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必备13篇【完整版】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第1篇本节课认识众数,我认为需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设计思路教学设计必备13篇,供大家参考。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必备13篇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 第1篇

本节课认识众数,我认为需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
(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整节课有这样几点做得较好:

1、注重从情境引入,让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的平均数的局限,再引入学习众数的概念,体验其优越性。

2、注重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众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注重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比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客观地分析数据的特征,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总体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没有问题的课总感觉也不是一节好课。学生真的对众数非常了解吗?真的能联系情境正确判断选择哪个统计量吗?例如众数的存在是因为一组数据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使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可是怎样来界定极端数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应该对这点进行必要的指导。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生生争辩中将学习中的矛盾凸显出来,从而对平均数、众数有更深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3、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教学准备:小棒、苹果教具、尺子、电脑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放录音,歌曲《快乐的星期天》

(同时)师:快乐的周末来到了,老师领着假日小队的同学去军属李奶奶家帮好事,这时他们正穿过一条喧闹的马路。(电脑出示主题图)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有什么?

数一数,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各小组讨论,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3、师: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想像很丰富,那你们再观察黑板上这些数,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这些数都没有超过20。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和11―――20各数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形状。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认识圆柱

(1)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2)认识圆柱的高

a、操作思考: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多少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b、引导小结:水柱的多少和水柱的高有关。

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d、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8页“做一做”习题。

2、做第20页练习三的第2题。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能根据情景图正确地列出方程。

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和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初步展开新课。

⑴出示“天平”情景图,了解学情。

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天平;两边是一样重的;指针在中间表示就表示相等等等。

⑵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先写出等式;交流等式:50+50=100,交流这样列式的思考;揭示概念,象这样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就是等式。

二、继续出示情景图,深入展开新课。

⑴出示情景图,明确要求。

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⑵独立思考,试写式子。

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

⑶学情反馈,班级交流。

让学生自行上黑板写不同的式子。

可能会出现下面这些式子:x+50>100,x+50≠100,x+50=100+50,x+50<200,x+50≠200,x+x=200,2x=200等

甄别确认正确答案。

⑷尝试分类,理解方程的意义。

明确要求——分类;为类别起名,等式,不等式;独立分类,等式:x+x=200,2x=200,x+50=100+50,50+50=100,不等式:x+50>100,x+50≠100,x+50<200,x+50≠200。

再分类,不等式感悟“>”和“<”比“≠”更准确;等式分类:等式中有一部分叫等式(含有未知数)。

⑸体会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用符号表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例如集合图等;用形象的情景表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例如部分和总数等。

三、独立练习,进一步内化新知。

⑴完成练一练1。

确定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方程和等式,确定寻找等式和方程的思路和方法;交流矫正。

⑵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用线连一连。

9-x=3 20+30=50

80÷4=20等式x+17=38

x-15方程36+ x<40

7y=63 54÷x=9

⑶完成第2页试一试和看图列方程。

先独立列方程,再在小组里交流列式的思考。

⑷完成练习一1~3。

重点交流第2题。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内容:P84-85例1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发现角、知道角、初步认识角

2.动手画角、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并能比较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片、三角尺、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春天来了,天气暖了,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人”字形。大家看,这时大雁飞行所形成的图案是什么图形?

生:角

导入:对,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二、新授

(一)感知角

1.出示插图:剪刀、钟表、红领巾

告诉学生:剪刀上有角。学生模仿说除钟表、红领巾上的角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请各小组同学拿出用纸做的角,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刺人、很尖)对了,也就是说,尖尖的,这里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顶点。

(2)再摸摸这里,又有什么感觉?(很光滑,很平)对,也就是直直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边。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 第6篇

活动目标:

1、欣赏绘本内容,理解两棵树的纯洁友谊,感受两棵树的离别与重逢。

2、观察画面,大胆猜测、表述绘本故事的情节内容。

3、懂得正确对待身边的好朋友,珍惜朋友之间不可缺少的宝贵友谊。

(1、欣赏绘本内容,理解两棵树的纯洁友谊。

(2、能自主观察画面,大胆想象并猜测绘本情节内容。

(3、感受两棵树的离别与重逢,懂得要与好朋友友好相处,珍惜好朋友之间不可缺少的友情。

活动准备:

《两棵树》PPT。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认识两棵树。

(《找朋友》的游戏导入,认识自己的好朋友从而更好的认识两棵树)

1、今天,我们要讲关于一对好朋友的故事,猜猜这对好朋友会是谁呢?

