过校企合作机构,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跨境服务。可以在中方开办学习外语、西医学职业等国际班,也在国外开办中医养生康复等健康职業培训。除了必要的生活学习安排外,为学生提供康养领域见习和实习机会,让学生熟悉国家化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以达到就业技能要求。

3.探索中医药高职康养专业留学生轻松就业通道

为了让学生学成后,能够抓住就业机会,实现国外轻松就业,由学校和国内外合作机构,共同搭建中医药康养人才培养与就创业服务平台,为学生解决海外工作签证。

从就业需求方面调查研究,由于很多发达国家对公民健康采取政府统一医疗管理,为降低发病人数从而对医学界提出“重点治未病、防治结合”方针;国际医学界更加对医养产业发展产生极大热情,尤其是加拿大这样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度。中医药康养人才培养与就创业服务平台,人才推荐合作范围锁定在具备康体、康复、互联网问诊、健身康养、老龄化医养等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业务开展单位,为这样的单位合作培养的人才,双方可以就就业机会和人才方面相互甄选,使得培训人才无论在就业、创业各方面都提升了走向社会、融入国际化大健康产业的水平。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并要求,要将“一带一路”打造成“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3],将中医药特色优势融入并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各国共同增进健康福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提高中医药康养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完善培养体系,搭建更好平台,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中医药康养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婧姝.中医药国际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策略初探[J].长江丛刊,2017.

[2]杨毅,曹立娅,张飙.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

[3]王珏,马新飞.“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国际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药房,2017.

推荐访问:养人 中医药 探究 国际化 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