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来廊坊地区中药材资源状况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自古以来廊坊地区中药材资源就非常丰富,值得整理研究,对中医药发展建设、中国科技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国内尚未对廊坊地区传统中药材进行整理总结。以廊坊地区明代以来18种地方志的物产记载为资料源,尝试统计历代廊坊地区中药材资源的数量、分类,确定可入药的物种,并简括这些资源的特点。

关键词:廊坊;明;清;民国;中药材资源;历史状况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7-009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67.19         文献标志码:A

目前国家和河北省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都极为重视,提高到了国际战略高度。其中中药材具有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生态资源優势亟待开发应用,这离不开对我国中药材的系统研究。相较中药材的现代利用研究,历史研究相对薄弱。导致在现代化开发利用中,中医文化传承和中医思维光大方面存有欠缺。廊坊地区中药材资源自古以来丰富,但国内尚未就此进行整理总结,进而影响了当前的开发利用及廊坊中药材产业的形成。廊坊地区借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的良机,形成规模,助力经济,展开相关的研究。

借鉴相关学术成果,结合历史文献梳理廊坊地区中药材资源。为现代开发提供历史依据与科学根据,激活丰富的历史资源,融入中医药文化与思维,促进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也为今后建设廊坊地区中药材资源库,遴选廊坊地区道地药材打下基础,以形成廊坊特色中药材产业,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1  廊坊地区中药材资源历史状况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文献是传统中医药学的主要载体,廊坊地区中药材资源历史状况的总结与利用离不开文献学理论与方法。由于中医药学科的性质与历史地位,中医药的成就很多淹没在史志、丛书、类书等著作中。民国及之前的相关文献,尤其地方志在廊坊地区中药材品种、功效、质地等方面都有记载,反映了中药材在廊坊地区的历史分布、生长情况。本研究的原始文献主要存于地方志,考察对象集中在“物产”“土产”类记载。

地方志记载紧贴各地现实,是原始资料,具有真实可靠性,且富于地理、经济、文化、政治等价值。下面以廊坊地区明代以来18种地方志的物产记载为资料源,尝试概括廊坊地区中药材资源的历史状况。由于同一区县历代方志对这些原始资料记载有差异,故先分别辑录整理,再综合统计分析。

中药学研究中药材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其理论与方法为本研究深化所仰赖,其中还会涉及到生物学理论与方法。方志中物产所载除因旧志从略外,都单列药品一类。而其他类所载物种多能入药,不止“药类”“药之属”“药”所载那么有限。且其他类物产也多有可入药的记载,故本研究考察了所有物产。对于物产能否入药,需要结合众多古代本草文献及中药学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门别类的考察。比如民国《霸县新志》“药”一项所录达71种[1],为18种方志中最多。但经统计,廊坊地区有400多中药材物种,即缘于结合中药学理论与方法对物产全面考察。由于所考察的多为明清历史文献,故确定某物产能否入药的依据为《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等本草文献,另外辅以《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等多种当代学术成果。

确定某物产能否入药需要考证中药材名实,这是深入研究的基点。尤其对方志中罕见的药物,需要结合方志所载及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寻找命名理据,以更好地确定究竟为何种药物。若方志中只记录名称,未见其他记载,无法对应名实者,则需严谨细致的考证。比如仅有名称的苦益菜[2],《本草纲目》《中华本草》等药典中均未收载。但根据《本草图经》《证类本草》等文献记载,及当代学者张水利、韩召会的研究结论可知为白花败酱,具有较高的医药学价值[3]。

综观各志所载物产,情况不一。比如物产分类不统一,将“山药”同时归入“蔬类”“药类”;用名不统一,存在同物异名、同名异物。除了固有的以颜色、地域、性状等区别的药物外,志中收录以颜色、生长区域等细分的物产,而《本草纲目》《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等文献未单列,或者重复收录、同物异名的都归为一种。相反志中归为一种,根据中药学相关研究确定实为两种者,分开统计研究。志中所载物产还存在异体字现象,收录时以现行字体为准。但名称保留各志所载,以保持历史原貌。