2、讲述:是的,在花园里,有两棵树,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3、这两棵树长得一样吗?(大树高、鼻子长;
小树矮、鼻子短) 讲述:一棵长得高大,一棵长得矮小。不过,小树正在努力地长高,长得和大树一样高。

4、看!这对好朋友在打招呼呢,猜猜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师幼扮演“大树”和“小树”,说说“好朋友”的话。

(1)嗨,小树,你好!

(2)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来玩“长高”的游戏吧!

(3)小树,你要多加努力,和我长得一样高哦!

(4)小树,再见!

二、两棵树的友好与争吵。

1、一天又一天,大树和小树之间发生了许多的事情。究竟它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们和好朋友看着图片说一说。

2、它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个别幼儿说一说;
“好朋友”演一演,感受两棵树的纯洁友谊。

(1)春天来了,它们的枝头开满了鲜花。

(2)冬天来了,它们的枝头又落满了雪花。

(3)像所有的树一样,它们比赛谁的叶子长得更绿、更多。不过,大树有时也比不过小树。

(4)它们还比赛谁的枝头上鸟儿更多、更会歌唱。为了分出胜负,它们有时互不相让。

3、为了比赛,大树和小树这样吵架,你们觉得它们对吗?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呀?

三、两棵树的离别。

1、讲述:有一天,花园被人买走了,中间砌起了一道高墙,高墙挡住了两棵树彼此的目光。大树感到好孤独。小树在墙那边安慰大树说:“振作点啊!我们一定会长得超过高墙!”大树的叶子渐渐枯黄,它们共同经历了一段长长的孤独的时光。

2、小朋友,发生了什么事情呀?(大树和小树被分开了)

3、为什么大树的叶子会枯黄呢?(想念小树)

4、讲述:终于有一天,大树看见一片绿叶,从高墙那边伸过来。

7、咦!这片绿叶会是谁的呢?

讲述:这片绿叶就像小树的问候一样。小树会对大树说些什么问候的话呢?

8、讲述:等一会儿!我快来了!大树兴奋地对小树说。它在春天结束前也长高了许多,它盼望着早日能和小树会合。

四、两棵树的重逢。

1、哇,大树和小树见面了吗?

讲述:它们幸福地重逢了,大树比以前更加高大,小树也不再是那么矮小。它们是多么珍惜这重逢的欢乐,它们都在努力地把手臂伸向对方。终于,它们的树枝互相抱在一起,谁也不能使它们再次分离。

2、小朋友,现在大树和小树它们的心情怎么样呀?为什么开心、快乐呢?

五、“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

1、小结:是的,我们大家都是好朋友,要相亲相爱,珍惜好朋友之间的宝贵友谊。现在,老师想对我的好朋友说一句甜蜜的话:“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

2、你们想对好朋友说一句什么甜蜜的话呢?

3、现在让我们大声地喊出甜蜜的话:“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

绘本《两棵树》解读与反思

作者:法、伊莉莎白。布莱美(此书曾获“法国。圣。埃克苏佩里大奖”)

解读绘本故事内容:

在读《两棵树》之前,对于与“树”有关的图画书,记忆中印象中的有很多很多。不过,读完这本书,心中不禁又多了一份欣喜。原来,“树与树”之间的情谊原来可以像“人与树”“人与人”之间那样令人感动,甚至可以略胜一筹。

绘本《两棵树》,有别于其它的绘本的地方就是,它不是以图画取胜,这个绘本的图画比较简单,但是故事却很深刻,看着图画和文字,让人有一种听人将故事娓娓道来的感觉,慢慢的讲述,却让人很快就陷入其中。书中故事主角是一颗大树和一颗小树,它主要讲述了大树和小树之间友谊的故事。从最初的相伴到分离,再到后来的相互鼓励,以及最后的重逢!经历了一切却只是为了最初的相守,看到这里又怎么能让人不为之动容!为他们之间的友谊感动,也为他们之间的相扶相守所感动!面对这本画面浓郁的图书,幼儿完全可以借助画面充分理解内容,文字简单纯美且易懂,封面的特殊工艺很有质感,细致的图画配上温暖的文字,两棵树活灵活现的,同时封面上特意挖出的两棵树的形状能够很快引起孩子的兴趣。看似两棵小小的树,却是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两颗树的经历告诉孩子们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从幼小到强大,都需要努力地去追赶,会经历花开烂漫的春夏,也会经历霜降枝头的寒冬,而不离不弃的依然是那个你一生的伙伴。友谊是儿时任性时的包容,是幸福欢乐时的祝福,是困苦磨难时的同在,是失去顿醒时的珍惜,是成长过后的永不分离。平时生活中,幼儿与幼儿之间在一起时难免发生矛盾,将此绘本读给孩子们听不仅仅想让他珍惜友谊善待朋友,同时希望渗透给他,未来的人生中总是会有离别得失,要平和却也要积极的去面对它。多一些宽容多一份拥有,适于渐渐成长的他,也同样适于历经世故的我们!

这个带着藏有抒情意味、简单纯美的故事,它将告诉孩子们如何去对待身边的好朋友,怎样去珍惜那些平淡的、却又是不可缺少的友谊。友谊是什么呢?友谊就是旷野上的一棵树对身边另一棵树的默默关注;
是一片小小的绿叶,在你孤独和绝望的时候默默地从高墙那边伸过来;
像一只温暖的小手,握住你的手,给你安慰、鼓励和希望。当然,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所要探究的,还有人类情感中的一些更深层的、也是永恒的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例如,应该如何对待生命中的相逢与离别;
当人与人、人与世界相遇之后,应该怎样去珍惜那些在拥有时也许并不觉得有多么珍贵、一是失去后方才感到了它们的温暖、宝贵和伟大的东西。

对孩子来说,一本好故事,就是一个好老师,好伙伴。当我们与孩子一同分享完这本绘本后,孩子们将明白什么是善良,诚实和尊重,他们会懂得自信、分享与友爱。而这些优良的道德和品质,必将使孩子的一生受益匪浅。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观察画面、想象表达,从而复述故事,因为本节课的阅读内容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一定要吊足学生的胃口才行,所以我在语言、表情的把握上特别注意,要跟故事的情节发展相吻合!在想象表达的环节上,学生的思维渐渐发散,语言表达也很活跃,但是整节课也有些许遗憾!

在复述故事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花园被人买走以后”为开头,本来很有吸引力,可是我注意到有一小部分学生不是很积极,你让他们看画面非常高兴脸上也带着笑容,可是一说给同学们讲故事就马上缩下了头,其实只要他们有勇气会说出来的,可是不管我怎么鼓励他们都不肯说,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在如此有趣生动的课堂上为什么还是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如果再这样下去,这一小部分同学就不会享受到绘本阅读所带来的快乐!我们这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也会大打折扣!与之相反,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仿佛总也说不尽兴,那种迫切的心情,老师虽然很高兴,可是机会总不能都给他们,所以我认为在复述故事这一环节应该专门拿出一节课来进行才能更充分的满足学生的需要!

经过深刻的反思,我认为是不是再放开些,在让学生表达之前,先让他们在小组里充分的交流,然后再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这部分同学会不会就积极一些!还要多动脑筋才是。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 第7篇

摘 要:绘本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出的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它是以教材分析为基础,收集教学素材与之合理整合,设计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等,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英语教学;
绘本;
教学设计

绘本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即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收集必要的教学素材与之整合,设计必要的课堂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英语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绘本教学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以教材为基础,收集与之相关的绘本素材

通过对教材认真细致的研究,然后收集辅助课堂教学的绘本素材,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这一过程必须以本为本,以图为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收集整理素材必须与教材有机整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表达接受新知。同时,收集素材必须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让课堂生动有趣,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二、采用趣味性课堂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活力

绘本教学必须突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英语课堂充满生命力。在具体实践时,一般以图画的形式来展开课堂教学,通过趣味性故事贯穿语言对话、文章学习。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感悟新知,易于记忆。运用图画展示的故事必须与新知有机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实践活动中易于表达,通过小组合作表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绘本的语言难度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必须突出基础性,遵循学生的实际,充分考虑到绘本语言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这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确定好绘本语言的难度,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Unit 5 Let’s eat这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刚学习一部分简单词汇与句型,教师可以创作比较简单的绘本:带领学生进入快餐店,通过店里展示的实物图片,直接绘画出图片并学会表达,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容易掌握 French fires,hot dog,hamburger等词汇,以及简单句型:I like 。。。

总之,绘本教学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出的新颖教学方法,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具有直观性,便于学生感知。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大胆探索,努力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容易、更加快乐。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天平。

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

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天平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的呢?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

50+50=100 (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x+50>100 x+50=150

X+50<200 x+x=200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为什么?

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2)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3、教学“试一试”。

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些?

指出:像500÷2=x,20-12=x虽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时应尽量避免这样x单独在等号左边或右边的方法。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能说说每个线段表示的"意思吗?方程怎样列呢?