2  明代以来廊坊各地区中药材资源的历史状况

2.1  廊坊市区历代中药材数目统计

民国25年由王文琳、郭鸿群等人组织编纂,在民国3年刘钟英、马钟琇纂修的《安次县志》基础上作了修订、补充,并将其与天启、康熙、乾隆《东安县志》合为《安次旧志四种合刊》。廊坊市区的中药材历史状况即以民国3年《安次县志》刊本和《安次旧志四种合刊》为考察对象,进行统计研究。意在呈现历史传续面貌,尽可能准确清晰地统计所收物产入药状况,方便进一步研究。明代至民国廊坊市区地方志中所收物产可入药的数目见表1,表中同种方志各类物产间统计数字已经减重或析分[4],单位为种,下文表2同。

2.2  廊坊市区历代中药材物种情况

对以上5种方志综合统计,历代廊坊市区中药材物种达350种,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谷类:白豆、蔓豆、黎豆、粘薥秫、黏糓、稻、秫、芝麻、黎豆、大麦、小麦、黍、稷、糜、谷、蜀秫、玉蜀秫、黄豆、红豆、绿豆、黑豆、小豆、扁豆、菜豆、豌豆、豇豆、刀豆、稗、荞麦、蚕豆。

蔬类:菘、芹、芥、韭、葱、蒜、芫荽、大茴香、小茴香、菠菜、莴苣菜、茄、萝卜、马齿苋、胡萝卜、藕、香椿、山药、秦椒、瓠子、葫芦、黄花菜、蘑菇、甘藷、苦荬菜、莙荙、香菜、赤根、蒲笋、白花菜、苋、蓬蒿菜、甘露、苦益菜、荠菜、马兰菜、红姑娘。

瓜类:王瓜、西瓜、冬瓜、甜瓜、南瓜、菜瓜、丝瓜、倭瓜。

果类:桃、李、杏、樱桃、梨、枣、石榴、葡萄、沙果、蘋婆果、槟子、桑葚、无花果、山楂、文官果、核桃、菱、鸡头、地栗、楸子、莲子、柿、红果。

木类:榆、柳、槐、杨、樗、松、柏、杜、桑、柽柳、银母、椿。

花类:海棠、丁香、迎春、长春、夹竹桃、月季、夜合、木槿、刺  、荼  、荷花、菊花、萱、蓼花、金盏、草茉莉、石竹、望江南、秋葵、锦葵、蜀葵、玉簪、鸡冠、剪秋罗、凤仙、旱金莲花、雁来红、紫薇、玫瑰、蔷薇、马兰、秋海棠、扁竹、虞美人、缠枝牡丹、波斯菊、莴苣莲、牵牛、藤萝、洋海棠、江西腊、荷包牡丹、芍药、野菊花、牡丹、绣球、向日葵、杏梅、榆叶梅、芭蕉、美人蕉、水红、金鹊、马蓝、紫荆、莲、剪春罗、十姊妹、佛指甲、珍珠花、碧桃花、水葓、夜来香、探春、千日红、万寿菊、汉宫秋、垂盆草、仙人掌。

草类:蒲、芦、苇、莎、水葱、荻、艾、节节、茅、星星、蓬、蒿、藜、萍、苔、苜蓿、蓼、莠、猪牙、荑、大蓝、小蓝、水稗。

药类:夏枯草、地丁、香附、菟丝、枸杞、益母草、苍耳子、薄荷、金银花、大蓟、小蓟、蒺藜、茵陈、蒲公英、地肤子、凤眼、紫苏、苦丁香、天麻、莨菪、木贼、牵牛、蓖麻、麻黄、地黄、川芎、车前子、半夏、大麻、蚕沙、艾叶、莲壳、甘草、竹叶、桑白皮、瓦松。

禽类:鸡、鸭、鹅、鸠、乌鸦、鹊、燕、瓦雀、黄鹂、桑  、鹰、鹞、布谷、雁、啄木、凫、鸥、蝙蝠、鹤、鸳鸯、雉、鹌鹑、秃鹙、鹳、鹄、天鹅、地鵏、鸱鸮、铁脚、鹚鷧、鱼虎、鹭鸶。