小组中交流列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理解题意,说说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列出方程并交流。

3、完成练习一第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方程

等式50+50=100 x+50>100 x+50=150

方程X+50<200 x+x=200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 第9篇

1、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知道用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教学重点:

知道用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3、教学难点:

会进行十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4、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填一填、读一读:

1元=( )角 1角=( )分 1元=( )分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米=( )厘米

二、探究、尝试。

1、自学内容一 做一做,说一说。

0.1元=( )角 0.01元=( )分 1.11元=( )元( )角( )分

0.1米=( )分米 0.01米=( )厘米 1.11米=( )米( )分米( )厘米

2、自学内容三 想一想,填一填

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1份是 ,也可以表示( ),其中的59份是 ,也可以表示( )。

3、归纳:

像0.1、0.23、0.049……这样用来表示( )之几、( )之几、( )之几……叫做小数。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分别用( )位小数、( )位小数、( )位小数……表示。

三、巩固练习。

书本P6第1、2、3、4题。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 第10篇

本节课的目的就是想在绘本阅读,语言表达训练和低年级写作之间找到一条有机整合的方法。

绘本,原意图画书。但事实上,绘本与广泛意义上的图画书不能混为一谈,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是辅助文字的作用,而是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绘本对儿童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极大的价值,而且益于孩子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有益于孩子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儿童来说,在大量识字后,应广泛阅读适合于儿童接受的文学性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重要意义。我一直在思考怎样的语文课才是成功的语文课。我认为,只要是你触动了孩子的心灵,孩子们可以在这堂课上尽情的想、尽情的说、尽情的写,然后思想得到升华,那么这堂课就是一堂成功的课。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能够走出常规,真正的用心去设计每堂课,用心去上好每堂课。

故此, 教师在学生阅读中应成为阅读环境的创设者,阅读过程的观察者,阅读进展的支持者,以及阅读过程的参与者。

儿童喜欢阅读,但儿童不喜欢为了考试而阅读。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积极行动起来,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语文课的形式,让它活起来,

进行语文创意教学。

《蚯蚓日记》是一本带有深厚的生活气息的童话书。它以画面与自白结合的形式描绘了蚯蚓的生活和情感。童话书又充满了自然科学知识。它讲述了蚯蚓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观察这个世界,并用乐观的心态融入到这个丰富的世界中去。蚯蚓的生活就是孩子生活,蚯蚓的成长就是孩子的成长。

二年级的孩子刚刚开始学看图写话,能够用文字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内容。本绘本情节简单,但是蕴含的东西很多,给了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想象。因此在导读时,放手让让孩子尽情的想、尽情的说、尽情的画、尽情的写。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 第11篇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五单元“认识比”的起始课,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发现的乐趣与数学的美。

三、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四、教学难点:经历建构比的意义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比的意义在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这个意义概括得又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什么叫做比。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些各有侧重点,同时又互相关联、循序渐进的例题。在学生对比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概括比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分四个层次进行。

首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身高,引导学生对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这里认识的比则专门框定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可使教学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

其次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在理解9比17和17比9的不同意义时,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接着,我请学生利用课前谈话中提到的身高信息,结合卡通人物的身高,再来说说比。一是给学生说的机会,让他们会说谁与谁的比,二是引导学生发现,同类量的比较先要把单位统一以后才能比。

最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列举生活中比的例子,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比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来引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两个不同类量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然后再举路程与时间的"比,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最后通过观察板书,让学生概括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意义。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考虑到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学生能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所学所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 第12篇

一、导入:

1、教师在计算器上拨出:300、1000、35、600、48

学生读一读,并且写出这些数

2、出示4版、5条方块

这个数你会写?学生尝试写一写、读一读

二、新授:

1、直观认识 :4版、5条方块

学生汇报这个数是四百五十的理由:4版――4个百 5条――5个十

4个百和5个十和起来是四百五十

板书:4个百和5个十和起来是四百五十

2、学生在计算器上拨数:(450)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四百五十后追问:为什么要在百位上拨4颗珠子?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5颗珠子?

写出450问4写在了哪个数位上?5呢?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拨数写数:230 、 480、 890

3、完成“试一试”:

(1)同桌先互相数一数: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

师:把你们刚才数到的数填在书中的括号里

(2)同桌相互一十一十地数,从890数到1000。

学生如果数得有困难,老师可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数一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2 “想想做做”第1、2题

独立看图填写,集体交流汇报

2、完成P12 “想想做做”第3、4题

读数写数,做过这两题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学生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 第13篇

学习目标:

1认识绘本,产生读绘本的兴趣,掌握简单的阅读方法。

2图文结合,发挥想象,感受爸爸的特点。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父子之爱。

学习重难点:

充满想象地有序表达,抓住爸爸的特点,会用“像??一样”的句式表达。

准备:

课件,纸条,爱心卡片,水彩笔

学习过程:

一、 了解绘本,激发读书欲望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书,名字叫《我爸爸》,看看封面,还看到了什么?