兽类:马、驴、骡、豕、羊、猫、犬、兔、狐、獾、鼠、猬、牛、  、地羊、田鼠、鼢鼠、獐、鹿、貉、狼。

鳞甲类:鲤、鲇、鲫、鲂、白鱼、淮、鳝、石鲢、鲭、螃蟹、虾、泥鳅、螺、蚌、黑鱼、蛤、银鱼、面条、鳖。

虫类:蚕、蛇、蝎、蛙、蛾、蜗牛、蜂、蝴蝶、蝼蛄、蚯蚓、蝇虎、蟋蟀、蜘蛛、蜻蜓、螳螂、蜣螂、萤、蝉、蝎虎、蚰蜒、百足虫、蚊、蚁、螽。

货类:棉花、苘麻、蜡、麻油、酒、糖、木炭、靛青、蜜、落花生、烟叶、丝、绵、花椒、红花、苎麻。

另外,以上方志中还有一些物产需进一步考察,以确定能否入药,为何种药物。具体包括:谷类的2种,为青豆、红豆;瓜类的2种,为北瓜、地王瓜;果类的2种,为金梅、水梅;木类的1种,为槚榆;花类的6种,为秋蝴蝶、紫蝴蝶、茨莓、缠枝莲、叶落金钱、十样锦、荼梅花;草类的1种,为芳;药类的1种,为瓦儿松;禽类的5种,为鹚  、污、鱼莺、鸪汀、白翎;兽类的1种,为香鼠;鳞甲类的2种,为  、  。

2.3  廊坊其他区县中药材数目统计

廊坊其他各区县的地域划分除大厂回族自治县沿袭历史归入三河外,以今天行政区划为准,但保留古代行政归属记载。考察的方志共13种,其中由李秉钧等人同治十一年纂修、光绪元年刊刻的《续永清县志》未计入。缘于其所收“土产”与乾隆《永清县志》重复,如志中所言“风俗物产前志已详,参而观之[5]”。明代至民国廊坊其他地区地方志中所收物产可入药的数目见表2。

2.4  明代以来廊坊各地区中药材特点

全面考察18种方志可入药物产,不难发现其紧贴民生的特点。紧贴民生体现在实用性与观赏性两方面,凸显实用性与地方志的功能分不开,也与历代修纂者的观念相关。如钟赣生所言“(地方志本草)记录地方使用的经验、地方药材的性状特征以及它们在社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等等。[6]”而方志中收录的花类繁多,以及类似“(月季)春夏则浓妍,秋冬未免浅淡矣[7]”的感怀,则反映着历代人民的精神需求。

在18种方志中,民国《三河新县志》、康熙《大城县志》、康熙《文安县志》收载的能入药物产分别为78、151、107种。其他方志所载均在200种以上,300种以上的有4部方志,最多的民国《霸县新志》达到390种。加之5种安次县志可入药物种的整理,充分证明了廊坊各地区中药材资源丰富,物种多样,基本涵括了中药的常用药材。

而丰富多样的物产及其相关描述,呈现了历代的水文、地貌、气候与生态,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比如以民国三年《安次县志》为例,物产入药比例达到93%。体现了中医学药食、药用同源的理论与应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

3  结束语

发掘廊坊地区中药材分布生长的历史状态,对中医文献史、中医药史的建构,中国科技史、中国史的编纂都不可缺少。而深入了解历史传统,总结历史规律,才能真正有创意地开发利用历史,利于当下建设,构建文化自信。同时辑录整理廊坊地区明代以来的中药材资源,便于今后从中选取经济价值高或用途广泛的品种进行规模化栽培,形成廊坊地区道地药材,有其自然合理性及社会延续性。

参考文献:

[1](民国)刘廷昌等修,刘崇本等纂.霸县新志(一)[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乾隆《东安县志·风物志》,(民国)王文琳,郭鸿群等纂.《安次县旧志四种合刊》,民国25年铅印本.

[3]张水利,韩召会.《履巉岩本草》中苦益菜的本草学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43-246.

[4]民国三年《安次县志·地理志》(卷1),(民国)王文琳,郭鸿群等纂.《安次县旧志四种合刊》,民国25 年铅印本.

[5](清)李秉钧,吴钦修,魏邦翰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27光绪《续永清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6]钟赣生.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本草资料阐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3(1):18-20.

[7](民国)钱仲仁修,王尚义等纂.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28民国《固安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廊坊 中药材 明代 状况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