作者,翻译,出版社,爸爸的图。

2、介绍作者。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著名画家安东尼·布朗。他被英国人称为“天才”,2000年获得安徒生大奖。

3、出示第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爱笑的爸爸,胖胖的爸爸,爱睡觉的爸爸,邋遢的爸爸,爸爸身后有一个太阳??

二、 初读绘本,整体感知

1、爸爸在我的心中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近他,四人合看一本书,边看图边读故事注意爱护书籍,照顾大家的读书速度。

板书:看图、读文。

2、学生读故事,师巡视。

3、在我的心中爸爸是怎样的?

出示句子:我爸爸真的很棒!

4、生齐读,师板书:棒

三、 研读绘本,切身感受“爸爸的棒”

(一) 过渡,提出学习要求

在这个故事中有很多幅画都能看出我爸爸很棒。小组内选择一幅最有趣的画面,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爸爸棒在哪?并用一个词概括,写在纸条上。

(二) 学生之间交流,概括,写词。

(三) 学生汇报师点拨。

(四) 勇敢的爸爸

1、学生汇报,贴出词卡。

2、重点指导“爸爸不怕大野狼”的图画

(1)观察爸爸的表情,动作,想象语言

(2)观察大野狼的表情,动作,预测结果。

(3)发现画中画“三只小猪”和“小红帽”

3、小结:(指板书)这样一个勇敢的爸爸,真让人有安全感,在我的心中,(齐读)他真的很棒!(板书:很棒)

(五)亲切的爸爸

1、学生汇报,贴出词卡。

2、感受为什么要给爸爸画上动物的头像,这样表达的作用。

3、创设情境,续编绘本。

如果让我们在这几页之后再画一幅画,你会画像什么一样的.爸爸?又会怎么配文字呢?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板书:想象)

4、小结:(指板书)这样强壮,快乐的爸爸真的很亲切,在我的心中(齐读)他真的很棒!(板书:真的很棒)

(六)有趣的爸爸

1、学生汇报,贴出词卡

2、小结:(指板书)这样一个幽默的爸爸真的很风趣,在我的心中(齐读)他真的很棒!(板书:真的很棒!)

(七)总结爸爸的特点,感受父子之爱。

1、爸爸长得那么普通,普通的就像咱们自己的爸爸一样。他不是真正的歌唱家,也不是真的舞蹈家。更没有那么多神奇的本领,是什么原因我要这样夸爸爸?

2、把词卡拼成“心形”

原来爸爸所做的一切都因为爱,而我这样写这样画更是因为爱。

3、出示最后一幅图,感受父子之爱

看到了它,你感受到什么?

出示句子齐读:我爱他,而且你知道吗?他也爱我!(永远爱我)

四、 升华父子之爱,回归文本

1、(指板书)我爱爸爸,爸爸爱我,这就是爱的回流,让我们用倒读的方式再次走进故事,感受这父子情深吧。

2、(配乐)师生合作倒读故事。

3、孩子们,在我们一遍遍地读故事时,还发现了很多小秘密,说说你的发现。

点拨黄格子睡衣和太阳蕴含的深刻意义。(把板书拼成太阳)

五、 拓展练习

其实在我们的心中,爸爸也很像太阳,他也许严厉,也许温柔,也许亲切,也许风趣。不管怎样,我们都能感受到像太阳般的温暖。现在就拿出爱心卡,给自己的爸爸写几句话吧。(配乐)

六、 总结学习方法,推荐其他绘本。

教学反思:

绘本是以画为,字少而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很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在《我爸爸》这堂绘本课上,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孩子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通过自己的语言讲自己的感想表达出来。在观察每幅图片时,我充分发挥孩子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培养孩子的语文综合素养。孩子在欣赏精美的图片,倾听有趣的故事时候,思维活跃,乐于学习探索,所以在课堂中能结合文本加强听说读写画等能力训练则事半功倍。这节课大部分的孩子都学得了很多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让学生的内心丰富起来,以便他们更好地把所想所感都表述出来,争取上在有效率的课堂上让学生多学知识。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必备 思路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必备13篇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必备13篇) 设计思路与设计内容